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多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 系列文章2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明天

编辑:加一

图片来自网络

上期的文章,我们从比较大的方面来了解了一下原生家庭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今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谈谈关于人际交往的原生家庭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上都体现出各自的特性,而往往这些特性都有着原生家庭的影子。

原生家庭中父母除了我们往期文章中提到的,代表权威、榜样、规则等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作用——性别认同

一般来说,女儿对母亲的认同往往影响着她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女性化还是男性化。

如果女儿对母亲女性角色认同,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儿会逐步的喜欢自己的性别觉得,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女性化。

这说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这样的影响。

反之,女儿如果对母亲的女性角色不认同,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比较男性化。

严重的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婚恋时是否会选择异性。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女儿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其性别觉得的培养。

同样的,儿子对父亲的认同也会影响着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同女儿对母亲性别的认同一样,这种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这儿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是否体现出男性化的特质。

相比性别角色认同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们似乎更加关注的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对和男性女性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的特性。

和性别认同一样,我们的父母分别影响着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男性、女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和爸爸的关系决定着在成长的过程中,和其他男性的关系。

对爸爸认可度高,人际交往中对和男性的相处就较好,也能够比较容易处理和男性之间关系的问题,反之也不容易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并且由于文化的形象,会造成在男孩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非常的失败。

没有,或很少有男性朋友、女性朋友。

如果对妈妈有着高度认同,对爸爸的认同较低,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体现出女性朋友较多,男性朋友较少的情况。

同样的,和妈妈的关系和认同也影响着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与男性关系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对女性和认可、女性朋友的多少。

所以在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父母营造的性别角色,给孩子树立的认同感都在今后影响着孩子在人际交往的选择、特性。

而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也在影响着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依恋关系。

而成人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依恋类型如下:

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

➤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

➤超脱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

➤恐惧型的人则总是担心遭人拒绝,不能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下文中,我们继续来探讨,父亲母亲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带来的影响有那些。

母亲在依恋关系中给我们的影响

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给我们安全感的那个人就是我们的妈妈。

而孩子在与母亲的关系在0-3岁之间是非常紧密的。

因为我们是在母亲的肚子里慢慢发育而来,对母亲有着一种绝对的信任。

一方面这是受到在胎儿时期我们在母体中发展感官的时候建立的,但我们初步具备视觉,听觉等等感觉系统的时候,我们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母亲,并且长期受到母亲的影响,包括母亲的情绪,体内激素分泌等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婴幼儿时期,对母亲的依赖是非常强的,这也就造成了我们不同的依恋类型。

首先我们在婴儿时期会体现出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对母亲有极大的依赖性,对陌生人采取警惕和回避的态度);

➤回避型依恋(容易从陌生人哪里获得安慰,对母亲有回避的态度);

➤反抗型依恋(对母亲有很强的依赖,当离开母亲后会很焦虑和恐惧,当再次回到母亲身边时对母亲的安慰一方面有着亲近的态度,一方面又采取反抗的态度。)

这个时期母亲给予的情感支持会影响到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依恋模式:难以与别人割舍的情感依恋、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依恋、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情感依恋。

Hazan 和 Shaver(1987) 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

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

Hazan 和 Shaver 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

具体会体现在以下方面:

A.、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在成人中,约 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 段)。

一般来说,这样的情感依恋一般不仅仅只有母亲在影响,综合来说,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形成的离别情绪体验。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一项最全面的长期研究,来考察早期婴幼儿与其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形式,以及这种依恋与其后来的学业成就及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根据结果,许多专家都指出: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权威的尊重与同情心的流露,对于领导者来说,还包括与同事融洽相处的能力。

父亲在依恋关系中给我们的影响

爸爸作为我们生命中,除了自己和母亲之外最重要的人,相比妈妈的“象牙塔”,爸爸的“大世界”更能够在今后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虽然“爸爸作为我们生命中,除了自己和母亲之外最重要的人。”这句话真的有点难以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因为婴幼儿时期,我们对母亲极强的依恋和安全感体验,的确造成那时候爸爸的角色没有妈妈重要。

不过,三岁以后,我们更多的会慢慢的靠近爸爸。因为爸爸开始被幼小的我们更多的注意到,这代表我们与妈妈的“二人世界”被爸爸介入了,爸爸就像为我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勇者,带领我们进入到更大的世界。

这时候我们开始跟随者爸爸去探索由其他人和事物构造的“大世界”,这是时候爸爸的“理性”作用开始慢慢的培养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与爸爸的互动,代表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

在于爸爸的互动中,我们慢慢开始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和爸爸的互动频率和效果,对我们以后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交流互动中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或自信开朗;或平淡无奇;或自卑难言······

而这时候,爸爸的性格以及我们与爸爸的互动中爸爸的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大世界”的态度。

或胆小不敢接触他人;或自信从容应对;或无礼恣意妄为······

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所影响的。

如果你发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不要将所有的错归结在原生家庭,归结在父母中。

你最重要的,最应该做的是,向自己说明:“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你有能力,肯定有能力改变。”

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你是否愿意改变,并且是否为之付出了努力。

我们建议,可以寻求正规医院的心理治疗师,或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是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或是参加正规机构的自我成长小组。

我是作者“明天”,我真诚的期待你的点评和建议。

点击“阅读全文”或在“明天心理公众号”发送你的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