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体和折腰句

唐近体诗中的“折腰体”

我们今天来聊聊唐近体诗中的“折腰体”

唐近体诗是在齐梁体诗(含永明体)基础上进化发展而来的。齐梁体律诗有两类:粘式律和对式律。

其中粘式律是唐近体格律诗的前身,唐近体诗是对齐梁体粘式律的直接继承,唐近体诗将对式律称为拗律的一种。
例如出现在《唐诗三百首》“七律”中的几首拗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附贾至原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正如蘅塘退士所评:“贾至原作七八两句照律诗定式平仄句法不同,这是一种拗体的作法,唐人诗中很多发见。王维和作,亦故意作拗。”

从唐近体奠基者沈佺期、宋之问的七律中也可看到这一发展中所带来的齐梁体的痕迹: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刘宪    (对式律诗)
暮春春色最便妍,苑里花开列御筵。

商山积翠临城起,浐水浮光共幕连。
莺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

欢娱节物今如此,愿奉宸游亿万年。
【龙池篇(唐享龙池乐章第三章)】沈佺期(对式律诗)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 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守岁应制】沈佺期      (对式律诗)
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

天子迎春取今夜, 王公献寿用明朝。
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

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
【饯中书侍郎来济(一作太宗诗)】宋之问(对式律诗)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

云峰衣结千重叶, 雪岫花开几树妆。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对青山别路长。

却将分手沾襟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宋之问  (对式律诗)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后来一般将这一类失粘的近体诗称为“折腰体”。认为是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

折腰体,这是诗的一种体式,不算诗病。诗有两个“腰”。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在整首诗中,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及第五句,都是腰。这两处腰的平仄不合声律,就称为“折腰体”。

关于折腰体,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该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

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折腰体)》: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就是说,所谓,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围绕着什么是折腰体,清朝人有不同看法。冯班《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绝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粘者是也。”何焯《严氏纠谬评》:“《中兴间气集》中特标崔峒一绝,注云折腰体,似指第四句第三字,非不用粘之谓。”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正确呢?

就章法而言,近体诗讲究用粘。一首诗中,要求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律体绝句属近体诗范畴,所以也必须用粘。具体地说,就是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就句法而言,五言律一般是上二下三格。

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诵读时应当这样分音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七言律一般是上四下三格。

以杜荀鹤《山中寡妇》为例,诵读时应当这样分音段: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而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即冯班所说的“不用粘”。前三句都是上四下三格,第四句只能读成“南山南‖是岳阳城”,成了上三下四格。问题出在第二个“南”字上,所以何焯说的:“折腰体,似指第四句第三字。”从以上分析来看,冯班是就章法而说的,何焯是就句法而言的,二者的意义不同。换言之,冯氏所说的是折腰体,何氏所说的是折腰句。所以,折腰体和折腰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崔峒的诗,就章法而言是折腰体,就句法而言有折腰句,所以把一些人搞糊涂了。

“折腰体”在古时是很盛行的,在应制这样一个严肃的场合,竟也能允许用折腰体,可知当时已成一时之风气。

例如,赵彦昭的《奉和圣制人日玩雪应制》:

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兆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折腰是律诗的变体,杜甫诗中折腰之例很多(见下)。

杜诗中的折腰诗例:
长沙送李十一(衔)」杜甫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暮归」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杜甫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

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咏怀古迹五首」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十二月一日三首」杜甫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奉寄章十侍御」杜甫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九日」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所思」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有客(一作宾至)」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杜甫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

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

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折腰体”并非仅限于七绝,近体诗中五绝、五律、七律均可用之。兹各举例,略作说明。

五绝之折腰者,如: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李白《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五律之折腰者,如: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唐求《题郑家隐居》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折腰体”是近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体诗格律严谨。当这些格律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们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来完成自己的写作。用折腰体代替常体(即正体),便是变通的办法之一。

可能有人会说了,特别是对于不愿意受格律约束,一些不要格律,排斥格律派会说了:折腰体就是可以不用管格律,那就可以随意写了

那样理解就是错的

折腰体诗,按照王力划分律诗的标准:

折腰体诗律诗有五个要素:
一是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
二是对仗合律。除了绝句,律诗中两联必须讲对仗;
三是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

四是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五要强调的是,在五言、七言律诗中,一般只许折腰一次。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第五条很重要,大家要牢记

如果五个要素具备,就是纯粹的折腰体诗;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就是古风式的律诗;亦称拗律;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是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

最后讲一下----折腰句
关于折腰句,宋末元初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云:“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
     折腰句,指的是一句,只是从句法著眼,与诗体无关,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诗。
例如

明朝梁桥撰《冰川诗式》,五言句“野店寒║无客,风巢动║有会”(上三字下二字)、
“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风”(上一字下四字),
七言句“鹦鹉杯║且酌清浊,麒麟阁║懒画丹青”(上三字下四字)、
永夜角声悲║自壮,中天月色好║谁看”(上五字下二字)

明朝梁桥撰《冰川诗式》将以上句式列在折腰句之内。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