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龙:挪借时光

挪借时光

作者:杨盛龙

乡村人家的传统生活在挪借中。
村民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远离市场,买东西不方便;再就是,因为是短缺经济,有些东西比如较大的生产生活用具,不是每家都有置办能力,各家互相挪借,互相帮助,将就着过日子。
火塘一直延续着旺火,一家人围火塘而坐,做饭,围火塘吃喝,向火,说笑,讲龙门阵。最后入睡的人负责保存好火种,用火灰蒙住柴火炭头。翌日早晨起床后,刨开,吹燃,烧水,做饭,开始新一天的生活。有些家庭的火种没有保存好,就挽个草把到邻居家包一个炭火,回来,引燃。
出门在外,有人想抽烟,没有火,对吸烟的伙计或者陌生人说声“借个火”,借过火柴或火镰,或者借用人家吸着的烟卷,就接上火,成就好事。
晚上,买不起灯油,或者为了节约,蹭用邻居家的灯,几个人共用一盏灯照明,做针线活,或者看书。几个姐妹一起,一边讲白话一边做针线活,说说笑笑,好不惬意。不是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么。我童年时,邻居五舅公每天晚上来我家听我爹读《水浒传》,他借光,搭帮他的借光,我也听了不少。
人们口头流行,还有词典里就有“借光”这个词,请人给自己方便的客套话,源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农村,大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一年用不了几次,置办起来很费劲,一个寨子中只有几家有,比如磨粉的石磨、舂米的石碓,没有置办的家庭借用几次,在情理之中。
有的东西是需要偿还的,比如钱粮。借用匠人的斧、锯、篾刀等,过年前必须还,靠其做手艺的那些工具不能在外过年。正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大牲畜牛工,有的家庭有富余,可借。每借一个牛工,偿还两个人工,乡场约定俗成。
有借油借盐的,两条羹,三羹勺。没记得盐罐里没有盐了,火上菜锅冒着青烟呢,现去买,得走几里路,哪里来得及!
有借衣服的。平时穿的衣服补巴重补巴,上坡劳动,无所谓。去相亲那天,献儿郎,总得穿体面点,自家穷困,就借一件衣服充壳子显光鲜。
挪竹子现象比较普遍。需要编织一个镐篓子,修整一只背篓边,到有竹林的人家挪两根竹子。就是挪用了,没有还的意思。自然经济,不谈买卖。
家中来了不速之客,临时到邻居家借碗筷,还有借几个鸡蛋的,添一道菜。
蒸酒办酒席,四道八处亲戚朋友来道喜,吃住三天。临聚客前夕,派出几路劳力,借桌椅、炊具、碗筷;特别是借铺盖,一个大劳力背几床,高高的码放肩头,转村过寨,是几道风景。
更有不乏借宿的。乡村人家,还给提供饮食,哪怕是远乡的陌生人。哪个出门还能带着床位么?最瞧不起城里人的吝啬,到旅社住宿,要交两角钱,领一床被盖,抱上楼,在大竹席上蜷一夜。这还收两角钱?!怎么就不能给借歇一夜呢?睡下后,找到个缝口,撕开到那头,补去吧,值两角钱的啦。
人民公社时期借粮食十分普遍。土地都是生产队公有,农民没有了土地,没有了种什么怎么种的自由,失去生产积极性,一个生产队一年生产的粮食,只有一半可作为口粮分配。本来就只够吃半年的,生产队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将其分作多个月,每个月分发很少的粮食。各生产队发口粮的日子不同,哪个队发了粮食,另外几个队社员到他们队这家那家去借,十斤八斤,有借有还。一直借到撤销人民公社,土地再分到户。
还有不该借的,也借。
某人烟瘾一发,就向人讨卷烟。别人掏给烟,揶揄道:哪个晓得你抽烟是怎么学会的啊?
借给我一双草鞋,我去县城赶场。往返百里,你穿回来,草鞋穿烂四股筋,还我?
一个寨子,只有一家有粪档档,一丈多长的把,从粪坑里舀粪装粪桶,每天早晨多少家庭挑粪兴菜园啊,就那么借来借去的,多么耽误时间!那种状况,让人瞧不起,我们寨子就不那样,每家各有一个粪档档,用起来方便,省时省工。
还有神神道道的借。
甲寨子水井泉水不旺,乙寨子有水桶粗的大股泉水。大年三十晚上,去乙寨子挪借,装一大竹筒回去,连路滴答,直到甲寨子,倒进水井,烧一些香纸,据说井水就会旺盛起来。虔心祈祷,但愿!
有借日子的。人们认为,居室内及其附近和祖坟地不能随便动土,否则会犯“煞”,家中人会受病痛乃至遭祸殃。需要动土修整之前,请先生看日子,看中一个“偷宿日”,在那天抓紧动工加紧完成。那种偷宿日每年有好多个。是借日子,还是偷星宿?
传说,往年如果缺粮了,可以到某洞向洞神借粮,手头紧巴时借,宽裕时奉还,大家都守规矩,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某年,有人借出籽粒饱满稻谷,改天还的却是瘪壳二口谷,后来谁也不给借了。都是有人不讲信用坏了场合。失信的人们啊!
作者简介

杨盛龙,湘西人,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发表文学作品千多篇,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十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论著专节专题评介。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散文|挣长期工分的人们

    全文共 2082字         阅读全文需6分钟 几十年前的生产队时,人们挣工分分两种情形,一是出一天工记一天工分,另是一年到头干一样活计,挣长期工分的. 挣长期工分的人分两层,一层在大队,一层在 ...

  • “臭”“美”的回忆

    作者 吕东平 小时候,种地没有化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去地里撒的化肥,叫肥田粉.听说肥田粉对庄稼有助长作用,觉得很神奇.以前种地都用农家肥.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

  • 吴世可: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难忘的知青岁月(上) 文/吴世可        1968年,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展以来的第3个年头,在江青"文攻武卫"的口号下,全国从1967年下半年起的派性 ...

  • 魏效征||那个年代的山里人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自己也由风华少年变成了古稀老朽.说是老农吧,似乎还不够格,因为我骨子里就不想当农民,与那些铁杆老农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说是文人吧,简直不敢想,因为我压根没念几天书,最多是个脱了 ...

  • 【灵璧家园】俺村的庄稼地

    俺村的庄稼地 文/程大康 土地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所在,而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从呱呱坠地到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千百年来,庄稼地始终是农民劳作与休养生息的地方.虽历经风风 ...

  • 1958!吃大食堂的日子!

    回忆过去,只是要珍惜现在.也要看到老一辈为了美好未来.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五八年夏秋之际,各地如火如荼,跑步前进.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只争朝夕,胜利似乎唾手可得. 那时,农村各地陆续办起了大食堂.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全富《嘉绒酒事》

    [阅读悦读丨诗歌]余涛<岁月征程> 文/杨全富 [作者简介]杨全富,又名阿都登巴,藏族,现年43岁,康巴作家群作家,四川省教育报刊社特约作者.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 这几年间,其 ...

  • 【散文】杨盛龙/爹妈助理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爹妈助理 杨盛龙 俗话说:长哥长嫂如父母.我在我家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然而长期远在他乡,顾不了家.排行第二的秋月,很小的时候带弟弟妹妹,未成年时就开始 ...

  • 【作家专栏】杨盛龙| 克鲁姆洛夫记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言为心声.每当我趟过某一段奔腾的生活之河时,那水中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会让我感到兴奋无比.我采撷了她的千姿百态 ...

  • 【作家新时代】(特约作家总部)《作家专栏》总第064期:北京校园之旅(一) ·多民族多彩生活|杨盛龙(北京)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春天快乐 温故知新.感恩2018,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的成长.微刊已经成为& ...

  • 【文学时代微刊】《作家专栏》总第156期:小路有多小|杨盛龙(湖南)

    文学时代微刊第2045期 <作家专栏>总第156期 小路有多小 特约作家/湖南·杨盛龙(原创) 一条小路,悠悠长长,两边是绿黄叶相间的树丛,一束束阳光从树枝叶间斜射下来,路上满是落叶,路边 ...

  • 【文学时代微刊】为了忘却的自行车|杨盛龙(湖南)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温故知新.感恩2018,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字,发表在微刊,一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微刊的成长 ...

  • 【作家专栏】杨盛龙| 住在谁家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言为心声.每当我趟过某一段奔腾的生活之河时,那水中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会让我感到兴奋无比.我采撷了她的千姿百态 ...

  • 杨盛龙:步行的尴尬

    步行的尴尬 杨盛龙 不久前我们还在谈论甚至羡慕有的国家是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不觉得我们自己很快就是整场院停满汽车,大街上塞满汽车,进出大都是汽车轮子滚动,骑自行车的人已经很稀少了.步行进出机关大院更是 ...

  • 杨盛龙:靠猪活下来

    靠猪活下来 杨盛龙 在我们山乡,家庭所养家畜家禽一般就是猪.牛.鸡.鸭.猫.狗.在长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油盐.多数家庭一年到头才能养肥一头猪,有些贫困家庭一年到头养不肥一头猪.人 ...

  • 杨盛龙:意恐春来早 | 就读这篇

    意恐春来早 杨盛龙 在人民公社当社员的年头,我喜欢秋天.冬天,害怕春天.夏天,原因是春荒连夏荒,填不饱肚子,脚发软,身子发虚. 往日说,栽秧酒,打谷饭.秋天是收获季节,打了粘谷打糯谷,收了黄豆收苞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