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名医验方

各位朋友,首先通告大家:明日休息(8月31日),自9月1日开始恢复正常出诊时间,逢周一休息,周二至周日出诊(早上八点半到六点坐诊)

秋冬季节咳嗽多发,很多人如果未能及时干预治疗或者误治,往往会迁延成慢性咳嗽——久咳。很多人觉得咳嗽是小病,可以扛过去,殊不知,长期咳嗽不仅仅损伤肺支气管,还会引发全身性疾患,而中医认为久咳耗费气津,容易引发气津不足,久而久治疗五脏皆虚,特别是肺、脾、肾更甚,故而临床上凡是遇见咳嗽病务必精心探寻病因病机,准确辨证施治,不可以一味止咳,也不可以不辨寒热虚实就孟浪用药,更不可不明辨引发咳嗽的病因病机,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不要把接诊的每一种疾患当成小事,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进行每一次诊疗,要珍惜每一次诊疗机会,及时地治愈病患才能发挥医药之价值。久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又名久咳嗽、久嗽,多因为外邪留恋,脏腑内伤,气血亏虚,七情郁结等所致。历代医籍对于久咳的论治阐述也较为丰富,如《医方集解》载:“久嗽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要开郁润燥。其七情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气血虚者,补之敛之。”《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认为久咳属虚属郁。“气虚者,宜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宜阿胶四物汤;血虚火盛,喘咳声嘶者,宜芩连四物汤;气血两虚者,宜宁肺汤;虚劳嗽,痰热渴汗者,宜滋阴清化丸;虚劳咳血痰喘者,宜五汁膏;虚劳嗽一二声,无痰,夜则发热,过则冷,睡多梦者,宜劫劳散;火郁于肺,咳则有声无痰者,宜桔梗汤;湿痰内郁,痰出则咳少止,少顷又咳者,宜加味二陈汤;咳久伤脾,满面生疮者,宜人参蛤蚧散;久咳失音者,宜杏仁膏、清肺汤;久咳失气者,宜劫嗽丸;久咳面目浮肿者,宜葶苈散;久咳不止,诸药不效者,宜噙化丸、立效方;久咳成痨者,宜保和汤;久咳经年,百药不效,余无他症与劳嗽异者,宜百部膏、乌梅膏;痰郁火邪在中,成干咳嗽者,症极难治,先用开剂,宜逍遥散,重加桔梗,后用补阴之品,宜《本事》鳖甲丸加熟地、当归、白芍、麦冬、阿胶、茯苓之属。”

从历代医家所述可见,久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治疗久咳常用补虚止咳方(张学礼):化橘红15克,姜半夏12克,北沙参15克,制何首乌10克,桔梗10克,炙麻黄10克,苦杏仁10克,诃子肉10克,乌梅肉30克,净蝉衣10克,浙贝母10克,侧柏叶10克,蜜紫菀15克,蜜款冬花15克,淡干姜10克,北柴胡24克,五味子6克,辽细辛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伴发热者加黄芩、板蓝根、桑白皮、苏薄荷等清热解毒;鼻塞流清涕者加苍耳子、辛夷花、香白芷等温肺开窍;咽喉发痒者加玄参、肿节风、天冬、麦冬、石斛、木蝴蝶、矮地茶等利咽喉;鼻塞鼻痒,喷嚏连连者加鹅不食草、石菖蒲、苍耳子、徐长卿等宣通鼻窍,截敏止嚏;经常吐泡沫痰者加白芥子、葶苈子、炒莱菔子、姜竹茹等化痰蠲饮;大便溏者加炒白术(或焦白术)、焦三仙健脾;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人参、仙鹤草等补气固脱;肾阳虚显著者加补骨脂、胡桃仁、淫羊藿、肉苁蓉等温补肾气而助肺宣发;病久药效下降者加怀山药、益智仁;痰少而黏间夹有少许黄痰者加黄芩、桑白皮、金荞麦、老鹳草等清肺化痰;咳喘显著者加地龙、紫河车、白果、蛤蚧等以纳气平喘;咳血者加仙鹤草、白芨、白茅根、芦苇根、功劳叶等凉血止血;咳嗽伴随漏尿者加金樱子、鸡内金、覆盆子、台乌药、益智仁等补肾缩尿。

已故贵州名医石玉书惯用久咳方治疗久咳:当归12克,白芍15克,泡参18克,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炙紫菀12克,牛蒡子9克,天冬12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为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久咳难愈者良方。方中当归,《本经》直指其“主咳逆上气”。《景岳全书》之金水六君煎、《医学心悟》之加味逍遥散、《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得效方》之当归饮,皆止咳良方,诸方若去当归,则疗效大减。或谓当归辛温,于支气管炎性病变有所顾忌,故今日诸医止咳之方少用当归。白芍苦平微酸寒,归肝经,与当归配伍,最能养血敛阴而收肺气,和血脉而固表,且能有效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有利于支气管炎症之吸收。泡参利痰而养肺之气阴,山药补虚羸而益肝肾,前贤张锡纯用山药与车前子配伍治虚劳痰嗽。本方所治之久咳虽未至虚劳,然其气阴有损,病性相似。天冬、牛蒡子、炙紫菀润肺化痰,疏散风热,天花粉清热生津,其消肿排脓之作用,或于支气管炎症之清除有益。若虽咳嗽日久,然其咳声较浊,痰较多且黏稠,色白或带灰色,食少体乏,加车前子、法半夏、茯苓、炒神曲;若痰黄浊,舌略红,肺热稍重,加金荞麦、薏苡仁、杠板归、川贝母;若肝火犯肺,上气咳逆阵作,痰滞咽燥,白芍加至30克,更加制黄精、桑叶、黄芩;食少纳呆,痰清稀,舌淡脉沉滑,加砂仁养胃益肾,散寒饮之留滞。口渴甚加芦根30克,心中烦加竹叶9克。

已故名医朱良春惯用旋覆夏麻芍草汤治疗风寒久咳:旋覆花8克,生旱半夏6—10克,生麻黄1.5克,茯苓6克,生姜3片,生白芍3克,甘草3克,上药置于口杯中,加盖隔水炖服。方中旋覆花、旱半夏,降逆和胃之中,而又加茯苓以涤饮除痰。在仲景伤寒金匮中咳者加半夏,痰多加茯苓,几为定律。盖旋覆花、半夏降逆,则气降咳自止。茯苓利水则水去痰自除。观金匮痰饮咳嗽篇,半夏原治支饮,苓甘五味姜辛条下,“咳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此乃半夏既能治咳又能利水之明证也。故半夏治咳,何尝不利水;水为痰之源,茯苓渗利行水,何尝不治咳,更妙在轻用生麻黄意在通阳于外,少用茯苓则通阳于内。水气搏于外,则用麻黄;水气搏于内,则用茯苓,两端兼顾,寓化气止咳、利水除痰之妙。方中旋覆花咸温微辛,功能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本草正义》云“旋覆花,其主治当以泄散风寒,疏通脉络为专主。”又云“或谓旋覆花降气,寒邪在肺,不宜早用,则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飞扬之性本能上升”。伍半夏、生姜,又取三药之辛开,辛者能散能横行,故能携麻黄宣散肺气达于皮毛,降中有宣,宣中有降,肺之治节有权,取旋覆花之味咸,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下行,即无上逆犯肺之害。方中少用生白芍、甘草,以酸甘合化,既益肺津,又轻敛肺气,且二药为伍,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故有止咳作用。临床反复体会生半夏、旋覆花、生姜、白芍、甘草五药在方中为举足轻重之品,不可代替。咽痛喉痒者加桔梗、前胡各5克,薄荷2克;恶风、食少乏力、手足不温者加徐长卿10克,荆芥6克;久咳痰少黏稠加浙贝母、桑叶各6克。

《续名家方选》载久咳汤:茯苓1钱,陈皮1钱,半夏7分,当归7分,莪术7分,桔梗7分,枳壳7分,瓜蒌根7分,甘草2分,水煎服。小儿久喘咳嗽属虫者。有热,加柴胡、黄芩。

《千金要方》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卧”方:“紫菀、桑根白皮、贝母、半夏、五味子、射干、百部各五分,款冬花、皂荚、干姜、橘皮、鬼督邮、细辛各四分,杏仁、白石英各八分,蜈蚣二枚”,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的时候,大约服用10丸,最多一次可以服用20丸,每日两次即可。清代名医张璐在《千金方衍义》注释“久嗽积年不愈,必有宿垢留伏于中,呀声一发则伏火内动,所以坐卧不安,故用皂荚、射干、督邮之属辟除恶毒;兼石英、姜、辛助力祛邪;紫菀、款冬等味助供佐使之用耳”。

名医林鹤和久咳不愈方:辽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炒枳壳9克,桔梗9克,北沙参9克,广陈皮6克,瓜壳9克(瓜蒌皮),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如有黄痰等热证者加黄芩5克,桑白皮9克。方中细辛温肺散寒,五味子敛肺止咳,二药配伍,辛散配以酸敛,既有相辅相成之功,又有互生互制之妙;法半夏、陈皮、瓜蒌皮、杏仁化痰止咳;薄荷疏散风邪,配以射干、桔梗利咽喉以通气道。

我在《咳嗽名医验方》、《百讲不厌的久咳久嗽(经典)》、《久咳医案●制何首乌》、《久咳不愈验方一则》等文中也曾列举了治疗咳嗽的知识,点击链接就可以参考,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对于学子们新学期就要开始了,疫情还比较严峻,绝不可以放松严防严控的举措:①要做好安全卫生防护,同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②要随时注意气候变化,注意防风御寒保暖,出汗后切勿当风受寒,宜及时更换汗衣。③保障充足睡眠时间,不宜熬夜。④注意饮食卫生以及饮食忌口,不食不时,饮食营养搭配宜均衡,不可以挑食,进食宜细嚼慢咽,便于消化吸收。⑤注重心理调节。不要因为假期的放松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而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要调整好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因为疫情防护措施而心情紧张,养成常态防疫意识,远离疾患才能安心学习!⑥秋季多燥宜注意多饮水,适当进食当季当地水果。室内开空调的时候,宜开启保湿喷雾仪器,保持室内水分,以免出现口鼻干燥而致鼻衄、唇裂等。

久咳便方:化橘红15克,泡饮或水煮作茶品饮。《本草纲目拾遗·卷七·果部上·化橘红》对于化州橘红有详述,对于久咳痰嗽疗效颇佳。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