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如果感到自卑,该怎么办?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作者:秋瑾
编辑:梨子
图片来自网络
研究自卑最权威的当属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A.Adler(1870~1937)。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在心理学界享有盛名。
A.Adler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阿德勒家里有六姊妹,他排行老二,上面是一个哥哥。他的哥哥体格健壮,表现优秀。而阿德勒患有佝偻病,4岁才学会走路,觉得自己又矮又丑,还是学校的差等生。这让阿德勒与哥哥相比,总是感到自卑。
(阿德勒本尊)
3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死去,再加上5岁时一场严重的肺炎差点夺取他的生命,一方面让阿德勒对死亡产生恐惧,另一方面也让阿德勒在后来产生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相处融洽。父亲总是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父亲言下之意即是让阿德勒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Adler 认为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与人或物的比较。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或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 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或不及标准,就有可能产生自卑感。
Adler 把自卑区分为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当人们因个人缺陷受到嘲笑、侮辱,自卑心理会大大增加,上升为“自卑情结”,即指一个人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眼泪、道歉、过度害羞、嫉妒、暴怒、自欺欺人,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Adler 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 自卑感能成为一种动力,促使人发奋图强,补偿弱点,追求卓越。然而,过度的自卑、长期的自卑以及自卑情结却会成为人的阻碍,让人寸步难行。
如果被自卑深深困扰,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 接纳“我会自卑”,不责怪自己。
有的人会因为自己如此自卑,而厌恶这样的自己。此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卑有先天的原因,有的人天生比较敏感、脆弱,也有父母教育方式的原因,有的父母爱把我们与其他小孩比较,使得我们逐渐内化了这种爱比较的价值观。但自卑不是我们的错。
第二, 屏蔽他人的“打击”,做自己的“内在父母”。
也许有的与我们亲近的人总会打击自己,不要相信他的话语,他是在损耗你的能量,屏蔽他的声音。也许我们没有善于鼓励人的父母,但我们要做自己的“内在父母”,想象如果面对一位哭泣的、脆弱的小孩儿,我们会怎样去安慰他、鼓励他。
第三, 看到自己“已经做到的”,肯定自己。
有的人自卑是因为总是看到自己还没有完成的目标,却对自己已经做到的事情忽略,看重未完成事件的重要性,却轻视了已经做到的事件的价值。如果总是“自我攻击”,势必损耗自己的能量。所以要经常想想自己已经做到的事情,对自己说肯定的话语。
第四, 适当降低自己的标准,只要能完成这件事,自己就很棒。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反而会更加紧张,甚至不愿意去进行那件事了。适当放低自己的标准,让心情处于平和的状态,反而有利于我们完成任务。
第五, 少空想,多行动。
有时自卑的人往往不经意就沉浸在消极的思想和情绪中,而无心做事,这反而加重了自卑。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状态,有意识提醒自己从中脱离,去做事情,去想怎么解决问题,逐步建立信心。
第六, 关注自己,跟自己比较,在一步步的成长中积累自信。
有时自卑的人会更加关注他人,与优秀他人比较。而上行社会比较往往会导致人们的焦虑甚至妒忌。把关注点收回到自己身上,跟自己比较,在一步步的成长中积累自信。
第七, “与他人同行”。
如果我们不太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去从事一些可以与他人合作的项目,他人的陪伴会减少我们内在的恐惧,同时,他人的鼓励也能够安抚我们的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李艺敏, & 孔克勤. (2009). 西方自卑研究述评. 心理研究, 02(4),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