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事语第七十一注

(事,政事也。语,论难也。事语者,关于政事之讨论也。)

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可闻乎?”(至,善也。数,治数也。至数者,治数之善也。)管子对曰:“何谓至数?”桓公曰:“秦奢教我曰:'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女事即女工之事。泰,宽也,以言女事兴盛。)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不若此,则六畜不育。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群材不散。’此言何如?”管子曰:“非数也。”(以其奢,非治政之善也。以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决非权贵之奢侈消费。权贵竞相奢靡,最终只能导致亡国。商纣酒池肉林,鹿台象箸,一朝亡国。殷鉴不远,故管子非之。)桓公曰:“何谓非数?”(何,诘问也。为什么是非数?)管子对曰:“此定壤之数也。(此指至数。治政之至数乃定壤之数也,故秦奢所言至数乃非数。)彼天子之制,壤方千里,齐诸侯方百里负海,子七十里,男五十里,若胸臂之相使也。(张佩纶云:“赵注以'负海’属下,非是。宋氏从而为之辞,谬甚。《轻重甲乙篇》云:'东方之萌,带山负海。北方之萌,衍处负海。’《史记·春申君列传》:'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汉书地理志》云:'太公以齐地负海之岛国,少五谷而人民寡。’'负海’自指齐言。此言齐方百里而负海,比子男则有余,比天子则不足,乃危隘之国,不可以太奢也。”其言甚是。子,子爵之国。男,男爵之国。)故准徐疾、(对货币兑换价格进行调整。)赢不足,(对市场供应进行调控。)虽在下也,不为君忧。彼壤狭而欲举与大国争者,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缉绩徽织,功归于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也,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桓公曰:“善。”(管子以齐地危隘相劝,无非欲绝齐桓公奢靡无度之心。奢靡之风危国,又岂仅在齐地危隘?纵然富甲大国而上行奢靡之风,不是危隘亦是危隘矣。)

桓公又问管子曰:“佚田谓寡人曰:'善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何不因诸侯权以制天下?’”(“用非其有”乃古已有之之治国思想。《吕氏春秋·分职》云:“先王用非己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此言“用非己有”乃指君王虚纳天下,己无智而使众智,己无能而使众能,己无为而人莫不为,实际上便是黄老治国之思想。然佚田所言却是曲解其义,而欲假借别国诸侯势力以制衡天下,已失古圣治国真旨。而《轻重甲篇》云:“民无以与正籍者予之长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长度。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此之谓致天下之民。故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动言摇辞,万民可得而亲。”其言“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乃是致天下之民,而非“因诸侯权以制天下”,故管子非其言,与《轻重甲篇》也无矛盾。)管子对曰:“佚田之言非也,彼善为国者,壤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且无委致围,城脆致冲。夫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佚田之言非也。”管子曰:“岁藏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谷十而守五,(守,收也。谷藏十而国家收储五成。)绨素满之,(绨,厚繒,粗厚平光的丝织品,用来做书的封面。素,《小尔雅》缟之粗者曰素。即白绢,所以书写。左思《娇女诗》云:“执书爱绨素。” 左思齐人。可见古时齐人以绨素而谓书册也。此处绨素指记录粮食储藏之簿册。管子以满而言充盈。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故此,此言簿册满室,以言谷物储藏盈实。)五在上。(国家收储五成,故五在上。)故视岁而藏,县时积岁,(县,系也。时,是也,此也。县时犹言因此,此指视岁而藏。指积岁犹言累年。县时积岁即因此累年。)国有十年之蓄,富胜贫,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微,匿也。国有蓄则匿其力,国无蓄则不能匿其身。匿其力者取于人,不能匿其身者人取之。)有义胜无义,练士胜驱众。凡十胜者尽有之,故发如风雨,动如雷霆,独出独入,莫之能禁止,不待权舆。(《尔雅·释诂》:“权舆,始也。”然在此处意不可解。而宋本作“权与”,是也。权与,盟国之谓。具体解释可参见《幼官篇》。《七法篇》云:“故攻国救邑,不恃权与之国,故所指必听。”此言不待权与,即不待盟国诸侯之力,乃是针对因诸侯权以制天下的回答,王霸之业还需要靠自己。)故佚田之言非也。”桓公曰:“善。”

(0)

相关推荐

  • 《战国策》名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摘自<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解释:汲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原文]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quo ...

  • 古籍名句|《管子》名言合辑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汉书·艺文志& ...

  • 《管子》事语第七十一全文翻译

    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可闻乎?"管子对曰:"何谓至数?"桓公曰:"秦奢教我曰:'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 ...

  • 春秋繁露·郊事对第七十一注

    廷尉臣汤昧死言,(廷尉,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汤指张汤 ...

  • 管子 事语

    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可闻乎?"管子对曰:"何谓至数?"桓公曰:"秦奢教我曰:'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 ...

  • 北墨作品 I 墨言墨语(七十一)

    纯文学,从来不曾孤独过 明知曲高和寡,偏要风雨兼程 1 北墨文穓--明知曲高和寡,偏要风雨兼程! 2 一辈子,很短,很短!来不及奢侈,经不起挥霍,甚至来不生气,来不及珍惜,一转眼,就到尽头了. 3 唯 ...

  • 管子·国蓄第七十三注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 ...

  • 管子·地数第七十七注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地数即地理之数.)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已知大道,而不表现出来,这是最高明的德.知大道而不表现,这也是大智若愚的内容之一.为什么为表现出来?大道不是求物利的工具,所以不用表现出来让人赞赏.真知,是透彻之知,透彻之知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王弼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今译:不知道人的思维.思虑是不足以被完全依靠的,就是犯了错误.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秦穆公兴师,将以袭郑 ...

  • 管子·海王第七十二注

    (马元材云:"海王当作山海王."然此篇言海王乃取意齐乃海王之国也,不必拘泥言财政经济必言山海,而以为当名"山海王"者.)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