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解经法[一种传承经文解经的方法]

传承渊源
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存在一种“口耳相传,不留文字”的方式,通常都是通过言传、口耳相授进行的。周时没有现代拼音音调,中原官话口音比较扁平,周时的先贤们就使用“声闻”这种方式来表达每一句经文的音调语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时经文解析和传承活动中有一套极其严格的“声闻、解意、意联”解经法,而且主要是通过“声闻”来传承的。[1]
解经法要
姬宗氏传承的这套严格的“声闻”“解意”“意联”解经体系,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作用。
“声闻”,就是音意,使用“声闻字”来表达每一句经文的音调语气。在每一句经文的起始、中间及结尾处的“声闻字”承上启下,担当了这一句经文的语气声韵及意境,重在提升经文语气声韵和意境。[1]
“解意”就是解释经文所指的意境,而且以经文之意境解意,体现出一环一环、重音不重字[1]的特点,不能有任何曲解。如果曲解了,那“声闻”就断了,这经本身的“点”和“眼”就联不起来了,就断气了,“骨骼”就散架了,犹如墓里挖出的干尸。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汉以后对周时经文的解意,基本是解字,而不是解意,根本不重视“声闻”的主要和所指的方向,把一些极为主要的章句,解释的半死不拉活,上气接不上下气,犹如病入膏肓的活死人;还有一些更离谱,直接就是生硬解字,就像解刨那些干瘪的尸体。
周时的经文最讲究的是“声闻”,如没有“声闻”的抒发,所有的经典就难知其本意。假如说:“这个人,是个好人”,如果没有“声闻”的配合,把这几个字写到书简上,是不是“这个人”就直接变成好人了呢?而后世传诵的王弼版《道德经》,恰恰就是如此。
“意联”法,简单而言,就是一字表两意。即是通过意联字在某些语句中,为了语句通顺,使用一个意联之字,来代替本字之意及音意之字意。
汉以后称之为“通假字”的不知是否与此有关,但通假字是替代型的文字,被替代字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现在的“多音字”和周时的“意联字”有些相像,但多音字只是表本音之意,而不表本字之意,所以还是有差别的。
声闻字例
在《姬氏道德经》中类似的声闻字,有“夫,故,矣,兮,呵,乎,然,也,弗,不,勿,毋”等字。
夫:只要是用在语句前面的、全都是起势字,没有具体意思。
故:故是所以说,所以,因此,是个普通的声闻字。
矣:矣是个典型的感叹语气字,同唉!
兮:兮字是最极致的语气助音字,比我们现在的啊,气韵要深远的多。
呵:呵也是语气助音字,同啊,但是又多一些惊讶的气韵。
乎:乎是质问助语的语气字,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吗,但是让人感觉有没那么直接。
然:然在句尾是疑问语气字。
也:也字是声闻语法中最主要的语气字,但也字,也是被后世最为忽略的主要声闻字,因为它一般都在句子的结尾;也字出现在句子的中间表示转换语气,也字出现在句子的结尾,就是对本句言词的定语的语气,就如我们现在的四声是。
弗:不太确定;
不:就是不的本意,是确定的不;
勿:是肯定的,是拒绝的不;
毋:是绝对的,是坚决的不。 例如,《姬氏道德经·道经卷》(初节):“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中的“兮”同“啊”,但在气韵上更深远;“呵”同“啊”,但多了一些惊讶的气韵。
再如,《姬氏道德经》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通行本《道德经》:“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相比,通过“声闻”这种方式,更能表达出经文的精妙、灵动与气韵。
在《仁经》[2]经文中:“  人之性也,易也,教之果也;世人之性,时也,世也,势也。”这句经文中就是使用声闻来传经、解经的,用以说明世人之性格,性情,性善恶都是时代,世道与环境的产物,使解经与传播变得通俗易懂而由精妙。
解意字例
如《仁经》经文:“人之性也,易也,教之果也;世人之性,时也,世也,势也。”除了使用声闻方式以外,还使用了解意的方式,从“时”、“世”、“势”三个发音相同或近似的字来解析“世人之性”,用以说明世人之性格,性情,性善恶都是时代,世道与环境的产物。
在“原因论”(姬英明)中,把“原”诠释为多个yuan字,即与“原”相同或相似的字,而主要分为六个面向---“原、元、圆、源、缘、怨”,既表达了声闻的音韵上的联系(重音),又揭示不同的意韵境界,对于经文的理解、认识、传播具有帮助作用。
例如董仲舒在《深察名号》篇说,对“王”的解释上,“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董仲舒,P372),“王”用“皇、方、匡、黄、往”等字来诠释解析“王”字之意,而这些字的读音都相似,仍具有“重音,不重字”的特点。
具有“重音,不重字”特点的解意方式,在民间亦有深远的影响。比如一般人都喜欢8、9等数字,厌恶4,因为4与“死”是谐音,8与“发”,9与“久”读音相同或相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字音”着实有“音意”,“音”与理解其意有关系!
意联字例
《姬氏道德经》(道法卷)第三节的一句,作为例举:“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持之,非道也哉!”此句的“盗夸”(kui音意通魁)的“夸”字,既有夸大的本意夸夸其谈,又有魁的魁首之意,即夸夸其谈的强盗头子。“夸”是典型的“意联字”用法,在此处一字表两字意,就是本《姬氏道德经》经文中最典型的“意联”用法。
参考资料
[1] 《姬氏道德经》“声闻字”“意联字”平议_光明网 · 光明网2019-11-26[引用日期2021-03-22]
[2] 姬英明宣纸版《姬氏祖传经》在京发布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日报网2019-07-06[引用日期2021-03-22] 
免责声明
意见反馈
©2021 baike.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