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事件案例分析:破产原因、始末经过、风险启示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成立于1994年2月,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小镇格森威治,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在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1994年公司成立之初时,资产净值为12.5亿美元,到1997年末,这个数字曾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2.84倍。此外,该公司从1994年到1997年期间,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依次为28.5%、42.8%、40.8%、17%。尤其是1996年公司根据模型预测,随着欧元的启动,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券与德国债券的息差将缩减,所以大量持有意大利、丹麦、希腊政府债券,而沽空德国债券。结果市场表现与LTCM的预测惊人的一致,LTCM从中获得巨大收益。此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茄基金并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谈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我们就不得不提及被誉为华尔街“债券之父”的公司掌门人——约翰·麦利威瑟(John Meriwehter)。在麦利威瑟的号召下,众多社会精英纷纷加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其中包括华尔街金融巨头、学术巨匠、政界要人以及公共明星。事实上,麦利威瑟与大名鼎鼎的所罗门兄弟公司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旧事。

1947年,约翰·麦利威瑟出生于芝加哥南部罗斯兰地区的小镇罗斯摩尔,并在那里长大成人。麦利威瑟的父亲是一位会计师,母亲在教育部门工作,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罗斯摩尔镇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爱尔兰人后裔,信奉天主教,该镇因靠近伊利诺斯中央铁路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得还算不错。麦利威瑟一家五口人就住在镇上一栋用肉桂树和砖头砌成的房子里,屋前还有一块草地和一个小花园。

后来,约翰·麦利威瑟被父母送到当地的圣约翰小学读书,此后又进入蒙代尔天主教中学接受教育。这两所学校对学生的管教都极为严格,调皮的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们的惩罚,有的甚至会被强制趴在地上听课。在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麦利威瑟养成了一种近乎天然的秩序感,即一切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尽管年幼的麦利威瑟有一点口吃,性格上还有一点内向,但他绝对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他曾因数学成绩特别突出,而获得过全美荣誉学会奖。

有趣的是,麦利威瑟之所以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并不是因为他的成绩突出,而是因为他对高尔夫的热爱。打高尔夫球是罗斯摩尔当地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麦利威瑟在很小的时候,就到各大公共高尔夫球场打球。随后,麦利威瑟在蒙代尔天主教中学期间,成为学校高尔夫球队的主力,并代表学校夺得过两届芝加哥郊区天主教联盟锦标赛的冠军。后来,他在芝加哥南部佛洛斯摩尔高尔夫俱乐部打工期间,结识了一位富有的俱乐部会员,并在其推荐下获得了专为高尔夫球手设立的齐克·伊文斯奖学金。在这笔奖学金的资助下,麦利威瑟决定进入位于伊利诺斯州的西北大学进行深造。毕业后,麦利威瑟进入一所中学担任了一名数学老师。

然而没过多久,麦利威瑟就厌倦了乏味的教师工作。随后,麦利威瑟放弃工作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在此期间,麦利威瑟一边读书,一边在CAN金融公司做兼职。1973年,麦利威瑟顺利拿到硕士学历。第二年,麦利威瑟被华尔街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录用,在公司中专门从事债券回购业务。

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营债券交易还是一种令人乏味的工作。投资者在债券承销商手中买入债券,只要债券发行机构不违约,投资者都会获得固定的收益,很少有投资者会将自己持有的债券与他人进行交易。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债券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新的债券产品层出不穷。当麦利威瑟进入所罗门兄弟公司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变化莫测、充满机会的债券市场。很快地,麦利威瑟就被债券所深深吸引,他如同一名有着极强求知欲的学生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债券知识的学习中。

这时候,麦利威瑟在债券方面的才能逐渐展露出来,他具有极好的数学天赋,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债券价格的粗略估算方法,便被公司调去参与政府机构的债券交易。当时美国一些地区政府迫于财政亏空的压力,无法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券,使得不同地区政府发行的债券利率存在差异,并且呈逐步放大的趋势。约翰·麦利威瑟认为这种情况是政府不允许出现的,他便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在政府债券市场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后来,政府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向果然与麦利威瑟预想的一致,利差逐渐缩小,麦利威瑟因此为所罗门兄弟公司赢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利润。

1977年,所罗门兄弟公司创立套利部门,由麦利威瑟担当负责人。与以往不同的是,该部门的业务重心是利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自由资金,进行高风险的债券交易,从中获取巨额盈利。事实上,麦利威瑟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赌马,还从他的祖母那里学会玩21点,甚至有时候跟小伙伴们赌一场芝加哥棒球队的比赛结果。麦利威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会在很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下赌注。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套利部门,麦利威瑟赌的是期货合约与现货或者两种债券之间的利差,主要对手就是些保险公司、银行或者私人投资者。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约翰·麦利威瑟逐渐成为所罗门兄弟公司最出色的交易明星之一。随着业务量的增大,麦利威瑟迫切需要一些聪明、严谨并将投资看成是一门科学的交易员的加盟。有趣的是,麦利威瑟更倾心于那些由高等学府出来的高才生。1983年,麦利威瑟找到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的助手。后者虽然在哈佛大学一直未能崭露头角,但他已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投资和交易了。当罗森菲尔德听到年薪可达3万美元的条件后,欣然接受了麦利威瑟的邀请。此后,麦利威瑟又聘请了好几位“学院派人士”,例如伦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伊朗裔美国人维克多·哈格哈尼,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博士格利高里·霍金斯、罗森菲尔德,哈佛商学院的同事、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威廉·卡拉斯科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双博士劳伦斯·希利布兰德等。正是这些人,成为后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核心人物。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原本学校里的“书呆子”在麦利威瑟的手下很快地融入到华尔街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他们利用计算机对债券价格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模拟和回归分析,进而预测出债券价格的未来走势。但是,这些结果在当时并不直接影响麦利威瑟做出交易指令,只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在麦利威瑟的精心培养下,罗森菲尔德等人在交易中越来越像是“赌性”十足的投资者,他们彼此之间还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随着套利部门赚钱越来越多,他在公司当中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增,就连原先公司里的竞争对手也归入他的麾下。另一方面,所罗门兄弟公司所有的债券交易,包括政府债券、抵押债券、高收益公司债券、欧洲债券以及日本债券购股权证,都由麦利威瑟管理。由于其他部门的业绩普遍不佳,使得麦利威瑟等人在公司里更加肆无忌惮、嚣张跋扈。对于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其他部门员工来说,麦利威瑟掌管的套利部门是一个相当神秘的机构,他们根本不清楚麦利威瑟等人究竟在忙些什么,甚至对套利部门财务杠杆规模也是不甚了解。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中,麦利威瑟掌管的套利部门就曾出现过一天1.2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管理层对麦利威瑟的信任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也正是这种肆意放纵,为麦利威瑟乃至所罗门兄弟公司惹来了不少的麻烦。

1991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保罗·莫泽尔的交易员走进了麦利威瑟的办公室,向他道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自己曾向美国财政部递交过一份假标书,并在随后的拍卖中买进了一些未获政府批准的债券。恼怒的麦利威瑟追问道:“就这一件事么,你还有没有其他事情瞒着我?”“没有了”,莫泽尔回答道。在麦利威瑟的眼中,莫泽尔是一位勤勤恳恳的交易员,所以并没有过于惩罚他。然而事实上,莫泽尔本人非常急功好利,多次违背公司与政府之间债券游戏规则,以不法手段谋取了暴利。到1991年8月,莫泽尔的丑恶行径被彻底曝光,他向麦利威瑟隐瞒了许多罪行。

这件丑闻引发了华尔街的震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都对所罗门兄弟公司感到极大的愤怒。实际上,保罗·莫泽尔这些愚蠢的欺诈行为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但作为顶头上司的麦利威瑟却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管责任。麦利威瑟确实也没想到,自己的手下胆敢去欺骗美国财政部。麦利威瑟被他的狂妄与大意所害,黯然地离开了所罗门兄弟公司。

虽然莫泽尔的丑闻让麦利威瑟失去了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继续伸展拳脚的机会,但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加自由的空间,麦利威瑟那颗不安分的心开始强烈地跳动起来。随后,麦利威瑟利用他在所罗门兄弟公司掌握的金融技巧,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完全独立的对冲基金,并成就了一时伟业。

投身债券市场,成就一时伟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逐渐从1987年股灾的阴影当中走了出来,金融投资业也逐步进入了黄金时代。美国人对股市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不管是在酒吧、健身房,还是在机场、车站等地,电视大屏幕总是在不断地播放关于股市行情的报道。气势如虹的股市创造了许许多多一夜爆发的奇迹,富有的人们多得如过江之鲫,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全、保险的再投资方向,以摆脱此前提心吊胆、日夜煎熬的痛苦。对这些金融市场的“幸运儿”来说,对冲基金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渠道。麦利威瑟正是借助着股市振兴的有力“春风”,在华尔街重新站稳了脚跟。

长久以来,人们对对冲基金的概念十分模糊,大多数人只知道它是以套利为目的而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的金融机构。事实上,对冲基金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运作了,它的创始人就是有着“证券分析教父”之称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早期时候,对冲基金通过双向交易来降低投机风险,即买入一定数额某种有价证券的同时,卖出另外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这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做法,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肯定有升有降,尽管赚的不多,但亏损也不会太严重。

多年以后,对冲基金在业务方面有了全面发展,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各种投资产品和投资方式,它也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此外,对冲基金在资金使用上面受限制较少,经常进行大手笔的交易。尤其是1992年,当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以极其强悍的抛空手法迫使英格兰银行对英镑实施贬值,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后,人们对对冲基金的投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随后,各式各样的对冲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境内建立起来。

受对冲基金的启示,麦利威瑟认为他要建立的金融机构应该在买进某些债券的同时,卖出另外一些债券,通过这两种债券之间利差的扩大或缩小而获利。例如,美国的利率比英国高很多,这就意味着美国的债券价格要比英国便宜,这时买进美国债券同时做空英国债券,如果两者之间的利差缩小的话,那么就会从该交易中获利。由于利差的变动幅度没有债券价格本身那么大,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的风险。

被所罗门兄弟公司扫地出门的麦利威瑟急于在华尔街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实力,为此他制定了一套雄心勃勃的计划。1993年初,麦利威瑟找到美林证券公司,希望后者能为自己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由于麦利威瑟此前在华尔街的骄人战绩,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时任美林证券董事长丹尼尔·图利的同意。随后,麦利威瑟开始召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老搭档们。于是,艾里克·罗森菲尔德、维克多·哈格哈尼、格利高里·霍金斯等人先后进入麦利威瑟的新团队。不久之后,麦利威瑟又向他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老上司约翰·戈特弗伦德发出邀请,而后者同样因为莫泽尔事件而被迫离职。戈特弗伦德对所罗门套利部门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在关键时候向麦利威瑟等人提供正确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扫除所罗门丑闻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赖,麦利威瑟对自己的团队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包装。后来,他将目光瞄向了那些金融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希望通过他们的加盟来提升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

麦利威瑟首先挖来了哈佛大学的罗伯特·默顿教授,他是罗森菲尔德等人的恩师。在纽约郊外赫德逊河畔哈斯廷斯长大的默顿从小就展现了出众的才华,每当遇到他喜欢的事情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加州理工大学念书期间,他对股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会花上很多时间来关注股市并进行适当的投资。随后,默顿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在恩师保罗·萨缪尔森的带领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默顿一直致力于研究利用数学模型来把握股票期权和实际股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麦利威瑟为他提供了一个将理论变为现实的机会,所以欣然接受了麦利威瑟的邀请。

1993年夏天,麦利威瑟又网罗了一位金融学界的新星梅伦·斯科尔斯。1941年7月1日,斯科尔斯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蒂明斯市。在父母和亲戚的影响下,斯科尔斯从小就对经济尤其是金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十几岁时就从事过俱乐部的理财工作,在读高中和大学时他还炒过股票,并开始对股票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着迷。1962年,斯科尔斯毕业于明马斯特大学,获工程学学士学位。1969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财务学博士学位。斯科尔斯曾先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

在召集专业学者、明星交易员等加盟的同时,麦利威瑟等人也展开大规模的资金筹集工作。麦利威瑟就像一名政客一样,到处宣传自己的投资主张和赚钱策略,其足迹遍布美国多个城市。此外,麦利威瑟特别希望获得重量级投资者的支持。他曾经前往奥马哈与大名鼎鼎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共进晚餐。在遭到这位美国大富翁的拒绝后,麦利威瑟又与高盛集团进行了接触,但最后无功而返。然而这些小挫折并没有阻挡麦利威瑟等人前进的脚步,他开始采取多种渠道来吸收不同种类投资者的资金,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994年初,麦利威瑟邀请了一位大人物加盟,他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戴维·马林斯。马林斯也是默顿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他在哈佛大学执教期间与艾里克·罗森菲尔德成为好友。美联储二号人物的加盟给麦利威瑟带来了丰厚的资金来源,并为其提供了与国际银行巨头打交道的机会。随后,一连串重量级的人物和机构出现在麦利威瑟的投资者名单上,例如好莱坞著名经纪人迈克尔·欧维兹、耐克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尔·奈特、纽约石油巨头罗伯特·贝尔夫等。

麦利威瑟还利用旗下学者的名气,吸引了好多著名学府的投资,如圣约翰大学、耶和华大学以及匹兹堡大学等。此外,通过马林斯的政治影响力,麦利威瑟还吸引了大批国际客户的投资,其中包括日本住友银行、台湾(地区)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泰国盘谷银行以及巴西加兰蒂亚银行等。

1994年2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正式成立。这时候,公司已经筹集12.5亿美元的资金,虽然没有达到麦利威瑟预定的目标,但这一成绩已使公司上下感到欣喜若狂。麦利威瑟等人在把酒言欢的同时,亦开始着手准备惊天动地的投资计划。

由于担心美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局面,美联储主席格森斯潘下令提高银行短期贷款利率。格森斯潘此举的本意是促使过热的经济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联储的举措却导致债券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下跌。5月,美国30年国库券的收益率已从峰值时的7.6%下降到6.5%,跌幅超过14%。一时间,美国债券市场被乌云笼罩,而世界其他主要债券市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急转而下的形势,众多经营债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债券市场,以图将损失降到最低,但那些采用杠杆交易方式的对冲基金,还是遭受了巨额损失。

就在华尔街许多金融机构痛心疾首,纷纷抛售债券之时,麦利威瑟却瞅准时机,带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杀入债券市场。他认为在众多金融机构仓皇出市的过程中,不同债券的利差肯定会被放大,于是调集大量资金,进行“低买高卖”的套利操作。经过两个月的时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增值了7%,并开始大量盈利。这期间,麦利威瑟等人敏锐地观察到30年期政府“当期债券”与其“非当期债券”的利差有异常的扩大现象,于是,他们买进了10亿美元价格便宜的“非当期债券”,卖出了相同价格高昂的“当期债券”。

麦利威瑟等人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全部家当都押在了这笔交易上面。他们在买进一种债券的同时,卖出了另一种与前者相似的债券。因为相似事物差额的变化幅度要远比事物本身变化幅度小,所以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果不出所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持有的两种债券之间的利差迅速缩小了,公司因此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收入。事实上,麦利威瑟等人也是在“赌”,只不过他们“赌”得更有把握、更加小心罢了。

虽然罗伯特·默顿和梅伦·斯科尔斯两人并不直接参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具体业务,但他们却被认为是公司的“投资理念之父”。在他们的眼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并不是一家基金,而是一个通过数字实现风险控制的投资实验室,其核心理念就是价格波动幅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许多交易都是在最大限度地追逐利差,而这种利差又是价格波动幅度的另一种反映。此后,默顿等人通过建立一连串的假设,认为价格波动幅度是持续的,即交易价格具有“时间连续性”。换句话说,人们可以通过价格数据的变动情况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向。

后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根据默顿等人的理论,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成功开发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金融产品自动投资模型。在市场非常平静的条件下,默顿等人的假设确实与实际相吻合,但仅此而已,当市场突然遇到较大波折的时候,这些理论就变得毫无意义。虽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员们对该模型的缺陷非常清楚,但这已经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投资套用工具了。所以,公司的交易员们每周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对电脑做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决定下一步的计划。

经过1994年一年的拼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取得了优异业绩,年收益率高达28%,在扣除日常管理等费用后,公司所有投资者均获得了20%的收益。在当时债券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这样的业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麦利威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在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价值。这时候,众多投资者都将目光聚焦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颗“金融新星”之上,他们对其不再抱有任何的犹豫和怀疑。

1995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又在意大利政府债券和不动产抵押债券两大战场取得骄人战绩,年收益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59%,即使在扣除相关费用以后,收益率也高达43%。在短短两年间,公司赚取了16亿美元的利润。有了如此出色的业绩,再加上美林证券公司的帮助,麦利威瑟等人毫不费力地再次筹集10亿美元的资金。至此,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总资本权益达到36亿美元,公司资产价值更是达到惊人的1020亿美元。

1996年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业发展最为辉煌的一年。公司在公司债券、垃圾债券、互换利率,以及政府证券等多个领域收获颇丰。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当年收益率高达57%。虽然这一数字与前一年相比有少许差距,但因其投资规模的扩大,公司账面净赚21亿美元。更为难得的是,公司全年没有1个月出现过超过1%的月度亏损额,这从侧面反映出麦利威瑟等人控制风险的能力。

到1996年底,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100多名员工的规模,其合伙人在基金中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4亿美元,这与成立之初的1.5亿美元相比已有天壤之别。更令麦利威瑟等人欣喜的是,在这一年中,基金又获得了诸如瑞士联合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银行巨头的支持,其资金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对冲套利对投资机构来说,已不再是一个秘密,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设立了自己的套利部门,并在市场寻求获利的机会。因此,大量来自银行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资金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对冲套利业务领域,而这些新增的资金势必造成金融产品的利差水平大幅降低,减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盈利的机会。华尔街上渐渐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只要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选择的投资对象,其他投资机构必然迅速跟进。为此,罗森菲尔德抱怨说:“其他人都在想方设法赶超我们,只要我们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像蝗虫一样,迅速吞噬所有的机会。”

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来说,此时最急迫的工作是要为手中的巨额资金找到新的出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作为一家对冲基金,如果不能迅速地将客户对它的信任转化为它对客户的回报,那么必将遭受严重的损失。事实上,麦利威瑟等人对公司的投资策略还是很有信心的,只要在数学模型的指导下,就算是一块荒地,也能被他们种出丰硕的果实来。

LTCM阴沟翻船

1997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成立高风险投资基金。不久之后,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住房抵押证券市场。麦利威瑟等人凭借公司雄厚的财力,迅速在市场中掌握了主动权。然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人员对该领域并不是很在行,他们在市场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求微小的利差,并通过财务杠杆机制将利润扩大。有了新的尝试以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股市当中。虽然公司的员工都知道,模型对股票价格的预测并不准确,但他们还是想试一试。

最初公司对股票市场的配对股票交易很感兴趣。据说,该交易项目负责人哈格哈尼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股市了,尤其是欧洲股票市场。当时,欧洲市场的许多公司有两种不同股票在市场上同时挂牌的现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两种股票价格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业务相关联的两家公司的股价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哈格哈尼认为,公司可以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套利交易。随后,公司派学者和技术人员设计了一个股票交易模型,将哈格哈尼的想法变成事实。

由于配对股票交易中两种股票的差别较大,因此这种交易已经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套利了。此外,配对的股票之间价差的波动情况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员不可能套用模型来决定未来的投资计划,他们只能凭借着积累的经验来投资,而这就与其他风险投资方式无异了。

当时,哈格哈尼看中了一家英荷合资的石油公司——皇家壳牌公司的股票,该公司由两家上市公司控股,即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和英国壳牌公司。通过哈格哈尼等人仔细地分析和研究,他们发现壳牌运输公司的股价总是比皇家石油公司低8%左右。虽然两家公司是由不同的投资者所掌握的,但它们的收益均来自皇家壳牌公司,所以这种差距是不合理的,两家公司的股票必然会逐渐趋于一致。于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疯狂地投下了23亿美元,买进壳牌运输公司股票的同时,卖出相同价值的皇家石油公司的股票。被利益冲昏头脑的麦利威瑟等人,已经忘记了这些交易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他们开始了一场赌博。

麦利威瑟等人最终还是赌赢了,公司因此获得了巨额利润。尽管美国金融市场受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影响而一蹶不振,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还是达到了25%的收益率,麦利威瑟等人的个人资本增加了36%,个个都成为亿万富翁。

进入1998年后,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向利好的方面发展,大多数投资者对市场的乐观情绪逐渐高涨起来。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致使债券利差变得越来越小,并严重影响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套利业务。此时,麦利威瑟等人并不担心公司会出现亏损,他们只担心没有足够多的目标来进行投资。随着投资压力的增大,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涉足那些具有较大风险的市场,例如俄罗斯、巴西以及丹麦的债券市场,而这些市场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麦利威瑟等人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他们抛弃了此前谨慎的对冲套利策略,开始豪赌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在股票市场上渐行渐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曾经大量做空由“股神”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因为他们认为该公司的市值已远远超出了它实际的价值。随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拆巨资购买了世界著名酒店集团斯塔伍德发行的垃圾债券,投资金额高达4.8亿美元。尽管公司在这些风险项目中赚取了一定的利润,但它所下的赌注实在太大了,稍有闪失便会迎来灭顶之灾。

受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渐渐开始关注起互换利率的利差交易了。所谓互换利率,指的是交易双方以一定的名义本金为基础,将该本金产生的以一种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支出)流与对方的以另一种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支出)流相交换。交换的只是不同特征的利息,没有实质本金的互换。由于每个国家的互换利率都以该国的政府债券作为基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互换利率的差异和波动,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1998年4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认为,美国、德国与英国相比,存在互换利率过高的情况,而这种差异有缩小的可能,因此大量做空美、德两国的政府债券。

此时,华尔街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危险投资浑然不知,各大银行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此外,由于众多金融机构都在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以引起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担忧。雷曼兄弟公司负责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约翰·苏科指出:“整个华尔街都在玩火。”

1998年6月,麦利威瑟的好友詹姆斯·麦克恩蒂觉察到市场的种种不利因素,作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重要成员,他连忙向公司提出警示,希望众人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以降低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然而此时,麦利威瑟已经不能有力地约束手下们的风险投资行为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如同一盘散沙一样,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凝聚力。到了6月中旬的时候,美国30年期政府债券的利率已经降到了自1977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市场上的人们对政府债券未来变化趋势看法不一。众多机构开始纷纷减持国库券,它们担心这种不利的局面会造成自己极大的损失。但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却在债券市场上疯狂投下赌注,继续抛空美国政府债券。

在债券市场前景扑朔迷离之际,公司高管们接到了自俄罗斯传来的噩耗,让他们的美梦彻底破灭了。事实上,早在1997年底,美国多家报纸都报道了一条新闻,即标准普尔评级机构降低了俄罗斯政府债券的信用等级。不过这一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多数人都将精力投入到剧烈波动的股市当中。此时亚洲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俄罗斯,受此影响,俄罗斯金融市场出现强烈动荡。更严重的是,俄罗斯政府自1992年以来存在着严重的财政赤字,当局一直采用大量举债的方法来加以弥补这些亏空,而到1998年以后,这些债务陆续到期,给原本就已极度虚弱的俄罗斯经济带来了更致命的打击。1998年4月24日,名不见经传的基里延科走马上任,取代切尔诺梅尔金成为俄罗斯的新总理。基里延科上台以后,推行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他一味地增加企业的税收,甚至强制某些企业破产、抵押。这些措施不但没有广开税源,反而引起国内企业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6月,高盛公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12%的利率为俄罗斯成功发行了12.5亿美元的5年期政府债券。但这对俄罗斯庞大的债务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不久之后,俄罗斯债券市场出现了恐慌,一部分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由高盛集团、德意志银行以及摩根大通银行承销的俄罗斯债券。一时间,俄罗斯1年期债券的收益率竟然达到90%的水平,这对掌握着大量俄罗斯债券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坏的消息。

进入7月后,俄罗斯债券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大量从俄罗斯市场撤出的资金,转而投向了美国、德国等债券市场,使得这些国家政府债券的价格一度大幅攀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当月虽然没有较大的亏损,但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利的征兆。

8月,俄罗斯总理基里延科为了增加投资者购买国债的信心,贸然出台了三项强硬的政策:其一,财政部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本国在8月12日到期的国债;其二,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国债,金额大约为150亿美元;其三,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底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短期国债转换成3年、4年、5年的中期国债。令俄政府意外的是,这三项政策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俄罗斯债券市场的轩然大波,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大减,并造成股市大跌和资金大量外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麦利威瑟等人却仍然坚持着原先的观点,他们认为公司在债券和股票市场上选中的利差已经扩大到一个极限了,因此利差水平很快就会开始缩小。8月中旬,俄罗斯的金融局势似乎出现了转机,政府重新获得了市场的主动权。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抓住机会,进一步增加了俄罗斯债券的持有量,希望通过这最后一搏,挽回公司此前的不利局面。

然而,好运这一次明显不在麦利威瑟这一边。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宣布,将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至6.0~9.5卢布/美元,并将延期偿还所有的对外债券。一时间,大量资金从俄罗斯债券市场抽离出来,转而投资诸如美国30年政府债券、德国10年政府债券这样安全性极高的产品。随后,墨西哥和巴西的政府债券价格也大幅度下跌。

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来说,8月21日绝对是一个极其悲惨的日子。这一天,该公司在所有的“赌局”中都损失惨重,它持有的俄罗斯和巴西债券再度暴跌,而其手中的股票也是狂跌不止。仅一天时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在金融市场上输掉了5.53亿美元,其资本总额已从年初时的46.7亿美元降至29亿美元,损失达1/3之多。

此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亏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整个8月,华尔街有3/4的对冲基金出现了巨额的亏损,其中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情况最为严重,仅一个月时间,就遭受了19亿美元的损失,这相当于其资本总额的45%。此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资本总额只剩下区区的22.8亿美元。人们终于发现,这个昔日的金融大鳄已处于极度危急的局面当中。

为了摆脱危机,麦利威瑟等人尝试了一切办法,他们先后找过沃伦·巴菲特、美林证券总裁赫伯特·艾利逊、花旗集团的杰米·戴蒙等人寻求帮助,但都无功而返。此时,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都背负着严重的债务,包括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它们正陷入严重的债券困境中,根本无暇顾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求助请求。

“屋漏偏逢连夜雨。”9月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又经历了一次重大挫折。9月2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有关客户发出了一份机密情报,介绍了基金的亏损情况,而其中一名客户却将这份传真透露给了一家财经报社,后者将之公诸于众。这份传真的揭露,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带来了致命一击。原本只有华尔街人士知道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境况,此时已变成社会公开的新闻,导致更多的投资者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前景堪忧。在消息走漏后,麦利威瑟紧急召开会议,极力说服合伙人,“我们一定能扳回来”。

第二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次迎来了另一个坏消息,穆迪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巴西政府债券的信用等级。这对投资巴西债券市场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来说,意味着即将遭受巨额的损失。此外,由于到处筹措资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被迫将自己的持仓情况透露给了那些潜在的“恩人”,使得一个原本深藏不漏的对冲基金,变成毫无秘密可言的透明公司。

谁要拯救LTCM?

尽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短短4年里,积聚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00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都是从华尔街其他银行借来的。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倒闭而无法偿还欠款,那么整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都会遭受巨额损失,甚至可能引发整个美国经济的大萧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正是用这一方式,将整个华尔街的利益与自身利益绑在一起。

面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如此糟糕的情况,所有人都明白,如果任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自生自灭,那么整个华尔街也可能遭受牵连。然而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猜忌、怀疑和不信任,没有谁愿意出头担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先锋”,而这件事只能是美联储出面解决了。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创立于1913年,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摆脱银行家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控制。美联储最重要的管理机构是位于华盛顿的管理委员会,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联邦储备理事会,其主要工作是对利率进行有效的调控。可以说,联邦储备理事会已经成为美国金融业的实际掌控者。

美联储自创立以来,与华尔街银行一直保持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虽然联邦储备体系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机构,但它与华尔街的私人机构和银行家也有着密切的往来。美联储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妙:既要对整个银行系统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防止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和控制行为;又要维持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保护众多金融机构的切身利益。所以,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困境后,除了华尔街银行家,美联储也是相当着急的。此时此刻,美联储众多官员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必须出面联合众金融机构来拯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9月22日大清早,J.P.摩根银行、高盛、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银行、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所罗门美邦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的首脑们应美联储之邀齐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10楼会议室,他们在官员彼得·费舍尔的带领下,共同商讨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拯救计划。虽然这些金融巨头自身也深陷债券市场的困境,但相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来说,它们还算是好过的。

在会议上,每位银行家都针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解决方案都只能照顾到小部分成员的利益,根本无法达成共识。甚至还有些银行家提出,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收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而这似乎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最后众多银行家一致同意,对J.P.摩根银行和美林证券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为了增加方案的客观性,他们决定邀请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大的投资方瑞士联合银行,一同参与到方案研究中。

9月23日晚,美联储再次召开关于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特别会议,共有12家银行的25位银行家出席。这绝对是一次空前绝后的聚会,华尔街几乎所有的头目都聚集在这里了,其中包括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裁托马斯·拉布莱克、所罗门兄弟公司首席执行官德瑞克·莫汉、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摩根士丹利董事会主席菲利普·普赛尔等。会议一开始,银行家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救助资金的性质、公司被救后的控制权以及公司是否改制等。随后,每位银行家就拯救计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然每人都妄图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议一直持续了大约4个小时,美联储官员最后宣布:“今天会议到此结束,明天上午10点继续开会。”

第二天,当银行家们忧心忡忡地来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出席会议时,接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沃伦·巴菲特准备出价收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不久之后,麦利威瑟接到了巴菲特的传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联合美国国际集团及高盛公司出价2.5亿美元购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全部资产,如果后者接受这一条件,那么3家公司将向其注入37.5亿美元的资金,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其中巴菲特将单独出资30亿美元。为了防止约翰·麦利威瑟拿着自己的报价,四处寻找出价更高的买主,巴菲特只给他一个小时的考虑时间。

这个报价对麦利威瑟来说,实在太过苛刻了。虽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在不断缩水中,但以区区2.5亿美元就将一家资产净值曾高达47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拱手相让,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此外,麦利威瑟对高盛与美国国际集团的做法非常愤怒,两家公司先是对公司重仓持有的交易品种大肆打压,随后又来趁火打劫。由于巴菲特的报价过低,再加上麦利威瑟等人对他的不信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终没有接受巴菲特的收购方案。

后来,美联储继续召开会议讨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方案。最后,美联储拍板决定,由华尔街14家银行联合组成财团,共同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资,金额约为36.65亿美元,作为救助条件,财团将获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权益,而其余的10%将分给公司现有投资者。此外,约翰·麦利威瑟及其合伙人将继续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但他们将受“监管委员会”的监督和管理。“监管委员会”由财团选定成员,常驻格森威治,并与财团的各个银行保持密切的联系。

当约翰·麦利威瑟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与财团的注资合约上签字时,一切已尘埃落定。曾经显赫一时的对冲基金,如今落到了由14家银行组成的财团手中。如果不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牵扯到如此多的利益,美联储和众多金融机构不可能费尽心思来拯救它。从中可以看出,美联储已成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保护伞,对它拯救,就算是华尔街的自我救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