科幻研究新星专访(21)| 马煊:日常思考的“未来式”视角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21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我从小学开始接触科幻,当时通过看一些像《隐形人》、《阿凡达》之类的美国科幻电影以及读《科幻世界》中的故事了解到这一类型。我认为对于科幻来说,“科”与“幻”是缺一不可的,科幻是立足于当前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对于未来世界的幻想。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生活中,科幻不仅是我的一大爱好,也为我日常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未来式”的视角;在学习上,科幻电影是我的重点研究方向,也为我了解科学哲学、科学理念、后人类理论等打开了窗口。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类型电影,在导师的建议下选择科幻电影这一具体类型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除了对未来的幻想外,很多科幻作品的内核还是对于当下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思考,即把这些问题置于一个架空的、遥远的虚构背景下进行讨论。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我认为能够在论坛上和各位科幻研究专家以及同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了解大家的研究动态,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是十分荣幸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大家分享结束后的点评环节,老师们的点评拓宽了我的思路,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我认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一些Q&A或者是学者之间的交流环节。线下举办的话希望能够在论坛的基础上举办一些议题更为自由的学术交流沙龙等,促进思维的融合碰撞。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有利于科幻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立,我也愿意参与其中。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可以分享一下。
我认为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单就科幻来说,目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科学文化与科幻创作,学术研究所依靠的理论框架也缺乏创新,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脱轨。我在对科幻电影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思考时,会和当下的一些新闻联系起来,比如说对科学的质疑和反思是科幻电影的重要主题,这就使我联想到近段时间的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以及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地的新闻等,把科幻与现实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科幻作品所虚构的语境,也有助于以一种前瞻视角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关注。J·P·Telotte在《科幻电影》一书中列出了一个研究科幻电影的理论框架,包括人文主义、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精神分析、后现代等,我感觉当前科幻研究的视角仍然大都集中于这几方面以及后人类理论,缺乏新的问题意识。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感谢主办方举办本次论坛,为青年科幻研究学者提供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希望论坛今后越办越好,吸纳更多科幻爱好者,共同促进中国科幻创作与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