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的心得
江桥镇中心学校 王明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不同,它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的修改、教学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改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要很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习后我深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角色,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并重新定位,否则,将会在新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之间虽也存在着集体合作,并通过合作完成共同的教育教学任务,但在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中更多的是竞争,他们之间互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者,一些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优势当成“秘密武器”,以保持其在教学中的领先地位。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中,十分重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之间只有互相沟通教学情况,交流教学经验,坦诚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齐心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真正落实新的课程标准、驾驭新教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必将失去优势,在新课程面前束手无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失去在教师队伍中生存的能力,最后被淘汰出局,因此,每位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为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为了自己在教育行业中的生存,必须改变原有的思想,不断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使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关系从竞争者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作为一门学科知识的载体,是由国家组织专家、名师统一编制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教材内容、传递教材上的知识,在有的教材前面甚至明确写明“忠于本部教材”的字样,教师在教材面前只是一个依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全国一纲一本、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大大增大了课程的灵活性。事实上,“教材”不过是千万个事例中的一个,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对教材中所列举的“个例”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注重学习、重视分析、加深理解。要研究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甚至是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用教材去教”并不是说对教材的内容“一视同仁”,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有取有舍,对具体内容,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必要的增减,增加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例,删除那些远离学生,为学生所陌生的事例(他们所以被选入教材,是因为在另外的地方他们可能是为学生所熟悉的)。要主动应对教材,积极开发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在校内,可以利用实验室、图书室、学校加入的教育网络、本校的荣誉室等等。在校外,课程资源更为广泛,如城市的工厂、农村的农田、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等等。同教材相比,这些资源更具有开放性、更具体形象、更加生动,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它们应该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在这些地方各学科都可以找到适合本学科的切入点,切入点的寻找,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没有教师的参与,新课程的实施将十分困难,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开发能力和对教材的再创造水平,是创设高效课堂的需要。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先知先觉”的“圣人”,是知识信息的权威、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就是看他在课堂上讲得是否充分,是否全面精细;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坏,是看他在课堂上听得是否认真、听话,是否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是否记住了老师讲述的内容。课堂上追求的是安静,学生端坐、静听、目视前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怎样教,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怎样学;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其目的是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在许多情况下,非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学习动机和学习期待的发展。
多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击败对手,摘金夺银,而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我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无一人获奖,同获奖较多的美国相比,我国的教育观念是,做研究工作是高级科研人才的事,独立的研究应该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而美国则非常重视为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为其提供充分的空间。苏霞姆林斯基说:“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是为了变的更聪明。”因此教师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某个问题,某个过程,某种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为此,在新的课程中,我再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探索的指导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不能转变就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只有实现了转变,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