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探讨】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

“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

啥意思?

关山听风

这句农村俗语说的是一些地方农村的风俗,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清明节期间,不能回娘家上坟扫墓。

这种说法,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人们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只有儿子才是家族或家庭传家接代的人,女儿是嫁出去了,就像泼出去的水,与家里在姓氏上没有了关系,属于外姓人家。

旧时,女儿嫁到男方家后,称娘家为“外家”,即与娘家不是一家人了。女子嫁到夫家后,一些地方要改随夫姓。有的地方习俗娶进来的媳妇,要在媳妇姓名前加夫姓,比如男子姓张,女子姓李,假设名字为某某,女子嫁到了张家后,就要改成“张李某某”。这样,女子在张家的村里,人们就叫“张大嫂”、“张婶”之类。现在我国的内陆很少有这种习俗了,但是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依然有这样的习俗存在。

也有的地方不改姓名,但是,在男方家中祭祀之间,或者上坟时,祭祀单上落款、包袱(封)上名字的落款,也能体现出来,比如说,落款时要写成“张府李氏某某”,到了女子百年之后,某后代立碑,写包袱(封)之名,依然是“张府李氏某某”。

从家谱来看,旧时女儿嫁出去以后,她们的名字是不能载入娘家的家族的,也不能上娘家墓碑,但在男方家是可以把她们载入家谱,一些地方家谱只记男丁不记女人的除外。在夫家女人一般也不上墓碑。

女儿出嫁以后,能不能上娘家的坟,旧俗之中也不是绝对的,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女儿是可以上娘家坟的。

这种上坟不是指清明上坟,也不是指其他时间上坟,而是有特定的年限,特定的时间,指的就是上新坟。上新坟在一些地方称“挂畲”,与清明节的“挂青”区分开来。即娘家父母新逝后,一至三年内,在春分这段时间上坟,即“新坟不过社”,而清明上坟扫墓时间,则是“清明上坟要过社”。

这种上坟的年限,要根据地方的守孝风俗来定,有的地方只有一年,有的地方则是两年。从全国普遍风俗来说,一般是三年,即连续三年都要给新逝父母上坟,就是所谓的三年守孝之期。这种上新坟,女儿女婿都可以到坟头上去。三年过后就不同了,任何时候,女儿都不能上娘家的坟。

那么为什么说“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总结出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人们认为,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大多是女儿没有亲兄弟,按旧俗的说法,就是娘家除了女儿,家里就没有了男丁,也就是旧时代封建观念,意味着家里“断了门”、“绝了后”。旧时观念,女人不算娘家的后传人。因此,在农村普遍的旧观念中,只有家里“断了门”才能让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念,娘家有兄弟的人家是不会让嫁出去的姐妹回家上坟扫墓,认为不吉利,就如同是外嫁女咒娘家的兄弟。再说,娘家有兄弟,外嫁女回娘家上坟扫墓,也等于是打兄弟的脸,说明祖坟没人扫墓,娘家兄弟不讲孝道。

第二种说法,农村人们受风水观念的影响,认为家里是否兴旺发达,全靠祖坟荫庇。外嫁女回家上坟扫墓,会把“祖荫”带走,祖坟只顾女儿,不顾儿子。因此,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第一个不肯干的往往是自家的兄弟。因此,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最大的阻力是自己的亲兄弟。

这些说法,纯粹是受旧时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是一种迷信思想,属于过去一种陋习,无情地剥夺了女儿清明时节回娘家,怀念亲生父母之情。

然而,我国农村,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旧俗之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不允许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自己的老家与妻子娘家,同属一个省,只是县不同。我的老家风俗,不允许女儿回家上坟扫墓,而我妻子的娘家是允许女儿清明节回娘家上坟扫墓的。我妻子娘家毗邻的一个县,清明扫墓的风俗更为独特,清明扫墓的时候,不仅要把外嫁妇儿接回家来扫墓,还要尽可能的邀请亲朋好友(含素不相识的人)一起上自家的祖坟扫墓,人越多越热闹,就越好,家庭也会越兴旺发达。

现在农村,家里的儿女比较少,一些不允许女儿回家上坟扫墓的地方,已经逐渐改变了。试想,如果固执地守着儿女不能回娘家上坟扫墓,家里还有谁来上坟扫墓?女儿也是传后人,一些旧的观念是时候该改改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