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故宫兴建,大运河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北京故宫。 

时钟拨回到整整600年前。按照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颁布的迁都诏令,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开始,南京不再是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成为新的国都,被称为“京师”。

从南京到北京,“永乐迁都”对明朝此后政治走向影响极其深远,“天子戍边”是利是弊,争论从未停止,还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如果明王朝的首都一直设在南方,明代历史会是另外一种模样。姑且按下争论不表,再次审视“永乐迁都”、朱棣建设北京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会发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那天的南京,遍地都是鲜血,处处燃烧着烈火。经过四年鏖战,燕王朱棣的军队终于杀入了南京城,“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生死成谜。赶走了亲侄子的朱棣顺利登上皇位,史称明成祖或永乐大帝。

众所周知,燕王朱棣对于自己的封地北平有着深厚的感情,那里是他的“龙兴之地”,在他的脑海中,北平“负山带海,形势雄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足以控四夷而制天下”,是定都的最佳选择。永乐元年(1403),朱棣即位之初,就有大臣向他建议,北平是“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朱棣顺水推舟,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曰顺天府”。

“其实,从永乐初年开始,朱棣就开始了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各项准备工作。”著有《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的明史专家马渭源说,朱棣在北京设置了一系列军政机构;选定天寿山为皇家陵园地址;在北京兴建规模庞大的皇宫;向北京大量移民,实行屯垦;征发工匠、民夫修建北京城;强迫江南富户充实北京,繁荣城市;朱棣本人常驻北京,处理国家各项事务……这种种举措,都是为即将展开的北京“首都建设”做准备。

迁都工程一旦开始,大量物资要从南方运送到北京,水运无疑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明永乐九年(1411),朱棣采取了济宁同知潘叔正的建议,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等人开始疏浚元代开凿、但当时已“岸狭水浅,不任重载”的会通河。宋礼等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征调民工30万人,到永乐十三年,完成了庞大的会通河工程。疏浚后的会通河,水深一丈三尺,底宽三丈二尺,“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认为,会通河的开通,再加上平江伯陈瑄开凿淮安清江浦,永乐年间一系列对运河的整治工程,使得首创于元代的京杭大运河,真正实现了全线通航,国家命脉得以畅通,大大加速了“永乐迁都”的进程。据史料记载,会通河开凿的第一年,通过运河输送到北京的粮食就达到了6462990石,运河漕运能力十倍于元朝漕运。

永乐年间大运河实现畅通,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建材顺利地运送到北京,投入新都建设。永乐四年(1406),朱棣下令在北京修建皇宫,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北京明清故宫。马渭源介绍,故宫营建的备料工作持续了将近十年,大部分建材都通过大运河运送,这其中包括来自山东临清的青砖、来自四川原始森林的木材(当时称为“皇木”“神木”)、出自今江苏地区的,主要是苏州的“金砖”。

“金砖,本名'京砖’,紫禁城金碧辉煌,'京砖’也就被传成了'金砖’。”黄杰介绍,“金砖”是专供明清皇宫使用的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主要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金砖采用苏州陆慕的黏性土,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取土、炼泥、制坯、阴干、焙烧、窨水、出窑等七道主要工序,烧制完成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金砖质地极其细密,敲击时发出金属一般的铿锵之声,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故宫金砖分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等几种尺寸,每一块都重量不轻,分别为55公斤、72公斤和104公斤。“金砖”在苏州烧制完成后,运载上船,走京杭大运河一路送到北京。如今,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还保留着一个名为“金砖厂”的地名,就是明代后期和清代存放南方运来的官府墁地砖的场所。

从1406年始建,到1420年竣工,故宫的建造工程前后持续了十四年。这一庞大工程建造过程中,大运河不但运来了建材,也送来了很多来自江南的能工巧匠。

武进人蔡信担负宫殿建筑设计工作,因为技术高超,被明成祖擢升为工部缮工官;无锡石匠陆祥参与了皇宫华表、石柱、石像等石雕工程,表现出色,被封为工部官员;名气最大的,当数苏州人蒯祥,由于技艺高超,他被赋予了“蒯鲁班”的美誉。马渭源讲述了蒯祥的故事:蒯祥之父蒯富就曾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蒯祥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木工与建筑技术。在北京皇宫建设中,蒯祥参与了包括承天门(天安门前身)在内的多处重要建筑的设计。他技术精湛又富有创新意识,“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朱棣也极为欣赏蒯祥的才华,将他从被人轻视的工匠逐渐提升到了工部侍郎的高位。

“去年是北京故宫建成600周年,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这一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的营建过程中,大运河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黄杰说。

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刚刚推出了《大运河漂来紫禁城》(此书入选2021年第一季度“新华书房”推荐书单)一书,在书中,单霁翔写道:人们常说,紫禁城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而在某种程度上,整座北京城都是从运河上漂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