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

夸张又奇特的造型,神秘又威严的表情,谁能读懂它的内心,谁就可以揭开埋藏了数千年的谜底。

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厅中,有一副来自3000年前的“半人半神”面具:它,身高66厘米,体宽138厘米;外形巨大而又怪异,出土时甚至被误认为是椅子的圈背;两耳似兽形,极力地向两侧伸展,如同一对张开的双翼;眉峰上挑,双眼的造型更是突破了人类的生理极限——眼球呈圆柱状向外凸出达16厘米;口阔且深,口缝上扬,似乎流露出一种神秘的微笑。它到底是谁?是人还是神?如此夸张的双目与耳朵,是人们极富想象力的创造,还是某个神秘部族的真实写照?一切都仍然是谜。

这具神秘的纵目人面具,以及同时出土的大量青铜人面具、兽面具、青铜立人像、神树、金杖和玉器等光怪陆离、奇妙诡谲的器物,很可能与一个消失了数千年的神秘古国有关,它就是古蜀国。一、消失的古国这副超现实造型的纵目人面具,其原型,可能就是古蜀国的开国先祖,第一代蜀王——蚕丛。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的《蜀道难》的这两句诗,就是源于蜀地一带流传千年的古蜀国传说。《华阳国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始称王”。纵目,就是蚕丛的显著特征,在这个纵目面具被发现前,大部分人对于“纵目”的猜测,大致类似二郎神的第三只眼一样,或是竖向生长。未曾想,“纵目”却有可能是眼球向外凸出,如螃蟹双目一般。

也许,蚕丛的双眼真如螃蟹一样外凸,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这个面具一般,往外突出十几厘米。这好似“千里眼”、“顺风耳”的造型,或许源于古蜀人对开国英雄蚕丛的崇敬与神化,在一代代古蜀人的口授相传与主观臆想中,蚕丛愈发的“超人”化,最终变成了人神合一的存在,具有了视通千里、耳听八方的神异能力。

“蜀”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甲骨文中,但关于古蜀国,先秦文献并没有太多记载。目前知道的最早文献记录,叫做《蜀王本纪》,为西汉一位叫杨雄的学者根据蜀地传说撰写的,可惜后来佚失,现存的版本为后人补缺。一直到了东晋,一部专门针对中国西南部编撰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的出现,人们才再次看到了有关古蜀国的文字记述。

但无论《蜀王本纪》还是《华阳国志》,其关于古蜀国的记载都是以蜀地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为主,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们不得而知。千年以来,古蜀国的存在一直扑朔迷离,甚至有人认为,它只是传说中的国度,历史上并未存在过。一直到20世纪,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鱼凫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古蜀国的神秘面纱才被一点点揭开。二、古蜀人是谁?他们来自哪里?关于古蜀人的来历,《蜀王本纪》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黄帝为其子昌邑娶蜀山氏女之,生子高阳,是为颛顼;封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按此说法,古蜀国的先祖与汉民族实乃同根同源,也是炎黄子孙,而且属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直系后裔,其中的一脉被分封到蜀地,世代相传。

不过,三星堆遗址里大量凸目、高鼻梁、深轮廓的长相,却与中原人完全不同,所以,若说古蜀人是黄帝后裔,从相貌上看,有点牵强。因此,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古蜀人的先祖应该来自古康青藏大高原,属于古羌族,其中一支由于某种原因,一路向东南迁徙,夏商时,进入四川,最后到达成都平原,在此繁衍生息。那么,传说中的古蜀人长什么样呢?《蜀王本纪》里这样描述:“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蜀人如同其开国先祖蚕丛一样,大部分人的眼睛外凸,束发,盘成一个“椎髻”。

但看三星堆里的青铜人面像的发型:一种是把头发梳到后面扎成一根长辫,一种是把头发缠绕一圈盘在头顶上,都和“椎髻”不太像,也许是传说有误,也有可能三星堆里的青铜人面像所代表的人身份地位超然,所以发型与普通蜀人有所不同。另外,《蜀王本纪》中也提到古蜀人“不晓文字”,这似乎能说明为何迄今为止,发掘的所有实物资料中,始终未曾发现任何可识别的文字,仅仅在部分器物上偶然发现一些神秘符号,被称为“巴蜀图语”,但,这些“图语”到底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仍然没有定论。三、古蜀国从何而来?它曾拥有怎样的过去?纵目人面具的出现,使蚕丛,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更加具体而真实。他带领部落百姓一路迁徙,寻找理想中的家园,历经千难万险,最终选定岷山一带,定居下来。《蜀王本纪》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他们凿山开洞,依山而居,所以又被人称为蜀山氏。建都立国后,蚕丛“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即指导人们开荒耕种、饲养桑蚕,古蜀人进入农桑时代,蚕丛也就成为开创古蜀文明的第一人。蚕丛去世后,《蜀王本纪》记载取代他成为下一位统治者的是柏濩,紧接着是鱼凫:“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

从考古发现来看,也似乎印证了王位的更替——三星堆二期出土了许多装饰有鸟纹饰、图案的器物,到了三期则出现鸟与鱼并存的器物,这很有可能分别代表柏濩氏与鱼凫氏的图腾纹饰,也说明了后者取代前者的先后顺序。

“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所指的不是三个蜀王真的都活了好几百岁,而应该是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三大部落先后统领古蜀国数百年,最后,这三大氏族逐渐走向融合。部落的融合和统一,使古蜀文明不断朝前发展,从原始氏族公社制走向了奴隶制国家。后又历经杜宇、鳖灵等几代蜀王开疆拓土、励精图治,古蜀国不断强大,到了商周时期,迁都成都。在成都发现的金沙遗址也印证了这一点:

遗址里面大量出土的青铜小立人、黄金面具、金冠带,无论器物形制还是纹饰,与三星堆都非常接近,经考古学家断代,金沙遗址比三星堆晚了500多年,属于商末周初到春秋这段时期,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

在金沙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兽面纹玉钺,此兽纵目、卷耳,下颚张开,露出三组牙齿,与中原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颇为相似,似乎暗示着,这段时期,古蜀国与中原文明的交流开始变得密切和频繁。文献记录也印证了这一点:《尚书·牧誓》就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诸侯联盟中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8个部族,所以最迟在商朝末年,古蜀国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四川彭州出土的两件来自中原商末殷人的家族青铜器,或许就是蜀国在牧野之战中得到的战利品。

四川发现的商末殷人家族青铜器有盛必有衰,与周王室一样,古蜀国到了春秋时期,国力逐渐衰退。在开明十二世时,古蜀国王昏庸无能,受秦国利诱,竟主动“五丁开山”,凿通了蜀国通往北方秦国的“金牛道”,打开了护卫蜀国数千年的天然屏障。强大的秦军借由此道直驱长入,顺利进入蜀国腹地,结果毫无悬念,衰弱不堪的古蜀国如何是秦国的对手,至此灭国。此后,蜀地成为秦国的天然粮仓,为秦国称霸与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经济基础。古蜀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它曾经辉煌与兴衰,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段华美篇章,我们也期待,它留给世人的诸多谜团,有一天能被全部解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