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甫:二憩斋诗话

(一)

律诗之结句应似结句,绝句之结句应不似结句。因律诗之结句是结束语。如大丈夫之行即行,止即止。不扭捏作态,拖泥带水。绝句之结句应还有许多意思未说明,留余味供读者品玩。如女子离去,虽转身犹有顾盼回眸。了而未了之情态,方有意韵。

(二)

诗句初成多须改,然改无定数,或一改而精,或数改更滞。或自改可好,或随他人之意更糟。相反亦或出奇。然终不若一铸而定者。

(三)

张中行公论诗,专有一章说“凑合”,此二字好。古往今来诗词多为凑合而成。凑字之平仄,凑辞之雅丽,凑韵之协声,凑句之顺畅,凑联之属对,凑篇之情意。凑而能合已是高手,凑而不合且裂痕百出,岂为诗词?故酬和,步韵皆是诗词之凑情意者,已非诗词抒情写意之主旨也。

(四)

与人论诗,或曰:写诗贵在贴近生活,感动他人,然如何贴近?如何感人?余日:所谓贴近,即会体贴、能领悟。若走马观花便下笔咏之,必隔一层,岂能亲切、感人。欲感人,先感己。

己尚不能感,安能感人。故诗人不写与自己无关之事,不写自已不解之事,不写道听途说之事,不写人云亦云之事,不写违心之事。所写者皆应为自己亲历、亲为、亲见、深知之事。即古人所云之诗中有我,方可感人。

(五)

今人写诗好说大话者甚夥。下笔便是“寰宇”、“神州”、“九天”、“万象”之类。以为不如此便无大襟抱,不知以小事写大襟怀反有真实、切近之效。

(六)

人之性情可于诗中体现。人真实,出言直率,未思后果。人虚伪,巧言令色,意在悦人。真情之诗,事实,辞实,未计工拙;虚假之诗辞美,媚人,故多粉饰。

(七)

何谓平淡?曰:平淡非初学者之浅白。乃是已高深后再追求之浅白。如锦衣玉食者返布衣粗食,而非穷措大之布衣粗食。为诗能平淡者会高深,而貌高深者未必能平淡。故平淡者高于高深者也。

(八)

今人写诗只知平声与韵脚,而住脚与句中之仄声字用时或不知,或不重视。其声、韵、纽既知之即用之,否则读之不谐也。故余以为四声八病之说,有能力者应行之。此举非守旧,乃回归者也。

(九)

古来诗论之主旨甚多,有袁枚之性灵说、王士禛之神韵说、沈德潜之格调说、翁方纲之肌理说、王国维之境界说,众说纷纭,各有见解,其中差异亦可见矣。然有论诗者,所用辞汇虽不同而异意颇微,读之难辩其别,顿生故弄玄虚之疑。如有“神情、性情、神理、神韵、神致、神气、神味、神彩、精神、情景、词场、境象、意味”,亦有“风骨、骨力、气骨、气韵、气格、气体、气势、气味、气力、气象、气魄、风气、生气”,犹有“格调、格致、格韵、风格、风致、韵致”,有“妙悟”,有“寄托”,等等。愚以为诗之元素意象而已,莫虑如此复杂。情、理、意也,是为主观因素;事、物、象也,是为客观因素。合而为一,乃为诗也,写好便好。

(十)

今人为诗多注重写好,而忽略诵好。好诗应具四好:一要意好,将欲抒之情写明白;二要象好,即诗中有画;使情景交融,完美通畅,此为写得好。三要声好,读时有疾有徐,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四要韵好,该响亮则响亮,该幽微则幽微,恰与意象相谐。此为听得好。若意象俱佳而诵时佶屈聱牙,终是瑕疵。

(十一)

作题画诗,因诗成于画后,故应写画中未至之意境。且画面固定,而诗可越时空,故应写活、宕开,若一味拘于画面,便为图解。然不可与画面无关。远近虚实之分寸,高手自会了然于心,而烂熟于手。

(十二)

当今正时兴两词,一曰“创意”,一曰“守法”。若用于诗论亦颇相宜。“创意”乃立意须新奇,贵在未经他人言过,是为自家独创。“守法”即辞语须有前人用过,忌自家编造。写诗时能以别人所懂之辞言别人未道之意。意若一旧熟,便俗。辞若一怪僻,便浅。

(十三)

与人言及为人改诗。愚谓:如作者在,宜为其谋,不宜为其改。如是编辑,为发表计,不得不为人改,亦只可改其字词,不可改其情调。情调者,诗之骨骼也。哀、愁、悲、悽、情调似同,而绝异也。一经改动,即非作者之本意也。

(十四)

陈继儒之《小窗幽记》乃为人处世之著。见其中有曰:“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于诗亦然。内者意境也,外者辞藻也。重意境,轻辞藻乃为诗之正道也。

(十五)

有言曰:诗如其人。余初不甚解,读诗日久始知矣。读律诗,约可知其学力;读绝句,概可识其意趣;读古风,量可窥其胸襟;读小令,似可会其情调;读长词,或可辩其德行。然并非绝对如此,只是某种诗体易于表现某种情行而已。如:绝句贵谐趣,律诗贵庄雅,如一调换便失诗体本色。人写某种诗体便显现其能力与雅好,其人可知也。若读诗日久,心领神会岂能不辨人乎?

(十六)

余常曰:为诗须瓷实。何谓瓷实,辞简事繁也。如老杜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句有事,意象繁多,而言辞精简,浅白易懂。

(十七)

为诗有好用典者,艰涩难懂,故每自加许多注解。注解之意不外乎二:一自言不明;二恐人不懂。然即已艰深,便非写与不懂者,自有解者,其解何用?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