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神器:新中国国宴上的白酒与烤鸭
国宴,另一个外交舞台。餐桌上的外交缓和谈判桌上的对立和矛盾,仿佛唯有美食与美酒不可辜负。
觥筹交错间,新中国的外交传奇又将如何续写?
我们先吃烤鸭吧!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不知何时,访华的外宾也知道这句口头禅了。如果把“外交神器”的荣誉冠以一种美食,那无疑就是北京烤鸭。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北京烤鸭可谓功勋卓著。据统计,周恩来总理曾二十七次邀请外宾品尝烤鸭。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取道巴基斯坦到达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举行秘密会谈。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基辛格此次来中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全程只能在北京逗留48小时,会谈时间加起来仅13小时。
(1971年基辛格访华时与周恩来秘密会谈)
在这仅有的时间里,谈判能否顺利进行呢?烤鸭在此次重要的中美会谈中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基辛格,是一位很难对付的谈判高手,同时还是个口味极高的美食家。对于接待工作,周恩来总理做了细致周密的安排。这是钓鱼台国宾馆第一次接待如此高级的美方官员。
1971年7月10日基辛格来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会谈。会谈之初,由于双方互不摸底,谈话都非常谨慎,神经高度紧张。
到了中午,会谈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时,周恩来总理话锋一转:“北京烤鸭味道很好,我们先吃烤鸭吧,否则就凉了。”
这次午宴共有十二道菜,唱主角的正是全聚德烤鸭店送来的烤鸭。周恩来总理向基辛格介绍了烤鸭的吃法,并亲自为他夹上片好的鸭肉,放在荷叶饼上。
(基辛格初次访华时受到周恩来宴请)
美味的烤鸭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给尼克松的报告中着墨写道:
“中国饮食源于传统文化、精心手工烹制、用餐环境清新、盛宴菜式繁多、酸甜搭配得当。美餐之后,虽有心满意足之感,却无丝毫厌腻之心。”
当天下午的会谈也取得了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和基辛格最终敲定了尼克松总统的访华细节,自此,太平洋两岸对峙二十二年之久的中美关系悄然冰释。
基辛格曾说:“只要给我来一份北京烤鸭,我愿意签署任何文件。”当然,基辛格这么说,也许就是一句玩笑话。
但从这句话中,我们仍能感受到的是中国美食对于这位大外交家的影响。卸任后,基辛格也曾多次访问中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安排就是品尝烤鸭。
一起来干杯!
如果说烤鸭是中国国宴美食的一张名片,那么“外交名酒”——“茅台酒”也就不得不提。
新中国外交史上,最著名的一段佳话就与茅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是一次神秘的国宴,座上宾正是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
(周恩来接待尼克松,两人亲切握手)
尼克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访的美国总统。1972年2月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拉开帷幕。
在中国人的宴会上,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多年滴酒不沾的周恩来总理,在这友好、热烈的气氛中破了例。
宴会上,他特意拿出自己贮藏多年的茅台酒招待客人,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深深迷住。
时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仍对这次在中国国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在国宴上,周恩来和我彼此都用茅台祝酒,而不用这种场合中常用的传统饮料香槟酒。
(周恩来与尼克松“干杯”)
就在中美两国领导人手举芳香四溢的美酒,频频碰杯之时,一位美国记者用镜头将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用茅台酒干杯的精彩瞬间捕捉下来,使“国酒”茅台因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就在中美正式国宴举行的七天之后,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封存在中美间二十二年之久的坚冰就此打破。
国宴作为集国家饮食文化特色和礼仪文化特色的国典形式,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