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恵容:318,暗藏的锋刃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山有文脉,展示青山文艺作品,关注青山艺术家,“青山文艺”应运而生。

- 作者简介 -

夏恵容,笔名牧羊人,爱着远方,也关注日常。

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我恍惚觉得自己仍在那条路上,崎岖处潜伏着鬼魅,黑暗中隐藏着峰刃。 318国道, 一直往纵深里走,走一遍就不能忘记。

任何一次远行,似乎都要酝酿了再酝酿,让它如怀胎十月般瓜熟蒂落,这是一个正常的程序。而这一次 ,我们用短短一天时间准备,安排好上路的人员,我、老公、父亲、姐姐,十一岁的外甥女和五岁的儿子,我们一路颠簸,走在了318崎岖不平的道路上。 我们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在车上装满了厚厚的换洗衣服,以及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适合在路上吃的喝的东西,干的稀的,水果饮料,还有我们所能想到的各种本地特产,把车堆得满满的。

我们去探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正是大年二十五六,接到老家的一个口信。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这口信只不过是一个电话号码。一个陌生的号码,短短11位阿拉伯数字,我仿佛能看见它是怎样从一个人的嘴里吐出,转化成一张皱巴巴的小纸条,它被从此处带到彼处,从一张嘴传递到另一张嘴,从电话的这头,传递到那一头,经历了层层波折来到我的手里。直到这一刻为止,它仍是静态的,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甚至并没有引起我内心太大的波动。时隔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有消息从遥远的重庆传来,接到消息时,我是冷静的。二十年,是多么辽阔的一条河流,我在河的这边,我的亲人们,外婆姨妈三姨四姨小姨舅舅,他们在那边。

在那个时刻,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走在了一条完全陌生的路上,而以后的情节似乎就有点戏剧性了。当我在年三十的饭桌上说出这个电话号码时,所有人都强烈地要求,马上打过去,敲响它,砸它,让这个号码发出最大的响声!!!此刻的电话就仿佛是神话传说中雷公电母手中的法宝一般,敲一敲就会电闪雷鸣,就会地动山摇。

这样艰巨的任务,我有点承担不起,因为不能想象在电话的那一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或者是她)会用什么样的音调和口气来说第一声——喂?!

当电话接通时,意料之中的一声“喂”,随后说出的话语克制而且客气,但是一道大门隐约被打开了,空气开始炙热,暗暗地发烫,家里每个人都那么兴奋,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父亲也显得那么激动。在电话的那头,是那些因为长久的无望的想念,已经让人想得忘记了想念的亲人。整整二十六年,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我们就像断线的风筝,与整个家族都断了联系。现在,断线的风筝要飞回来了,经过耸峙的莽莽群山,经过奔涌的长江之水,我看见它飘呀飘,想回到曾经走失的地方。

我也曾经按儿时记忆中模糊的地址给他们写过几封信,据说地名都已改了,而其中还真有那么一个敬业的邮递员将一封信送到了我那居于十里大山中的舅舅手中。很难想象,他是怎样依照旧年地址在各个村和湾子之间打听到那高高的山上几乎是在山路尽头的位于竹林掩映中的村庄。我收到了舅妈一封饱含深情的回信,一只白白的鸽子,扑簌簌,终于飞回盼望的那双眼睛。只是人人都陷于自已生活的泥淖中,我们没有精力来抒情,没有时间来关注远方的人。我知道他们也过得很艰难,也想念我们,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信息。就像是完成了某个仪式一样,自从收到那封回信,我没有再跟他们联系过,甚至不曾提笔问一次,外婆还健在吗?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在心里我已经是认定了那个一年四季穿着黑衣服缠着黑头巾,包裹在一身黑色中的瘦小的外婆一定是已经不在了。多年前我绕在她膝下时,她就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舅妈的回信中虽有几个错别字,却十分小心地只字未提外婆。不问的人,装作她还在,不提的人,也装作她还在,于是她就活在我的记忆里了。冬天农闲时的烤芋头,还有一年四季嚼得嘎嘣响的各种糖果,那就是外婆的味道。

电话接通了,在湖北和重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电话在一个一个人手中传递着,父亲、姐姐,那边是姨妈、哥哥……此刻所有的人都有一丝隐忍的兴奋,而我心中还是一片茫然。你们过得还好吧?好!这么多年都没联系上了,你们有时间过来耍嘛。要得。然后是视频通话。我的姨妈,分不清是不是记忆中的姨妈的模样,因为记忆已经模糊得只剩了当年温暖的一个拥抱和好看的一块花布,唯独记不起具体的人。当年清瘦秀气的姐姐,如今已是一个微胖的妇人。而我的哥哥妹妹呢?当年戏耍的伙伴,如今已是他人夫他人妇,这种感觉真让人别扭,尽管我自已也已成家有孩子。

其实出门上路是很简单的事。来耍吧!要得!说的时候还只是把它当作一句客气话,一旦说出来,“回家”就成为一种迫切的愿望。当时正过年,到处车都不好租,拖到了初六,终于租到车了。本来重庆那边嫂子说,你们坐火车过来还安逸些。显然,我们对318的凶险还是估计不足,还是坚持在大年初七的中午,吃过午饭,一家老小六口人坐上了租来的黑色华祺牌四轮小轿车,在冬日午后微微的小风中上路。彼时,天正蓝,路远,而白云悠悠,远山含翠,孩子们压不住直往外蹦的尖叫,坐在车上疯闹,大人们看上去都很平静。正是公元二零零八年农历大年初七的中午一点钟,零八年那场席卷半个中国的雪灾应该才过去没多久,车上没有导航仪,只有借来的一本地图册。

应该说,那真是个愉快的旅程,至少在截止我们到达葛洲坝码头之前是。江汉平原的广阔似乎无边无涯,笔直的大路直通向天边。向前向前,再向前,穿过蓝天白云,掠过路两边笔挺的行道树,上面有一个个黑色的鸟窝。到葛洲坝码头,来之前哥哥已经告诉我们,在这里如果能坐上轮渡,路途的艰险最少要减一半,他同时告诉我们:按规定,你们开汽油车是不能坐轮渡的。我有个朋友在调度室,我让他帮起通融一哈哈。

在货运码头,一等,再等,规章制度终究是无法通融的。我们只好将车驶离码头,趁着刚刚降临的夜色,驶向传说中的318国道。318,起于上海,经浙江、湖北、到重庆,再到四川,终点为西藏友谊桥。从东到西,穿过半个中国,真是光明的旅程,我们只需要一路沿着它走,经过城市和乡村,经过河流和高山,经过沿途那些好奇的孩子,经过路边那些友好的树木和花草。然后,就可以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重庆市长寿区。

早早就查阅地图,一上道还是有点找不着北。天擦黑,一路打听着,终于踏上正道,这标志就是,路渐窄,渐弯,渐陡。夜色也渐渐浓厚,路边民居渐少,灯光渐暗。冬夜的寒凉之气隔着车窗玻璃侵入车里,车上暖风呼呼地吹着也驱不散。跟在一辆往重庆方向去的大客车后面,有它带路不容易丢。那是老司机,什么时候打转向灯,什么时候换近光灯,一板一眼,绝不马虎。这些素质,在山路上格外重要,哪怕是熟得闭上眼睛都能摸回去的路,仍要小心小心再小心。那司机将车开得飞快,我们亦步亦趋紧紧跟随,车灯所能照见的仅仅是前面一片昏黄的路面,而周边依然是紧紧的黑暗,裹在那昏黄之外,我们的灯光无法撕碎。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跟丢了这台车。到第二天天亮之后,看见路边草丛外处处有绝壁、深渊,想起头天夜里,那些草披覆着温润的光从车窗外飞快地一闪而过,此时才知后怕,如芒刺在背。

晚上八、九点,车进入一市镇,路两边有民居夹道而行,灯光温暖,门口摆着木制的板凳,门上贴着红红的大字:欢迎光临,农家土菜,它们都带着一股热气腾腾的诱惑。 一下车,腿有点软,舒活一下筋骨,首先是嗅觉开始苏醒了,被一股温暖的带着柴火味的熏腊之气诱惑,越发觉得饥肠辘辘。老板很纯朴实在,几个人点了一个腊鸡火锅,不锈钢锅满满的一锅端上来,颜色红中透黄,配上粉丝白菜豆腐,这一下,色香味俱全了。酒是不能喝了,这家自已腌制的腊鸡,不油不腻,肉质不干不柴,没有异味,咸淡也正适口,腊味火锅难得达到这境界,几个人将锅里干的稀的一齐收入腹中。然后,给车加水,于冷清的夜色中重新上路。我们上车时,又有一辆车停进这农家餐馆的场院中,也是一家老小,带着一身的寒气和疲惫。

吃饱喝足,被冷风一刺激,精神正好,我们准备再开两三个小时,然后再休息,因为店主告诉我们,前面是碑坳,到半夜路面就会结厚厚的冰层,行车艰难,过午方化。车行有三、四十公里,进入山路,人烟更稀少,路边已难看见黑黝黝的房子,路有些不平,显得更窄。车灯射出去的光似乎被黑暗和寒冷吸进去了,显出一副怯怯的样子。

奇怪,老公在前面说。

怎么了?

水箱温度很高,要开锅了。

什么叫开锅?

就是发动机要烧坏了。

啊?!

这些机械的问题我是不大懂的,只知道不能把车趴在路上,为了降低耗能,我们把车载空调关上了,冷气就从外往车里挤,与我们同车前行,就像一些挥之不去的鬼魅,让人毛孔直竖。不一会儿,这么多人呼出的水汽就让车窗玻璃起雾了,白茫茫的,一会儿就要擦一次,还得停下来看看车况。不知不觉间,已到晚上十一点钟,孩子们都裹上衣服睡着了,而大人们开始讨论,今天晚上,还能往前走吗?最终还是决定调头回镇里,先投宿,明天修完车再走。还是刚才小店,前店后宿,干净整齐,夜色旺盛,各人倒头睡觉,一夜无话。

到早上,知道这镇叫高家堰,打电话联系师傅,说要十五以后才开门营业。这其间,看见昨晚碰上的那台车,不慌不忙驶向远方。于是,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到昨晚回头的地方,时间已到中午,这时能看明白,上山的路渐渐狭窄,路面开始有冰,越往上走冰越厚,车轮开始打滑,就像一头老牛,四蹄已抓不住地面。本该是人迹罕至的地界,像是从地底下凭空冒出一些人,都是男人,肩上扛着一捆捆的铁链,敲开车窗,老乡,装防滑链撒!看着光溜溜的地面,几乎四十五度夹角的斜坡,路边的莽莽林带离我们距离很远,因为高度落差大。我们最终选择装上了一副链条,敲窗男子叫上同伴,一人装一根,操作简单,手脚麻利。

没想到装上了防滑链还是走不动,因为路况太差,每台车都走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于是道路就开始淤塞,一路走走停停,时间很快到了下午。孩子们又冷又饿,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在行驶途中轻微的身体碰撞都令他们恼怒。而车上原本堆得满满的零食也被大家消灭干净了。我想起后备箱里带的土特产,赶紧找出两袋,一人拿两个饼,啃完,就着在饭店带的热水咽下去。我们艰难行进着,突然就想起了电视里看见的前段时间雪灾的场面,电力工人就像风雪中的小鸟,挂在被冻得脆生生的电力设施上,周围是被大雪压倒的参天大树。恍惚中,看见自己也化成了冻僵的一只鸟,在冰雪中再也扇动不了翅膀。周围的这些山一定就是电视里出现过的山吧,有的地方还留有树木被风雪压倒的痕迹。

好不容易车到了山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有人在山顶拍照留念,带着一丝类似于劫后余生的喜悦,我们也下来活动手脚。在一块岩石下面,看见一根又粗又长的冰挂,象石笋,长在地下,顶部承接着岩石上一滴滴的渗水,底部直径足有四五寸,半米多高,泛着柔柔的蓝绿色光泽,大家都啧啧称奇。

一路走着,为避免雾气挡住视野,都只能开着车窗,冷风呼呼吹着,在某些路段有车经过时,更是暴土扬尘。真是无奈,一路上连人烟都少,更别说修理铺。在某个地方打听的时候,在老乡家坐了一个多小时,看他打电话,说是联系修理工。他家住在村外,马路边,离最近的市镇和小学有几十公里,孩子小学需住校。远处,有高高的桥墩,支起沪蓉高速的某一段,就像一段遗落山中的彩虹。这一路上到处都看见铁路公路施工单位,某某局,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交通会有大改善,山里的物产也将能走出去,经济也会活泼了吧。但是老乡摇了摇头,他说,这条路没人走了,日子就会更难了。我们喝着他家自已炒制的回味甘甜的茶,一边等修理工。这时电话铃声响了,是哥哥的声音,三妹,你们走到哪儿喽?要注意安全喽!为了不让大家担心,我把行程进度推进了一点,告诉他已过野三关,按照我们的既定行程,昨晚应该是在那里打尖。

老乡不停电话联系,我们一次次伸脖往路上眺望,盼着门前能有一辆摩托车带着神仙似的修理师父飘然下凡,却始终未能如愿。最后老乡只能无奈地告诉我,修理工太忙,来不了。只好又给车加了一回水,接着前进。这一路,很多房子外都刷着白字:洗车、加水,这似乎已经催生了一条公路经济链,难怪老乡要叹气。

走到榔坪。即便是对于我这样的路盲来说,这个地方记忆也很深刻。大概是个小县城,公路从外围经过,当时阳光正灿烂,路两边的房子有的十分老旧,而有的房子红砖还带着一种刺目的崭新,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油画状态的班驳陆离。这个小县城多么美好!女人们带着孩子到餐馆点菜,男士们去修车,等到菜上齐的时候,车也修好了。据说是换了一个小零件,花了五百元人民币,若在平时二十块钱就搞定,但是这里不兴讲价,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你爱修不修。

车修好了,这总是让人愉快的一件事,顺便打听一下前面的路况,听说前面的野三关路更艰难。想一想这两天的经过,心中不禁开始有些忐忑,甚至有了一种掉头回家的冲动——毕竟来时的路是我们已经熟悉的。这时电话铃声响起,它带来的似乎是所有亲人关切的声音和眼神,它问,三妹你们走到哪儿了?一家人都在屋头等起你们啰!这金属质感的声音听起来遥远而又切近,明明知道就在前面,却是那么遥不可及。再次上路。大年初八下午两点,总结了一下,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下午,我们走了整整八十公里。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野三关,到处是山,是山路,转着圈地走,我们从一座山看到对面一座山,感觉能看到对面的人,听到对面说话的声音,好象半个小时就能到。但事实是,从一座山转上去,再转下来,又转上去,就仿佛是在跟大山捉着迷藏,就这一下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四顾路边无人,近处草木葳蕤,山林也阴沉着一张脸。不停地上坡下坡,尤其是下坡的时候,坡度大,道路坑洼不平,很多地方都是限速四十公里,车往下行时就象是往下冲浪,摇摆颠簸,孩子们表现得更焦躁。而我的身体也出现了一点小状况,鼻子不大通气,耳朵嗡嗡作响,估计是又感冒了,碰到大下坡的时候,感觉心脏陡然跳出了胸腔,空得难受。

电话铃声再一次响起,显示是重庆的号码,大家互相推脱,都不愿接电话,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按照正常行程,现在是不是应该已经到了?按大家的意思,我应该接着说已经到了万州了,即将到重庆境内。但我突然对不停地编造谎言觉得有点厌烦,虽然想象不出来人们将是如何翘首以待,但是心里觉得如果继续说假话的话他们肯定会更加担心。于是,我告诉他们,路上车子坏了,耽误了行程,我们正在野三关。耳朵嗡嗡作响,听不清他们正在说些什么,于是觉得自己的回答也有一点语无伦次,就好像自己在与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声音在对话一样。那些声音带着浅浅的灰色阴影,在车里盘旋,久久不散。

从一座山上蜿蜒而下,耳边突然啪的一声轻响,就仿佛是什么突然打开的声音,于是头脑也清醒了,不再迷糊。由此想到,刚才的种种症状可能就是高原反应。也没觉得这里山有多高,因为是一直缓慢地上行,于是在心里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出息。

路边偶尔有几户人家。我们的车被拦停了,荒郊野外的居然有警察执勤。来,举手敬礼,查看驾驶证件和车里人数,我们十分心虚地说,有两个是小孩儿。他将证件还回来时,嘱咐了一句,路上注意安全,这一定是因为我们挂的外地车牌,所以会特意提醒吧。在这瞬间,心里有一股暖暖的感动,在这样的地方能碰见有人与你讲句话就已经觉得很幸福,何况是两个没开罚单的警察叔叔!

剩下的路程,最难的就是齐岳山了,从过了野山关开始,无论下车购物或是停车吃饭时,只要一打听就会有人提醒我们关于齐岳山的艰难。其实,经过了前面的艰难险阻,齐岳山也不过就是山高一点点,冰雪厚一点点,所经过的隧道更长一点点,两边的峡谷更深一点点,堵车的时间更长一点点而已。

穿过一个又一个幽深的隧道,又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夏天。 我看见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睁着惊恐的眼睛,乘坐在绿皮的火车上,也是在这样幽深的隧道中,跨越千山万水,从湖北来到遥远的四川,那时候,我要去的长寿,还属于四川。 家里孩子多,母亲忙不过来,妹妹出生还只有一个多月,她将和舅舅一起到外婆家。想不明白,那个时候有什么理由能说服一个五岁的孩子离开家,是糖果,还是漂亮的衣服,也许还会有些别的什么吧?一个并不十分乖巧的小女孩,也不能逃脱大人的种种阴谋或者阳谋。在离开家的那瞬间她就已经后悔了,但是不能说,在踏上四川陌生的土地的时候,她就已经后悔了,但是不能说。她在心里一次次喊叫,我要回家,但是却稳稳地坐在椅子上,紧紧抓住自己的衣角。因为说出去的话无法收回,已经承诺过的就必须咬牙坚持,一直到两年后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那个女孩一直沉默,沉默成了今天的我。

顺着时光再往回走,我看见那个女子,一个乡村邮递员的女儿,她踩着石板路,路过黄桷树,而后,她沿长江顺流而下,在那里安顿她的一生,那个女子就是我的母亲。她在兜里缝上钱,独自从六十年代的四川到湖北,只为了能找到一个有工作能识字的男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注定会遇到一道闪电,会照亮一段生活,而母亲下湖北的传奇经历就是她的闪电。她确是幸运的,表姐给她介绍的这个男人不但有工作能识字,而且相貌堂堂性格温和。不知道当年她是如何说服家中的老父老母而选择远嫁他乡,这些都是事后姨妈告诉我的故事。

母亲最后的日子,似乎和平时没有多大的不同,照例是日复一日地操劳着,不时说着这里疼那里疼。临去世之前不久,她还挑着担子走了很远的路去榨油。这其中要路过一个砖窑,我家乡的砖是非常出名的,所以常会看见有新的砖窑垒起。一个匆忙过路的妇人,就将自己的影子留在了砖窑正在修葺的砖石中。那一天的日光必然是昏黄的,落日血红,也必定会有过路的乌鸦呱呱叫了两声。于是这趟回来之后,母亲身上的各种毛病变得越发厉害了,直至将麦收进仓中,将麦秸扭成“把子”(家乡人烧灶火的柴草),然后走进医院。我听说她是倒在了医院的门口,她输给了那日血红的黄昏。就是这个倔强女子,是她将我们的重庆和湖北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我们今天所走过的318国道,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和险阻,她都双倍地经历过。

那个五岁的倔强女孩,那个一心寻梦的女子,她们一直和我在一起,一起穿过隧道,从黑暗到光明。我带着她们,一起回家。

早上,到高速出口时,已经有人在等,是三姨一家人,年初九早上六点钟,这里天亮得晚,一家人站在高速路的出口,在昏黄的路灯下,迎着寒风,不知等了多久。三姨,我们有着和她一样高高的颧骨。

盼望着,盼望着,真见了面,除了握住手,除了客气寒暄,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那种尴尬介乎于生疏和熟稔之间。哥哥也来接我们了,当年调皮的小男孩,现在是个健壮的男子,头发卷曲。

山路依然蜿蜒曲折,却都是我所不曾熟悉的,与早年的记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关系。长辈们早早地就在屋外候着,他们已经不再高大了。刚刚才“认识”的哥哥一个一个给我们介绍着家人,这是大姨妈,这是大姨爹,这是幺孃,这是刘姑爷......他们管比父母小的姨夫都喊作姑爷。家族里老老少少站成一排,多半已经不认识,有的还是在我离开以后才出生的年轻人。重庆生活两年,当年我离开的时候,幺孃还是待嫁的姑娘,满头的黑发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现在,我的表弟已经是一个仪表不凡的大学生,他会笑着对我说,三姐,他们说你细(小)的时候黑(特别)坏。其中那个个头矮矮的老太太,说实话我同样已经认不出她,但我知道她就是那个在儿时宠着我疼着我的大姨妈。如今她看起来是那么矮小,我走过去一把搂住她。他们都在擦着眼泪,包括我的从未见过面的嫂嫂。请原谅,在这样的时刻我的眼里居然能够没有泪水。

他们说,一家人已经在这里等了你们几天了,盘算着早就该到了。老的小的,几十人的大家族,可想而知,他们在这几天里所受的煎熬。就比如在路上,我自己就曾经想过,这回如果出点事儿,一家人就差不多是全军覆没了。

我们并没有回到当年住的老屋子。现在所呆的这个地方,旁边有一条龙溪河,同样也有弯弯曲曲的山路,他们叫它焦(qiao)家。它坐落在某座大山的中段,小小的街市,不多的人家。与我们不同的是,这里是逢3、6、9日赶集,而一到集日,天还未亮大街上就开始熙熙攘攘,十里八村的人都往这里涌。第二天正是集日,早上四五点钟,躺在床上就能听见街上人来人往的声音,商铺打开门的声音。在遥远的清晨,听到陌生的响动,感觉这里和我们来的地方像是两个世界。

短短几天的相聚,似乎要把几十年没曾说过的话都说完,我们在一个大脚盆里洗脚,在一套房子里挤着睡,在不同的弯弯曲曲的山路间行走。从这个亲戚家到那个亲戚家,每一家都拿出自己最拿手的饭菜来款待我们。强调一下,每一家的饭菜都是那么香,说不出是因为川菜香还是我本就长了一副四川人的肠胃。家里的老人们,时刻用一种慈祥而欢喜的眼光看着我们,看着我们的孩子。每个人之间的称呼是那么亲切自然,江荣,三姐,三妹,是那般的温柔婉转,特别是用川腔川韵说出来,更是让人心里有一种麻酥酥的感动。姨妈总是会拉着我的手说,硬是不该让你妈妈嫁那么远,如果不嫁那么远,我们给她喊一哈子魂,二姐不会走啷个早,娃们也不会离得啷个远。

几天的欢聚终究也改变不了分离的事实,他们又一次把偷偷流下的泪水,往我们的心里装。一家老小几十口人,一直将我们送上了高速路口。路还是那条路,伤感过后,一边又暗暗担心,齐岳山,野三关。好在回来时除了晚上过齐岳山下雪堵车一个多小时以外,都还算顺利,冥冥中有神灵护佑。漫漫的长路,正适合回忆。

以后再去重庆时,高铁也通了,沪蓉高速也通车了,柏油马路宽阔,高铁迅疾,即便如此,仍然是一路的艰险,人在车上,时时随着道路上天入地。每走一次,都能时断时续地看见与高速公路相伴而生的318国道,或挂在陡壁上,或插入深沟里,当年的艰险,仍会历历在目。


诗歌 ✕散文✕摄影✕谈话✕音乐

《青山文艺》专栏,实时更新

点击标题可直接阅读


魏海燕:关于泳者的自述之一

晏芳:占据一整棵树的记忆

夏恵容:她醒来时,手里还握着一束光

万里霞:不能去拍北极熊,那又怎样?

槐树:我在纸上 ,写一个鸟字

艾先:在琐碎处柔软或者坚硬

崔立民: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

灰狗:每个人都有理由手舞足蹈

程琳:我们都将像这样告别

杨姣娥:接先客

梁爽 : 阿修罗

肖琳 :红房子

党京武vs周宏贵

青柚の风:中二病也要谈恋爱

艾先vs槐树:从东边来的积雨云穿过头顶

余修霞vs龚锦明:我的海水在冰山之下

刘士标、毛明月、池福新、马又甫、钟聪、王娟 :纸上湖北

最是多情中秋月:当现代诗遇上中国传统文化

诗里词里,草木深深:雷品荣木根须书法

刘鹏:青花瓷,以及其他

周国平:精神贵族

刘丹:唯香如故

郑建:撇王

晏芳 :雨后,散步 及其他

李霞:卡布奇诺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掩‖文/六玄氧气

    掩 是夜. 风很轻柔,月似乎隐得失了色,在这黑夜中行走,周围景物几乎漆黑的看不见. 走着走着,前面似乎走来了一个黑影,是一个只有他身高一半的影子,是飘着或浮着,玉隐看不太清楚 人影渐渐靠近,他和那个人 ...

  • 熊美霞:外婆的送别

    外婆的送别 熊美霞 半夜三更被冷起来了,盯着漆黑夜空,听着虫鸣睡不着,特别思念老家的外婆了.   外婆瘦小精干,永远梳着齐耳短发,皮肤黝黑,额头刻着皱纹,背微驼,经常一脸笑,笑的时候眼角皱起来,就像朵 ...

  • 青山 Castle Peak |行山路線 ‧ 資訊

    青山位於新界西北屯門區,高海拔583米,與西貢蚺蛇尖及釣魚翁合稱為香港三尖.青山別名為杯渡山,因杯渡禪師曾駐該處而命名.其西面的丘陵地帶稱為青山腹地,是軍用操炮區.另外,因為青山的山峰形狀似堡壘,故英 ...

  • 签约|同一条小山路,这个寒假我走了许多遍

    本文字数:1112字 阅读时间:约4分 这个假期,我没有外出旅游,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寒假.或许是时隔一年回家,我比平常年更加爱粘着家人.而假期的结束又意味着与家人的离别,焦躁不舍的情绪总在这几 ...

  • 诗词|袁枚很有哲理的一首诗,语言清丽,影响后世二百年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袁枚,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 ...

  • 你先走,快点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父爱如山.高山冷峻而沉默,父亲的爱同样冷峻而沉默.年少时,我们以为冷峻是陌生,沉默是冷漠:很多年以后,忽然懂得,原来冷峻是因为害怕失去,沉默是因为渴望 ...

  • 年味都去哪儿了

    年味都去哪儿了 作者:徐俊霞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一想到年岁渐长,立刻觉得索然无味,别说大人,连现在的孩子对过年都没有什么期盼. 小时候,学校一放寒假,我就成为乡下外婆家的常客.乡下过年比我们街上有趣 ...

  • 夏恵容:水珠挂在电线上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 ...

  • 青山文艺 |夏恵容:她醒来时,手里还握着一束光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 ...

  • 征文选登 | 夏筱容:变形记

    "课堂同步作文"征文大赛 扫码投稿

  • 晓忆《二十四节气之夏》| 主播第六感觉 | 心香文艺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 电台音频:喜马拉雅:心香文艺 晓忆作品,主编黄幼中 <立夏> 姹紫嫣红五月花, 斑斓一片映云霞. 芳菲过尽成荫绿, 青 ...

  • 梅兰:生活的温柔是宽容和慈悲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 ...

  • 槐树:诗歌是怎样炼成的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 ...

  • 张靓:一抹花白的忧郁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 ...

  • 黄春华:向上的水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 ...

  • 林学锋:麻木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