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多湿,如何养脾祛湿?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中医认为,湿邪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的。导致体内生湿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如寒湿、暑湿、风湿等。脾脏能运化水湿,但其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则湿邪不易致病。脾虚的表现有哪些?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其根本是脾虚。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再者,久病之人,脾气必弱,脾弱则生痰,由此说,久病多痰。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在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在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在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脾虚,可以目测。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却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应该如何养脾呢?◎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从中医来看,肝属木,脾属土。木本克土,维持着木与土的平衡。若木过旺则乘土,导致土虚。由此说,养脾,先要养好情绪。想想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给我们以快乐。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这也是养脾的方法。若土气壅滞,需要木来疏土,则土气不滞。若肝气肝火偏旺,会伤损脾土。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肝不郁,则脾不虚。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养脾的五个要点其一,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其二,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其三,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而对小孩子来说最好的零食是麦芽糖和锅巴。有人担心吃烤香的食物会不会上火,我认为不能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其四,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醒脾助运有草果,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无力,常会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黄肌瘦,此时当重视养脾。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因此,甘淡可以养脾;脾气太虚,千万不可吃香喝辣。养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5克,日两次,冲入温热的米粥中服下。其五,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编者按防治湿症一定要注意避免外部湿气的侵袭,例如不要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久待,居住之处不能湿度太大,寒冷潮湿天气尤要注意保暖。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如果患有湿症则要辨证施治。︱作者简介︱董洪涛,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导师。早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于1998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针灸专业医学硕士学位。于2001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针灸专业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进入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后流动站。硕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是针灸防治脑和老年病。近年来,在针灸以及中医药的临床与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开拓。擅长应用针灸及中医其他疗法治疗各种急症、重症以及疑难杂症,并逐步完善急症头针医学的理论研究。擅长针灸方面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多篇。对于《伤寒论》的研究非常深入,擅长应用经方治疗各科病症。从事针灸国际教育研究多年,完成相关课题多项。具有敏锐的科研思路、创新的科研思维及较强的科研能力。来源:董洪涛的博客怎样祛湿?(专业纯中医思维,非薏米红豆汤之类,推荐)江海涛很多人嘴里经常感觉粘腻、发甜,嗓子中不清爽,身体沉重发懒等,这都是体内有湿邪的表现。湿邪是人体内的湿度超出人体适应能力而引发的病症。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途径,即中医说的内湿和外湿。内湿是人体的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形成了壅滞;外湿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使外界的潮湿侵入体内造成的。内湿比较好理解,外湿就有点费解了,人体的内外有皮肤阻隔,外界的湿气怎么能进入体内呢?实际上并不是湿气真正的进入了体内,中医认为气是能够互相感应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机体感受到了这种粘滞之气,时间长了体内的气机也变得迟缓,逐渐就形成了湿邪。就像伤寒一样,也不是寒邪真的束缚在了体表,而是机体感觉到寒冷以后,主动关闭了体表的开放功能,这种闭而不开的状态,我们约定俗成的叫做伤寒。湿邪可以存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如在体表时,可以出现周身沉困,四肢酸懒沉重,皮肤湿疹等症。从体表进一步侵入了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停滞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又因为湿性趋下,可出现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典型的湿证都有舌苔厚腻,偏热的是黄腻,偏寒的是白腻。为什么会有舌苔厚腻呢?因为机体气机滞缓以后,肝脾的升腾之气不能翻上来,舌面上就像死水一潭,会有淤泥沉积,这样舌苔就逐渐增厚并粘腻。上面说的湿邪症状还只是初期表现,真正的危害还在后面。由于湿邪的本质是过缓,使整个人体的运行节奏都变得迟缓,一些重浊的东西就会在人体很多部位沉积下来,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肥胖,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说都是湿浊沉积造成的。肥胖的后续效应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进一步导致“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可见去除湿邪,防患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除湿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兴修水利,让湿邪顺流而下;一种是让气机流动起来。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中医说的淡渗利湿,服用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莲子等都属于这种方法,这些药物或食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也有致命的缺点,即能除掉已经生成的湿,不能防止湿邪的再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就用到了第二种方法,疏通气机。前面说了湿邪的本质特征就是缓,什么能克制缓呢?当然是急。在五脏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缓的,所以五行生克中的木能克土就是这个意思。一个慢性子的人整天懒得动,这时要让一个急性子的人带动他一下。这样第二种方法的具体实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是为了增强懒人的实力,让他有力气运动;疏肝是让机体的节奏变快一些,整个气机流动起来,这样一来湿邪就祛除了。健脾可以选用六君子汤,疏肝可选用香附、苏梗、郁金、白芍等药物。现代人都有个特点就是懒,整体坐着不动,所以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现代的这种湿和古代不一样,古人劳作的多,湿邪多由外部侵入,属于外湿,用第一种方法效果非常好。现代人湿的根源是懒,所以第二种方法更为合适。当然仅靠药物还不是最高明的办法,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懒病”,多进行运动。湿邪的危害虽然非常大,但也要强调一点:对湿邪不能有“洁癖”,妄想把湿祛除的干干净净,湿其实是与生俱来的,至死方休。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燥湿适中,完全干燥的沙漠是没有生机的,因此祛湿需要适可而止。本文摘自老农江海涛的微博精彩文章回顾一切苦难,都是祝福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一个57岁母亲,退出儿子“家庭”的真实经历【性理集成】◙ 男子逆运认知疗法及其临床应用卢崇汉:阳气的重要性史上最牛内经课: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中医治病的精髓:气机升降与五行如何学中药才能达到自己组方的水平?中药十大主帅胸膛不挺背要驼 - 谈谈驼背黄绳武:五脏用药精要活到八百岁“彭祖”是如何修炼的?认识“生命的密码”,趋吉避凶、求福远祸意识,将心灵的完整,割裂成概念的世界当你老了,一生最后悔什么?全球统计前五名佛教经典传世名句,哪一句击中了你?古今智慧问南师:南怀瑾经典语录50则迷信红豆薏米祛湿的人,至少犯了4个错误藿香正气水,你被误解太深了(祛湿圣药)脾胃一调百病安,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 罗大伦专家说红豆薏米能祛湿?去个毛线!猫捉老鼠的故事,原来蕴藏了祛湿、健脾的大智慧!为什么湿气重会发胖?看完这篇文章,恍然大悟!(附祛湿药方)【健康】芡实祛湿最厉害国医大师77年从医总结祛湿12金方(去湿方法)祛湿名方:四神汤祛湿利水经典方剂五苓散百病源于湿 -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才能祛湿祛湿“三板斧”,怕湿气重的小伙伴有福了!湿气一除,大病皆无!国医大师路志正推荐最强祛湿方========== END ==========

(0)

相关推荐

  • 治疗腹泻的方剂(一):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出自中医古籍<丹溪心法>,在后来的<景岳全书>中也有摘录,可见其疗效之佳.由陈皮.白术.白芍.防风四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脾虚肝旺之泄泻,有补脾柔 ...

  • 脾胃不好怎么调理?百病丛生都跟脾胃有关,调好胃,脾胃好人长寿

    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失眠.咳嗽痰多,为什么全身疾病都跟脾胃有关呢?先了解一下脾胃跟五脏之间的关系. 1.肾不好--肾是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给肾提供营养,脾不好肾精就会亏虚,肾精亏虚就会腰 ...

  • 《证治准绳·幼科》脉法

    候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八九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 脉弦为风痫,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 ...

  • 长夏多湿,如何养脾祛湿?

    编者按中医认为,湿邪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的.导致体内生湿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 ...

  • 长夏养脾胃 | 一年中养脾祛湿最重要的18天不容错过!

    转眼间,初伏已过,到了三伏中的二伏天! 冬病夏治是夏季最热门的健康话题,前两期上医琦方也为大家分享了冬病夏治的专题知识内容. 今年的夏季较往年比较特殊,2021年太阴司天(太阴当值.湿寒较重),同时恰 ...

  • “长夏防湿”很重要!夏季养生祛湿攻略快收藏~

    炎炎夏季,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这会不会是"湿"在作怪?饮食调理有用吗?夏季为何要祛湿养生? 夏季因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易感湿邪,若 ...

  • “长夏防湿”很重要,夏季祛湿攻略快收藏

    炎炎夏季,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这会不会是"湿"在作怪?饮食调理有用吗?夏季为何要祛湿养生? 夏季因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易感湿邪,若 ...

  • 【养生】“长夏防湿”很重要,夏季祛湿攻略快收藏

    炎炎夏季,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这会不会是"湿"在作怪?饮食调理有用吗?夏季为何要祛湿养生? 夏季因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易感湿邪,若 ...

  • 南方湿要养脾,北方干重养肺

           我国地域辽阔,南方与北方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均不同,因此在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上有根本的差异.一般而言,南方应以养脾为主,北方应以养肺为重. 南方的气候特点是湿,一年之中不仅夏季多湿,四季都 ...

  • 【王士雄:甘露消毒丹-长夏湿重湿热症】

    中医里有一个湿热证,外感内伤均可见,治疗起来比较麻烦,什么三仁汤啦,龙胆泻肝汤啦,也都是治疗此类证的名方,但是从临床实践上来看,还有一个更好用的方子,这就是清朝著名温病学家王士雄的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 ...

  • 长夏湿热重,这道兼顾祛湿的补益汤,所有家长必学会

     最后3小时,领取优惠券立减30元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道十分适合给孩子祛湿热.兼顾补益的食疗方: 许尤佳育儿堂·食疗方 赤小豆冬瓜生鱼汤 材料:生鱼1条,冬瓜100g,赤小豆15g,生姜2片. 做法:生 ...

  • 养生既要“夏防暑热”,还要注意“长夏防湿”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排出汗液,调节体温,以适应暑热的气候.人们往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