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诗境与心境

诗词学堂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学科中,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关系。语言学中有词语和语境的关系;人学中有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学中有心理素质和心理环境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对于环境既主动又被动,二者相互作用,由此而推动人自身的发展。

在诗学中,也有一个诗与诗境的关系。同时,诗是人类心灵的创作,所以还有一个心与心境的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上,还有诗境与心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格律诗的创作阅读中,被作了充分的研究和展示,因而,造成了中国古典格律诗特有的意境美。

诗境,直接地看就是通过文字语言构成的人造的自然之境,这种自然之境是第二自然,是人类对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是心外之境。

心境,是人类心智对自然之境的体验和内省,不是表现在文字语言表面的。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环境。

诗境和环境是诗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东西。它们互相印证和拱托,从而表达作者所要反映的意境。杜甫《江亭》:“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故林归未得,排梦强裁诗。”这里的诗境是水流、云迟、春晚、物私。水在流动,而作者的心情却因苦闷而沉寂;云在飘荡,而作者的思想安祥而稳重,这是心境。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云起这一环境,是诗人观察自然之后,营造的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作者的心情是恬淡而闲适的。可见,一首诗的意境就是靠作者的心境和再造的诗境来完成并表现出来的。

诗境来源于心境。心有所思,诗有所言。梅尧臣《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作者有闲意,故让野鸭子到岸边去睡觉;是作者的心情好,才会觉得老树丑枝也是美好的。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峰本无语,而因作者无心说话,反倒觉得山峰本应是会说话的。只因了作者无意说话,也就无语立斜阳了。李清照《春残》:“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由恨而病,因病更恨。然而,梳理那病中的长发时,那恨显得更加悠长。病里长发的诗境,来源于病里恨长的心境。因此,无论读诗,还是写诗,都需有一定的心境。否则,就无法写出好诗来,好诗也无法去理解。就象让一个心急火燎地要去看病人的人去读什么“水流心不竞”,写什么“坐看云起时”,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心境又是再创于诗境的。一个人的心情如何,固然和所临之事有关。但是,如果能借助于诗,或读或写,就可以再造出个心境来。或者是改变原来的不好的心境,或者是把某一种心境推向更高层次。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用了十四个双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把作者悲凉愁闷的心情推到了极点,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却在真正愁得不得了时,不再言愁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尝尽了愁滋味之后,便使人欲哭无泪,欲说还休,已经连说愁的兴趣也没有了。与其强打精神去说那吃尽了欺凌苦头的愁滋味,倒还不如什么也不说。可又不得不说点什么,于是只好说好凉的秋这样的淡话了。这里,他在诗中创造了一个无法言愁,而只好扯淡话的诗境,而使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法再说什么的境界。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泊秦淮,歌女唱月,这是一个多么优雅的环境,然而,这种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的景象,更加引出了作者的忧国之情,亡国之虑,反而使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

心境与诗境总是紧紧相连的,而心境与诗境合一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人们在诗歌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总是追求一种心灵上的升华,忘我就是这种升华的最高境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孟夫子远去了,将李白的情思也带走了,留下来的是长江的水。而当长江的水也渐渐在天际消失了,似乎一切都没有了。这是一种忘我之境,一种无我无物的空灵之境。陈子昂《登幽州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古人和今人都不见时,作者想到的是地久天长,宇宙宏荒,岁月悠悠。这时,虽然诗人也怆然泪下,但他不在这幽州台上了,也不在诗中了。他将自己和古人、今人都溶入到那历史的长河中去了。有的只是那连绵不息的历史,只是那人类永恒的生命力。

我和朋友登上了悬瓮山下的留山亭,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心境则是更加美好的。诗曰:

意欲留山伴玉泉,小桥流水绿秧天。

心田时有白云出,新柳疏风闻杜鹃。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0)

相关推荐

  • 十二花田 ‖ 文澜(冰雪人) ‖ 平仄宽心境,成诗却忘言

    马小琴诗词小辑 <五绝> 七夕夜 明月心头挂,烟霞笔底生. 是谁吟旧曲?夜半起箫声. 知秋 一叶识秋来,东篱盼菊开. 此花堪解意,凝梦带霜裁. <五律> 海寄 天光开别境,海色 ...

  • 苏轼的诗词在“乌台诗案”前后的变化

    浅语湾 发布时间: 20-03-2515:49 苏东坡一生青年得志,中年因为政治原因多次被贬.他的诗文也随着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不断改变.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对于自己厌恶的事直言不讳,语言犀利,因 ...

  • 【诗词学堂】奇妙的杂体诗

    诗词学堂 奇妙的杂体诗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诗经历了漫长的三千年,其形式大体固定.常见的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但有些诗人写诗不按常格,往往从字形.音韵或者句法排列组合等方面花样翻新 ...

  • 【诗词学堂】诗体杂谈之分韵诗、宴集诗

    诗词学堂 分韵诗.宴集诗 自兰亭曲水流觞开始,文人雅士的聚会便经常有诗赋存世--其实据考证,屈原时代的楚国已经有宴集之上,分题为赋的萌芽.著名的<兰亭集序>便是<兰亭集>的序文 ...

  • 【诗词学堂】妙诗创作奥秘探索之情和意

    诗词学堂 妙诗创作奥秘探索 大家好,妙诗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诗是好诗,自有标准,古今诗论家,谈及甚多,有简有繁,其梗概略同,但也很难具体,须要细心领悟,方可是之精髓. 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姜夔著有多种 ...

  • 【诗词学堂】盘点格律诗词中那些容易被读错的常用字

    诗词学堂 1.扁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唐李商隐<安定城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的"扁"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诗词学堂 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大小比衬

    诗评万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0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诗词学堂 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 ...

  • 【诗词学堂】律诗体势十七种之诗解

    诗词学堂 或曰:诗有学古今势一十七种,具列如后: 第一,直把入作势. 直把入作势者,若赋得一物,或自登山临水,有闲情作,或送别,但以题目为定:依所题目,入头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昌龄<寄驩州&g ...

  • 【诗词学堂】100个国学常识知识点

    诗词学堂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只有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积累的课外知识越来越多,孩子的成绩就会越好! 随着近年的教育改革,语文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语文考察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注重对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值得收藏!(学会了,你也会写诗)

    诗词学堂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 今天来说一说 古典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 了解了这些, 对于写作诗词或写作来说, 也大有裨益. 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