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当成“行家”的一次经历
最近被一个老领导收藏的“奇石”惊艳到了——他住的是一个小高层的复式结构单元,二层就是一个“奇石博物馆”,他邀请我和同事去玩,整整一下午就是参观石头,如数家珍;真是大开眼界,美不胜收。
想起社会上收藏热长兴不衰,身边很多熟人都有收藏这个那个,聊起来滔滔不绝,比聊自己的工作和子女还兴头。而我呢,偏偏是个毫无收藏欲的人,对收藏的感觉就是“老人家守着一堆旧东西”。我对物品的要求似乎只有两个:要用,喜欢。而这喜欢也无关乎价值,只是凭一时喜欢罢了,很多东西买回来很快不喜欢了,就直接送人或扔掉,美其名曰“断舍离”,用我妈的话来说就叫“不趁东西”。
我公公一辈子收藏古钱币,去世多年了,还有很多人惦记他的藏品。公公的遗嘱是把他所有的古钱币留给长孙(我儿子)的,但据我观察,儿子对此毫无兴趣。我有时和老公商量,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占地还碍事,趁早捐赠了吧,有个地方展览出来,也算物有所值。老公觉得有道理,但大家都忙,一时还顾不上这些琐事。
向来最会煽风点火凑热闹的电视,前些年也冒出了很多收藏鉴宝节目。偶尔浏览,印象较深的是北京财经频道的一档很“鸡贼”的节目,就是找几个专家,跑到潘家园去淘宝……我虽然看得不认真,也学到了一些鉴宝知识,比如怎么看老玉啦,怎么选水晶啦,什么翡翠啦琥珀啦玛瑙啦,都一鳞半爪地知道了些。
几年前出差去北京,住的地方也是很巧了,居然离著名的潘家园就两站地,一起出差的同事喜欢水晶,戒指和手机挂坠都是水晶的。到了这儿,肯定得找个机会去逛逛呀。
我们一到潘家园,同事就被人带去看水晶了,我对水晶没什么兴趣,就在散摊上瞎逛。
我看到有一个小摊卖老玉,就坐下来看看。拿起老玉,想着电视上教的什么是包浆,怎么看包浆,什么是老刀法,什么叫老玉的润,什么又是新玉的润,什么是水头……感觉这行水太深了,看了半天都似是而非。
当然,我也怕被摊主当成菜鸟,所以端详老玉的时候,一直神色不动,不惊不问,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这时旁边又坐过来一个大哥,也拿起摊子上的玉开始看起来,还从兜里掏出一个白光手电筒,这架势看上去就比我专业,我立刻被比下去了。
就在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那大哥突然伸过来一块玉,问我:“您看这玉怎么样?”
我看了那玉几秒钟,十分淡然地说:“倒是挺润,包浆也还行。不过您没看仔细,这上面有点绺裂。”
大哥十分吃惊:“怎么会有绺裂?我看了半天没见着啊!”
我说:“您走眼了。再用您的手电筒仔细找找。”
然后我就不理他了,又拿起一块不知什么玉,端详起来。大哥拿着电筒左照又照,看了半天,突然万分钦佩地说:“您眼光忒贼了,您是行家啊,真有一处啊!您看,就在这儿!您是怎么看见的?”我给了他一个信息量特别丰富的微笑,然后继续看我手里的那个东西。他又拿了一个老玉挂坠给我看,那老玉挂坠恰好是我在他没来的时候就看过了的。
我接过来,左右看了不到五秒钟,就还给了他。然后说:“玉质一般,还比较润,刻工也像是老刀,看那穿绳子的地方,有明显被绳子磨过的痕迹。就是刻工技术差了,好多地方太粗糙,刀法不圆润。”
他毕恭毕敬问:“这刻的莲花和鲤鱼,是连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吧,刻这意思的是不是就比较值钱?”
我笑道:“您看刻工好不好不就行了,内容就别在乎了。只要是玉,意思都错不了的,没有人会往上刻倒霉故事的,这没什么好值钱的。”
大哥频频点头,显然对我心悦诚服。于是他又捞起好几块玉,要求我帮他鉴定。我瞬间感觉到词穷了,压力好大,怕露馅出丑,便以要去找同伴为理由,赶紧跑掉了。
哎哟,没能深藏功与名……回来我和同事说起这事,颇有三分得意,她却笑到打跌,“这人还玩玉?他得眼瞎成啥样,才能把你这样的人当成行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