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书所记(之一)
爱读书,却并不懂得爱惜书。虽然有些书伴我几十年、随我迁移几千里,一直不离不弃,但是,那些书在书架上总是随意穿插,没有个依规。而今,开始阅读电子书了,想到读书终将被读屏取代,方生怜香惜玉之情。周末在家,将架上书分类整理,抚摸着那一本本书,仿佛抚摸着一件件的往事,一时时的心情。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四本古典名著,是1987年在黄冈师专读书时,用菜票在学校的小书屋买的。每本售价六块多钱到七块多钱不等,那时的书标什么价卖什么价,不像现在标价很高而后又打折。那时候,学校每个月发给每个学生二十九斤饭票,十四块六角钱菜票,还有三块四角零钱。我卖掉十斤饭票可换到二块九角钱。那是我一个月可支配的全部钱粮。这四本古典名著就是从这些钱粮中挤钱购买的,一个月或两个月攒下钱买上一本。当它们整整齐齐摆在寝室的书桌上时,觉得自己真的是太富有了。
如今,它们变成了这般模样,有人为因素也有岁月痕迹,从中不难看出我对它们不同的喜爱程度。就像人越爱谁就越亲近谁也越对谁不客气一样,我把《红楼梦》读的憔悴不堪,把《西游记》读的脱了一层皮。《水浒传》的书脊也走了样,只有《三国演义》还依旧硬朗,因为至今也没通读。说起来可笑,不喜欢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伪与俗!哭也假意,算也假精。西游与水浒中也用计谋,但目的很单纯,还是一派天真。而三国演义,各怀鬼胎,缺乏真性情。就拿关公千里送二嫂来说,都说他义薄云天,我却觉得他的做派总像是给人看的一样。米兰·昆德拉借萨宾娜的口说:人心里一有了公众,就免不了媚俗。而三国中人,媚的一本正经的。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套金镛的书我非常宝贝。2007年,老头在北京读研,逛书店时遇见,买了下来寄给我。射雕系列、飞狐系列、书剑恩仇、倚天屠龙都零星读过,热血沸腾,废寝忘食,早已经是金庸铁粉。老头一举让我拥有全部,真的喜不自禁,有一个学期,从《天龙八部》开始,金庸的武侠世界装点着我每天睡前的时光。曾经有人说想借阅,我说:你去校图书馆或省图书馆去借吧,这一全套好好的在家里,少了哪一本我心里都会一直惦记着的。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黄冈师专时,同学之间辩论过毛主席的功与过。我总是接受不了人们对他人品的诋毁,我觉得是人就难免犯错误,有些错误是历史的局限。那时候读了很多借得到的关于毛泽东的书,尤其喜欢他的诗词。读的多了,更加崇拜他。不知不觉也拥有了一系列毛泽东的书或关于毛泽东的书。《毛泽东选集》(1到4卷)认真读过1到2卷,写得真好。他读书时应该是文言文教学,他的白话文却写的那么漂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等,篇篇都是政论文、调查报告的范文,摆事实讲道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说大实话又不乏文采。历史自有人评说,作为一个读者,我非常热爱毛主席!
毛主席的书摆在书架一格还没摆满,放一本《蒋介石生平》和他在一起,他们是可以比肩的两位前辈吧。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右边那本破烂的书是我在黄冈师专买的《红楼梦》,烂成这样也舍不得丢,里面有一些阅读的脚印。左边那套蒋勋说红楼梦,是2013年春去北京参加六校联盟,朋友去看我,见我在准备回校后的《红楼梦》阅读分享的讲座,送了我这一套书。书是在我做完讲座后才邮寄到校的。蒋勋对《红楼梦》的理解比我深刻、全面。庆幸自己在读他的书之前完成了关于宝钗、黛玉、宝玉印像系列文章,否则肯定会受到他的干扰。有时候发现他的解读与我的理解相同时,也很快乐。其它的书是自己陆陆续续买的,都很用心地读过了。《红楼梦》及其相关书籍,伴我度过多少伤怀日、寂廖时,对《红楼梦》的一往情深,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那一套中国诗词精粹是我在《读者》的封面上看到广告,叫老头在北京买了寄给我的。有了这一套,历朝历代的古诗词精华尽在其中,面对它们,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畅快与陶醉。
很向往古人诗词唱和的雅事,自己也偶尔胡诌着玩玩。1984年夏天读高二时,一次上课前翻开小字典,看到一张小纸片夹在其中,有一首藏头诗写道:劝君却愁笑可掬,徐然心扉亮有余。建树不堪无悬涯,华堂旅厦终属汝。一看就是哪个男生写的,大约我那次考得不好,在用这首诗安慰我。我觉的男生像这样给女生传纸条肯定不好,读过后便赶紧将它撕碎了,可这首诗像长在记忆里一样,印象深刻。很多年后,和老头结婚了,他居然提起这首诗,我才知道,那是另一个同学请他捉刀写给我的。人生真的就像诗词一样,婉转而又奇妙。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10年,在《读者》上读到史铁生的妻子写的怀念他的文章,知道他逝世了,真心悲痛。在《收获》、《人民文学》、《读者》上读过他很多作品,很喜欢这个真诚、智慧、细腻、敏锐的作家。于是,从网上淘得他的作品集纪念版,一一细读,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怀念。
2014年12月份的一次省图书馆讲座,喜欢上作家韩少功。他的作品过去也是在《天涯》、《收获》、《上海文学》上读过不少,购买作品系列也是这两年的事情。他和史铁生共同的特点是真诚与智慧。史铁生更显慈悲,而韩少功更显洒脱。
把这两位名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是基于他们的作品一样的厚重与温暖。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里是周国平与余秋雨的书,他们都是学养深厚,见识广博,睿思善言之人。读他们的书,拓胸襟,长知识,而且不费劲。他们的作品是精品、顶级的鸡汤,富于营养又容易消化,是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导师。当累了、倦了时,随手抽一本翻翻,会顿觉神清气爽,天高云淡。
还有一本周国平的《幸福的哲学》放在学校。那是他的演讲辑,很多说法非常智慧,经常温习一下。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董桥、杨绛、沈从文是老人,他们的书却是我的新欢。他们都是新时代的旧文人,有新时代的视野,有旧文人的学识,才情、操守、风范。他们的文字淡淡的,却让读者品出百般滋味;感情平平的,却激起读者内心万丈波澜。读他们的书,学他们云淡风轻,享自已岁月静好。
董桥的读了七本,杨绛的五本都读了,沈从文才读两本。他们的文字如岁月酝酿的美酒,须经历过岁月风霜之后,才能慢慢品出个中滋味。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里十本歌曲、戏曲书籍,其余的是见仁见智的国学普及书籍。这些书之于我,就如零食之于吃货,虽然营养不全面当不得正餐,却颇有滋味儿必不可少。吃货吃零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不让嘴巴寂寞。我读这些书也不是为了充实,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按摩。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把它们归在一起,也不全是工具书,但都是长知识的。两个理科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又偏偏如此认真地热爱。请到它们如同请到一位位良师,惑有解处。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外国文学作品就这些。遗失了一本但丁的《神曲》,在师专读书时很认真地读过。还有一套《圣经的故事》不知道算不算。莎士比亚在1990年代通读过,读多了有点像读琼瑶的书一样,串味儿了,有点审美疲劳。《乱世佳人》、《斯佳丽》读的次数很多。曾断言:退休后有一本《红楼梦》,一本《乱世佳人》《斯佳丽》,就够了。那时候不知道,世间的好书实在是多。但我依然最钟情于这三本。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些都是一些人物传记,报告文学之类的。我们的好奇心还是很受时代的局限,我们关心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的命运。张国焘、蒋介石、江青、叶群、开国将领、去台高官......历史向来都是一团迷雾,还是企图看清那些诡异的真相。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些都是儿子读中学时用零花钱买的篮球画报。那是他当时的至爱。我把儿子小学、初中的课本都处理了,高中课本送人了。可这些画报却腾出书架一格郑重地替他收好。当年,经常威协他:不好好读书我就把这些都扔掉!但心里根本不敢冒犯。那是一个男孩最上心的杂志,有着他多少美好的关切与感情。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如今,那个男孩已经在外地当爸爸了,我还是不敢随便处理它们,放在这里将由他自己处理好了。虽然他当年迷恋篮球迷恋球星有些过份,但这毕竟是正当的爱好,不能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