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阎良区秦汉栎阳城遗址2018-2020年考古收获
发布时间:2020-12-2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秦汉栎阳城是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孝公时期、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塞王司马歇、汉初刘邦都曾以之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徒长安”后,汉太上皇仍居栎阳,死后并葬于栎阳,置万年县以奉陵寝,是汉王朝的第一个帝陵和陵邑。
1963年1月,今属阎良时属临潼的武屯街道关庄大队,在村南取土中发现1口用瓦片封堵的铜釜,内置金饼8枚。以此为契机,1964年7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派田醒农、雒忠如等先生对栎阳城开展了15天的考古调查与勘探。
1980年4月-1981年12月,在刘庆柱、李毓芳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栎阳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确定了栎阳城遗址的南墙、西墙,发现了大量的道路、建筑遗址,并开展了太上皇陵考古,虽因当时地下水位甚高,未发现北墙、东墙。但正是在这次考古资料的支持下,2001年栎阳城遗址从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跃被国务院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凸显了栎阳城的历史地位,和学界对1980-1981年考古工作科学价值的充分认可。
2012年,在深入思考西安市全域文物考古工作时,西安市文物局和阎良区区委区政府积极协商,谋划重启栎阳城考古,将栎阳考古的任务,交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考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得到陕西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多年来的大力支持。
从2013年4月开始,考古队通过大范围勘探、小规模试掘方式,以1980年-1981年考古发现城址为起点,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等三座古城。并在三号古城中勘探发现、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判断其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正是秦汉栎阳为都的所在地。该项工作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以此为契机,阎良区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将三号古城核心区所在的95亩地租地保护,解决了困扰开展进一步考古工作的用地问题。这样,考古队就得以根据线索,对三号古城北部区域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收获很大。
通过2018-2020年度的整体揭露,目前对三号古城北侧区域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栎阳城遗址的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建筑,并发现确定了四号建筑东侧向南与三号建筑相连十号建筑。
通过发掘,确定在六号建筑北侧的东西向墙基应在三号古城中具有重要的区划意义,目前发掘确定的一系大型建筑,均集中分布在该墙基之南,而在其北侧则建筑甚为“稀疏”。
根据发掘资料,四号建筑,东西长24.25-33.45、南北宽8.6-14、高0.9米;五号建筑,南北长10.2、东西宽8.2,高0.67米;六号建筑,东西长11.35、南北宽8.25、残高0.28米;七号建筑东西长13.8、南北宽7.8、残高0.48米;八号建筑东西长11.2、南北7.8米、高0.48米;九号建筑,南北长34、东西宽8.1-10.7、残高0.52米。
通过2018-2020年度的考古发掘,第一次在较大面积发掘的基础上,清理出了战国秦汉宫城区域内的“后宫”区。
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核心区北侧的考古发掘,是多年来罕有的战国中期列国都城核心建筑的最重要考古清理工作。
通过对三号古城核心区的一系列考古勘探、试掘和逐步的全面揭露,使我们对战国时期,特别是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初期的建筑特点、形制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从2018-2020年度完成的三号至九号建筑的清理,是迄今为止第一次较完整的该时期“后宫”区域的整体揭露,对深入揭示战国秦汉建筑布局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考古清理看,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的建筑规模大,等级高,与文献中秦人在栎阳城中不断进行的制度性改变的文献记载相近。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在栎阳城遗址考古中发现的建筑材料、建筑平面、建筑布局均与以往认识有较大的发展,它们深刻的影响着之后的秦咸阳、汉长安城的相关制度。
从现有资料看,传统上学界所讲的“汉承秦制”,无论是从政治制度,还是从建筑文明上,均始于栎阳,更是很多深刻影响到今天制度的直接源头。
对栎阳城三号古城遗址的连续发掘,至少从建筑文明的角度,不断深刻的阐释出在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中,两千年统一王朝文化的传承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