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干货:用笔、结构、章法分析
1.用笔
(1)以圆为主,方圆兼用并巧用隶法。
如它的点划圆满,笔笔相互呼应。轻重有序,意趣盎然。用笔十分灵活,所以显示一种立体的感觉。并特别注意轻重笔的运用。很多人说孙过庭当写到落脚的时候,用笔先较重的按下,然后马上提笔锋再放出笔去。如熟愈热墙的“愈”,告誓文的“文”字,它们的最后一笔都在中间按笔顿下,在提起往右行,这样顿抑一下,线条便活现着一种矫健的神采了。
(2)注意起落的锋芒转折。
如胜母之里的“母”字、达夷险之情的“夷”字都是在其最末一笔的末梢,加上了一个三角形的回笔道,回锋的势显著了,风神骨力便陡然增加起来。
在《书谱》中,字与字之间尽管形不太不贯,但气脉相连,这主要是通过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以充满“弹性”的“空间引接”来呼应的。有的是“气贯”,有的是“实连”,而不是状如算子的“排字”。《书谱》中的每个字是处在一种“动感变换”之中的。在这动作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运笔”是独特的,其运笔的过程是微妙的“运指”和明显的“运腕”相结合的一整套连贯动作组成的。
2.结构
《书谱》的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必须按照“有定理无定法”的原则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草书结构的基本规律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正是孙过庭自己的结构理论观点。因为草书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尤其是大草,可谓变幻莫测。所以,对草书的结构分析也只能是勉强归类。学习书法者可依此为鉴,逐步深入,直至掌握草书结构的一般规律。下面就《书谱》的字法结构进行简单梳理。
(1)整齐疏朗型
这是各种书体最常见的一种结字方法,尤其是楷书用这种方法最多,而草书则相反。但是,草书虽然讲究变化,但一切奇姿异态都离不开平正匀称字形的映衬,奇与正必须共存一体,才能相得益彰。当然,奇不能怪,正也不能板,要把握好一个度。《书谱》极善处理字型的疏密关系,多用简易相互断开的笔画合理的分割字内空间,尽可能留出空白,从而形成了疏朗恬淡潇散简远的艺术效果。
(2)对比夸张型
《书谱》中很多字往往通过用笔的粗细变化,偏旁部首的夸张书写来强化草书结字的不同趣味,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矜、竞、于、犹、锺"等字。
(3)布局错落有致型
草书结构忌平板,可以通过错位移位或欹侧取势的方法求变化,《书谱》中很多字形的处理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意义。如“声、魏、矩、对、务、逸、勉、背、精、殊等字。由于草书的随意性较大,对草书字体结构的变化需要反复体会、琢磨,既要体现法度,按规范草书的草法书写,又要体现性情,在法度之内求变化,用苏轼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3.章法
在组合章法时,需要对《书谱》的整体进行全面的观察。情感的流动是作品的第一要素,这在篇幅中可以看到。
首先是在篇幅中用偶尔轻盈的笔画组合及两个字体的连贯来达到一种“提神”的作用,使人们的眼前不时地出现“亮点”。
其二是通过一片厚重的、笔画较粗的点画来与上述的轻灵的巧妙组合形成较强的反差和对比,或者说把“轻灵”与“粗犷”进行巧妙组合,而同时也起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轻的是“虚”,厚重的为“实”。
其三,由于孙氏的用笔过于精良,所以有时他应用一些老到而沉着的“破锋”起到调剂的作用。这可能是书写时情绪的作用,或者是故意安排。
《书谱》在章法上也能较好的理解王羲之书法的章法精神,其笔法和章法是有机契合的,在笔画粗细字体大小、字的连断等等各种因素上求变化,使章法上得到丰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