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篇水液排泄异常背后的逻辑(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出,是桂枝汤证。桂枝汤证时,脾胃间荣气及津液被调动至肌表,荣气透出脉管则为卫气,卫气驱散寒邪则解,卫气疏泻毛孔,则汗出。

《内经》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水池),下焦如渎(水渠)。三焦实为津液储存和运行通道。而人体水液排泄主要途径是为呼气、汗出及排尿。当津液从中焦脾胃上输上焦时,肺气宣发,则能出汗。当下输肾与膀胱时,肾气气化后则能排尿。

当太阳病用下法,人体本身抵邪外出的宣发之力与下法的通降二便之力相互对抗,气机郁结在中焦,则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而无汗,不能下输于肾和膀胱而小便不利,津液无路可去则蓄积在中焦,故见心下满且微痛。可用两种办法解之,一种为发汗,原方用桂枝汤,仍未解,并无汗可推知宣肺之力不够,寒邪不解,故用麻黄汤,且宣肺后有提壶揭盖功效,亦能通利小便。一种为利小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本应用麻黄汤却服用了桂枝汤,无汗不解,是桂枝汤宣发肺气力度过轻,故仲景不用发汗而选择通利小便。

《医宗金鉴》提出此处应为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因为中焦水停,白芍本为滋阴,此处不妥。但《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芍能利小便,似乎用于此处也算合理。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桂枝、生姜宣发肺气而散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通利小便而利湿,更显合理。

如果教条一些,无汗症不可用桂枝,故去桂枝,也说的通。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太阳病,用下法后,气机郁结上焦胸中,津液随之郁结胸中,故而胸满。人体仍有宣发之力,故脉促,巧用因势利导,上而越之,桂枝、生姜宣发肺气并散水。而白芍既能滋阴又能收敛肺气,此处不宜,故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太阳病,用汗法后,如果整体气机升发过度,下焦津液随气机升发过猛,可形成“奔豚”。桂枝宣发肺气而散水,茯苓通利小便。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用下法或吐法后,气机郁结中焦,津液随之停聚中焦则“心下满”。如果人体本身宣发之力仍然很强,或因吐法气机升提过度则“心下满逆”,进而“气上冲胸”,中焦津液随之升腾停聚胸中则为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如果“气上冲胸”之力更强,上冲大脑,津液随之上冲大脑则“起则头眩”。用桂枝宣发肺气而散湿,白术、茯苓健脾通利小便而利湿,津液上下分消。

如果再用汗法,气机再进一步提升,中下焦津液都上冲大脑,不光头晕目眩加重,四肢会因缺失津液濡润而站立不稳,就是“头重脚轻”了嘛。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首先消耗脾胃运化所得津液,当脾胃阳虚时,进一步消耗肾水。脾胃阳虚时,运化水谷不及,水谷所含水液不能转化为津液而反成水饮。用汗法后,仍有表证,人体整体气机向上向表,气机升腾,津液随之升腾,气上冲胸则心下悸,进一步上冲大脑则头眩,参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如果人体气机不是因发汗而升腾,此时脾胃阳虚,理应有“下利”一症,为太阴病,用四逆汤之类。

“身为振振摇者”,身体摇摇晃晃,站立不稳。“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身体摇摇晃晃要摔倒,是前者的渐进证。

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较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用生姜宣肺散水,附子暖肾温化水饮而加强排尿。附子还能温肾逆气化,解冻肾水转为津液补充消耗,可参考本人《桂枝加附子汤背后的逻辑》一文。而附子、生姜又可温脾,加强水饮运化。

桂枝去芍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真武汤的对比

此四方均为气机上腾,津液随之上腾而发病。1.桂枝去芍药汤证为,脉促胸满,是气机上冲胸中,津液壅塞胸中,故去白芍养阴敛降。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为气机从下焦上冲中焦,此时未到心下,故没有“心下悸”,称作“奔豚”。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为,气机从下焦上冲中焦,津液随之,则心下悸,再一步上冲,气上冲胸,可胸满,进一步再上冲大脑,则眩晕而站立不稳。4.真武汤证为,气机从下焦上冲中焦,水饮比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水饮更重,直接“心下逆满”,溢满而出的意思,进一步再上冲大脑,则眩晕,因水饮更重,眩晕也更重,伴摔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