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獭祭鱼李商隐(九集全)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本集没有广告,没有链接,只有纯正的文字和带着情感的故事,当然也穿插了作者的一些感受。谢谢阅读。
大唐故事之獭祭鱼李商隐
一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很多人瞟瞥一看,于是望文生义,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读书读得多的人,就有一种天然的华贵气质。但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为什么有的人(比如说我)读了那么多的书(虽然绝大部分是闲书),咋看起来还是个丑逼呢?
实际上,这句话只写出了半截,前面还有半句。整个句子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我们简单翻译一下:衣服简陋,看上去很穷愁,但肚子里面如果有学问,那气度自然华贵。也就是说,气度的高下,不是衣服展现的,靠的是内涵和学问。和外貌衣着,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还懂不起?那不如这样讲:一身漂亮衣服,穿在粗鲁人身上,那叫土鳖;一身破旧衣服,穿在文化人身上,那叫隐士。
本来是想直接走入正题的,竟然扯远了。既然扯远了,不如再远些。
大唐的大诗人,基本上都有一个绰号。随便举几个栗子: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还有诗神苏轼(不好意思,这位老师是宋朝人,走错片场了)。
李商隐也是大唐著名诗人,但他没有上面这种绰号。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怎么看怎么觉得气势不够。
但他有个十分有趣的绰号,那就是“獭祭鱼”(獭读塔)。
“獭祭鱼”几个意思?只有一个意思。此处必须免费普及知识,请坐好,开始记笔记。
据说水獭(俗称水毛子)去河里捕到鱼后,先并不捉急吃掉,而是一一放在面前,开始自我欣赏和显摆(尽管没有观众),如同在祭鱼一般。后人从此便将那种以资料堆积来写诗作文的人叫做“獭祭鱼”。
李商隐在作诗时,不仅多检阅书册,而又好频频用典,因此得了一个“獭祭鱼”名号。
吹牛是有草稿的。宋代文人吴炯在《五总志》中这样写:“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所以,现在正式进入正题,我们看看这“獭祭鱼”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话说大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发生了多件大事。
由于五月份的连续阴雨天气,搞得大唐中央办公会(在延英殿举行)连续十五天没有开张。六月一日,皇帝给宰相安排了一项新的工作制度,今后每三日开延英奏对议政。
七月,皇帝接受振武节度使李光进的建议,立项并开工修建因去年二月份受黄河水灾严重损毁的东受降城(今内蒙托克托南),并接受宰相李吉甫的建议,将东受降城骑士划归到天德军。
八月二十五日,皇帝下令裁军,废天威军,将官兵划归到神策军门下。
这一年,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足足五十年。尽管乱党已经成功摆平,但余毒还未真正肃清。随着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等人组织并参与的“永贞革新”的失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贪官污吏、朋党之争等大行其道,搞得时不时的还会闹出一点小规模社会暴动。
这一年,李白已经辞世51年,杜甫已经辞世43年;李贺正好21岁,元稹、贾岛正好33岁,柳宗元正好40岁,白居易正好41岁,韩愈正好45岁。
这一年,正好李商隐出生。
值得提一下,后来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的杜牧,这一年9岁,而另一个可以与他并称的温庭筠,则刚好只有1岁。
说起来,李商隐也算是一个官叉代,他父亲李嗣是河北道怀州府获嘉县县令。祖父李俌是邢州录事参军,很年轻就挂了。曾祖父李叔恒是文化人,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和刘长卿齐名,二十九岁病逝,当过安阳县令。
这时候的李嗣,已经有了三个女儿。老大早已出嫁。老二刚好十八岁,已经介绍对象。老三还在读书。已经四十岁的李嗣,十分需要一个儿子。
算起来,这李家也算是皇族,属于陇西李唐皇室姑臧房系后裔,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已经基本上理不上关系。俗语说“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到”,何况几十辈,人家皇室现在不认。所以沦为平民无异。
虽然家世一般,但不可能就这么交代了,这李家香火不能断。
待产的当口,李嗣在使劲祈祷。
所幸,上天满足了他的要求,李商隐顺利出生。这让李嗣十分高兴。
一年后,上天为了他更高兴,顺便还扩展了他的要求,再赐给他一个儿子,李羲叟。
虽然父亲的工作几经调动,但李商隐的学习教育并没有落下。他后来在《上崔华州书》中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中丞阁下,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
可惜,李商隐的父亲李嗣在浙江幕府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虽然升级为从六品,达到了家族官职的最高峰,但不到六十岁就挂了。据说是因为工作太过卖力,给累死的。
于是,作为家中长子,虽然只有十岁,但生活的压力,还是自然落在了李商隐的身上。没有经济来源,在浙江是混不下去的。于是,母亲带着李商隐兄弟姊妹,同时也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郑州荥阳老家。
年幼就经历了人世间的“生别离”,李商隐十分痛苦。他后来在《祭斐氏姊文》中回忆当年的自己:
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丘,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
正所谓“儿要穷养”,但这也穷得到底了点。这种客观环境,让李商隐油然而生出一种自卑感。
回到乡下,以后的日子咋搞?李商隐的母亲看着四个儿女,陷入窘境。
这时候,李商隐的堂叔主动占了出来,说:“嫂子不要焦。你是我们李家的人,以后就由我来养你们。娃儿的学习让我负责,都是一家人,不要计较。”
接下来的时间,他跟着隐居在乡间的堂叔“处士叔”开始了系统学习。
这位“处士叔”没有留下姓名,但他对李商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大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处士叔”以四十三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李商隐其时才十六岁。也就是说,这位堂叔养育和教育了李商隐六年。一直到大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三十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经济能力,请卢尚书为堂叔撰写墓志铭。
在他写给卢尚书的《请卢尚书撰故处士姑臧李某志文状》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堂叔:
处士讳某字某,郊社令第二子也。年十八,能通《五经》,始就乡里赋。会郊社违恙,出大学,还荥山,就养二十馀岁,乃丁家祸,庐於圹侧,日月有制,俛就变除,遂誓终身不从禄仕。
果然是一位国家没有缘分得到的人才。
当然,这是后话了。
算起来,这位“处士叔”应该是李商隐的第一个老师。所谓“有小不愁大”,他这一生,必须得感谢叔父给予的启蒙教育,不至于长大后就读东都技校。
二
转眼就到了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为期三年的守孝期早已过去,十六岁的李商隐一家迁移到了东都洛阳。
这时间的李商隐已经学有所成他仿照其他的文人,把自己的诗词文章编辑成册,并做成“行卷”,呈现给其他比较有名望的人看,以换来赏识和提拔的机会。
在整理的行卷中,主要包含《才论》和《圣论》(可惜已经遗失)。大家看了后,全部点赞,并积极转发推荐,一时间粉丝暴涨。他在自己的《樊南甲集序》中这样表述:
樊南生(李商隐的自称)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这一年三月,洛阳调来了一位新领导。他在十年前曾经当过宰相,现在的职务是检校兵部尚书,兼任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大名令狐楚。
这位令狐老领导已经六十三岁,一生识人无数,也喜欢关心关注年轻人才。
他看了李商隐递来的行卷后,评论说:“你娃的文章写得好,我喜欢。但是你写这些古文和古诗,有点过时。现在要想在官场混,最好是会点'四六体’。”
李商隐很是为难:“我懵的,不会写啊……”
老爷子说:“莫焦,以你的资质,学这个应该没问题。你以后就跟我的儿子侄儿们一起学,学费我帮你交,不要任何回报,你懂得感恩就行。”
于是,李商隐就开始和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綯,侄儿令狐缄一起参加辞赋学习。令狐楚也经常过来指点他们的公文写作。几个小伙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学习上的老师,除了令狐楚,还有白居易,李商隐也是这期间得以认识的白居易。后来白居易在大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病逝后,碑文还是李商隐动手写的。他在《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共计1265字)中这样写:
伏思大和之初,便获通刺,升堂辱顾,前席交谈。陈蔡及门,功称文学;江黄预会,寻列《春秋》。虽迹有合离,时多迁易,永怀高唱,尝托余晖,遂积分阴,俄逾一纪。
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据说,晚年已经沉迷佛教轮回的白居易,作为超级老粉丝,曾经对李商隐说:我愿意来生当你的儿子,就心满意足了。吹牛打草稿,具体出处如下:
《蔡宽夫诗话》载:“白乐天晚极喜李义山诗文,尝谓我死得为尔子足矣。义山生子,遂以'白老’字之,既长,略无文性。温庭筠尝戏之曰:'以尔为乐天后身,不亦忝乎?’”
古文打脑壳,顺便翻译一下。
北宋人蔡居厚在他写的《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对李商隐说:我死之后,能转世投胎做你的儿子就满足了。后来李商隐生了儿子,便取名叫“白老”。长大之后,不谙懵逼一枚,全然没有文性。温庭筠曾日诀他:“让你来作白乐天的后身,你好意思不?”
当然,这是后话。
这年十一月,令狐楚被提拔为检校右仆射,并兼任天平军节度使、郓曹濮观察使。要到差不多距离洛阳一千里的山东上班。临行前,他找李商隐谈话:“如果你愿意跟我混,我可以提拔你担任节度巡官。了解一下?”
这个“巡官”不容小视。董晋在大梁工作期间,韩愈是巡官;徐商在襄阳工作期间,温庭筠是巡官。
从并无功名、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的白丁一枚,直接进入体制内,还担任正科级干部,这让李商隐求之不得。果断答应下来,一千里?走起,不是问题。
工作必须顺利。是如何履职的呢?他在《上令狐相公状一》中这样述职:
每水槛花朝,菊亭雪夜,篇什率征于继和,杯觞曲赐尽其欢;委言款曲,绸缪硕遇。
这是一段十分值得纪念的日子。李商隐在《奠相国令狐公文》中这样回忆这段经历:
天平之年,大刀长戟,将军樽旁,一人衣白。十年忽然,蜩宣甲化。人誉公怜,人谮公骂。公高如天,愚卑如地。脱蟮如蛇,如气之易。愚调京下,公病梁山。绝崖飞梁,山行一千。
这里面还有一个线索,意思是说,虽然有人在令狐楚面前烧李商隐的壳子,但都被令狐楚给骂回去了。足以证明这位老领导对晚辈的保护和器重。
转眼就到了大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十七岁的李商隐按照令狐楚的安排,和他儿子令狐綯一道,到帝都参加进士考试。
考试结果是正规的。令狐綯成功胜出,被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李商隐,则属于打酱油。
这一次打击,对于李商隐而言,并不太严重。他想到,王昌龄、韩愈、李白、杜甫……那么多的文人都不是一次性考中的,自己现在年轻,没有啥值得心焦的。
回去后,还是认认真真当他的巡官。后来令狐楚到太原当市长,他也跟着去了(大唐还没有不准身边工作人员随行调动的制度)。
每次公务员开考,令狐楚都安排他参加,给他报差旅费,没想到竟然屡败屡战。
大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李商隐又被安排考试。这一次,他心情有点复杂,专门给令狐老领导写了一封信《上令狐相公状一》,里面这样描述自己的失败经历:
自叨从岁贡,求试春官,前达开怀,后来慕义。不有所自,安得及兹?然犹摧颓不迁,拔剌未化,仰尘裁鉴,有负吹嘘。
不过,他也马上表示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倘蒙识以如愚,知其不佞,俾之乐道,使得讳穷,则必当刷理羽毛,远谢鸡乌之列,脱遗鳞鬣;高辞鳣鲔之群,逶迤波涛,冲唳霄汉。
然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次考试,结果又卵了。
这特么是啥原因呢?难道自己的才华跟不上?好像不对,有那么多人说自己有才。最可疑的原因,就是运气没跟上。
令狐楚这时候被提拔为礼部尚书(中组部长),要到帝都上班。李商隐的巡官职位,自动解除,不能再跟老领导混了。他只好回到郑州荥阳。
缘分还在。在令狐楚的引荐下,李商隐认识了郑州刺史(市长)萧澣。萧澣是因为参加“牛李之争”,他是牛僧孺的人,被对方宰相李德裕由给事中贬职到这位置上来的。有着这种落寞的故事背景,他把“屡败屡战”的李商隐看着是知己,两人竟然成了忘年交。
大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秋天,李商隐登上萧澣在郑州刺史任上所建夕阳楼,触景伤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首诗被萧澣看见了,于是找李商隐谈话:“兄弟,淡定。你一天焦啥子呢?你大哥我遭人烧了这么大的壳子都不焦。不就是工作嘛,我给你推荐个人,你去找他,没有啥问题得。”
于是,李商隐就去华州,拜见新上任的刺史崔戎。
见到崔戎后,李商隐眼前一亮:我晕!这不是小时候还抱过我的远房表叔么?他是处士叔的远房老表,那些年还来找处士叔叔喝茶下棋写文章呢,于是十分亲切。
当天,李商隐就和表叔的儿子崔雍、崔衮,还有表叔的同事李潘、杜胜等年轻人认识并打得火热。没过几天,表叔还安排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到南山区读书,准备参加第二年的公务员大考。
工作期间,这位崔戎表叔专门给李商隐机会,要求他帮忙写材料。在文宗皇帝生病康复后,写有《贺圣躬痊复表》(237字)《进贺皇躬痊复物状》(251字)等,皇帝很高兴,崔戎也很满意。
于是,隐约感觉机会终于来了。
三
李商隐的崔戎表叔很满意,鉴于没有正式编制,于是聘请他为编外临时人员,让他担任幕僚,帮助协奏章、改材料。虽然有了临时工作,但收入始终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李商隐和父亲当年一样,干上了相同的工作,而且一样的穷。
尼玛啊!命运之皮,所料未及。
三月份崔戎被调任衮州观察使,本来是一件大喜事。不谙,工作才一个月,因为一场重大疾病,医治无效,挂了。
卧槽!尼玛啥狗屎运气,简直是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靠人人倒头。还要让人活不?
这个幕僚工作,只好被迫中止。李商隐几近绝望,写了一首《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简单翻译一下。这首诗表面上看,意思是说,笋子好吃,但总是遭人剪去尖头。实际上就一句发脾气的话:为啥老子在拼命往上爬时,总有一些狗日的把我往下拖?
离开岗位后,李商隐又回到乡下。这之后的几年,都长时间奔走在郑州、洛阳、长安。
他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一位接着一位的“大领导”,“文化领袖”。大家在叹服他的文采之余,顺便问问:“你啥文凭啊?”答:“还没有考过。”人家就开始摇头。因而,所有的付出与努力,似乎并无卵用。
这期间,当然也有一些让人高兴(艳遇)的故事。
由于李商隐的经济来源受限,混成了贫困户,实在是吃了上顿无下顿。于是,就和老妈一起,到在河南济源工作的弟弟李羲叟家打平伙。这段时间,他顺便到了附近的玉阳山,短期出家,学道。
换个思维和生活方式,也好。
这个的玉阳山,是风水宝地。当年,王维的“好闺蜜”、睿宗皇帝的女儿玉真公主,就在这里修建有灵都观。李商隐爱上了这座山。有多爱呢?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玉溪生(前面已经写过了。强调一下,玉溪不是烟。是玉阳山里面的一条河)。
学道期间,据说,李商隐和一位女道士走得十分“接近”。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故事背景。大唐的女道士,学习了玉真公主的先进经验,不成家,不结婚,但有一群超友谊的异性“朋友”,又帅又有才那种(钱不是问题,她们有钱)。
绯闻的细节不便细说,我们找证据。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还有一首《别智玄法师》:
云鬓无端怨别离,十年移易住山期。
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
语言相当暧昧。至于具体所指,文字在这,眼神你懂的,自己体会。
但这些都是说了耍的。江湖传言,捕风捉影,不一定十分确切。再说回来,以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情况也属正常,毕竟是未婚青年嘛。但有一段关系,却是证据确凿。
话说大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左右,二十三四岁的李商隐,正好成长为一只发情单身狗,十分渴望找个对象。
自从见到洛阳堂兄李让山家隔壁已经长大成人的邻家小妹,简直无法自己。这位小妹名叫柳枝,十七岁,看得李商隐春心荡漾。到底有多漂亮呢?李商隐在《柳枝诗序》中(注意,这篇文章在本集中很重要,后面会陆续全部写完),这样描绘: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于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装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
古文打脑壳,简单翻译一下。柳枝是洛阳人,生意人家出生。他爹是一个经商的老板,死于经商路上。母亲在众多的孩子中独独疼爱柳枝,十七岁时,对涂妆、挽髻这些事根本木有兴趣,反而未打扮完就又起身到室外去,吹着叶儿,把花蕊放在口中嚼碎,或调弦弄管,吹奏出天风海涛般的曲子和哀怨欲绝的音乐。有些人因为住在她家附近,故知道和她家往来的人很多,听说这些人历十年之久还和她相好。人们怀疑她可能醉心于一个已经梦断香消的人,因此一直不肯出嫁。我的堂兄李让山同志,和柳枝是邻居。
为了引起这位女子的注意,李商隐让堂兄弟李让山用一种文化人才能想出来的独特方式去进行挑逗。他在《柳枝诗序》中,继续写的是:
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
那个春天,天气不错,已经被成功收买的李让山在柳枝家南边放马,大声吟唱李商隐的《燕台》诗。柳枝听了觉得很好,就问:“哎呀这么好听,哪个写的啊?”李让山说:“我老家三哥李商隐写的。”柳枝就把自己的裙带撕下一截,让他转交给李商隐,请帮忙送几首诗。
到底是一首啥子诗,能让美女动心呢?李商隐写的《燕台》诗。其实一共有春、夏、秋、冬四首,都比较扎实(长,128至160字)。按照这个季节看,应该是比较应景的《燕台春》: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宽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佩。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事情有了点眉目。第二天,李商隐去找柳枝见面。为了避免尴尬,他假装为偶遇。他在《柳枝诗序》中,继续写的是:
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余诺之。
第二天,我和让山并马来到她家巷子里。柳枝梳着双髻,妆扮得很整齐,抱着一把西瓜扇子,一只袖子遮着风,指着我说:“这位哥哥哇?三天后,我要到洛水边湔裙(古代风俗,在正月底到水边洗裙子,以祓除不详),我拿着博山香炉子等着您,一同去哦。”我答应了。
就这样,约好了三天后见面。
事情到这,似乎应该水到渠成,直接说下一步。但命运竟然遭狗咬了。李商隐接着写的是:
会所友有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
意思是说,遭遇到了一个猪一样的队友,搞恶作剧,把行李偷偷带跑了。害得李商隐不得不去追行李。至于美女约好的见面时间,果断泡汤了。
狗日的。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在上演:
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娶去矣。”
冬天,和李让山见面,他说:“哥,小白菜遭猪拱了”。
心仪的女孩,李商隐的初恋,就这样断送了。他其实也不恨那位猪一样的队友,他只是喟叹命运的日弄。这一段十分纯真的单相思,他觉得应该写下来。于是,就写了本文提到的《柳枝诗序》,并要求李义山在第二年把这几首诗写在柳枝家的墙壁上。最后一句是:
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这五首倾注了初恋之情的诗,到底写的是啥呢?我们一起来围观:
其一: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其二: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其三: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其四: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其五: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所倾注的感情,不必言说。所谓的初恋,就这样,来了,又走了。人的一生,最美的感情,不在于得到或者得不到。动了心,就是真情。
四
话说盛久必衰,强久必弱。历史证明,点都不忽悠。
大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大唐过完建国200年国庆节。这个时间节点,距离被推翻还有89年。反正就是国运消耗了三分之二,开始正儿八经地走下坡路。
李商隐正好成长在这“如你所愿”的盛世,感受着领导层的争权夺利、醉生梦死和内部搞事、相互拆台,同时积累着那些连小说都不敢编的神奇的素材。
大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终于爆发了很有意思的“甘露之变”。
简单描述一下这次大事件。事情是这样的:
十八岁的文宗皇帝在宦官的支持下登上宝座后,继续在宦官的挟持下工作。跌跌撞撞干到二十七岁,十分郁闷。于是打算过河拆桥找回话语权,和新任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策划诛杀宦官。这日以“观甘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后院欲往死处弄,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宰相李训、宋申锡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到牵连而灭门,受株连被杀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事情失败后,宦官的野心更加膨胀,态度更加横着走了,竟然发展到当面日诀皇帝的地步。唐文宗多次给身边值得信任的工作人员表示:“好特么痛苦,我这个皇帝当得并无卵用,竟然窝囊到连汉献帝都不如。”
把弄朝政还是可以操作的,杀皇帝的事情,他们终究还是不敢做。这个事情终于翻篇,皇帝想改变一下运气,把第二年的公元836年改元为开成元年,结果仍然并无卵用,倒是开始了五年傀儡皇帝的工作履历。
这年春天,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照样开展,李商隐照例前来参加考试。
大考大耍,考完,就一个人到曲江旅游去了。不同以往,这是一次心情沉重的旅游,写了一首《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这期间,他也抽时间去拜访了已经担任左拾遗的令狐綯,送点家乡土特产,再叙叙旧啥的。令狐綯也给他送了一些京城的礼物,作为回礼。
几天过后,发布通知书结果显示,尼玛毫无悬念,又一次名落孙山。
李商隐心情不好,懒得去给令狐綯道别,果断写了一封带着脾气和性格的《别令狐拾遗书》(1127字)。里面写了不少明确表示对这个社会不安逸的抱怨话:
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困不动,固不能有常合而有常离。
你现在当官,是越当越大,而我则毫无火门。距离很远,所以,我们不能够经常见面。
故近世交道,几丧欲尽。足下与仆,於天独何禀,当此世生而不同此世……今日赤肝脑相怜,明日众相唾辱,皆自其时之与势耳。时之不在,势之移去,虽百仁义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顾矣,岂不顾已,而又唾之,足下果谓市道何如哉?
现在的社会变得太坏,人的本性展露无遗。我们两个其实有啥区别?虽然生在一个时代,却命运完全不同……很多人今天还是好兄弟,明天就相互搞整,都是受环境影响。时代不好,虽然我能够做到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做个纯粹而优秀的人,但时代不好,你要拼命往上爬,但总有些狗日的把你往下扯,你的努力有啥舅子用处?你说是不是?
这封信,李商隐写得很爽。牢骚话说安逸了。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和理解,他处心积虑。费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写了《有感二首》,这在他早期作品中,那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围观其中一首: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词句很隐晦,所以顺手翻译一下。
皇帝的德化具有示范作用,得以让天下臣服。李训、郑注是咋遭搞下课的呢?李训要杀尽宦官,反而害得皇帝被宦宫劫持。哪里是奏报祥瑞,简直是把大臣当土匪。宦官仇士良严刑逼使王涯屈招,牵连者被杀。他们竟因为尊崇李训,没有早辨别郑注的奸邪。鬼名册上分载许多朝官,太监统率的禁卫军的烽火照耀京城。哪敢痛哭,只怨该死的没有死。
李商隐关心国家命运的心态,在遭受打击了情况下,还是没有变。
转眼到了大唐文宗皇帝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二十七岁的李商隐已经连续考了八年,屡败屡战。
为啥就是考不过呢?我这一辈子难道真的和公务员无缘么?就这样交代了啊?生活咋过呢?李商隐想得有点多。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又没有专业技能,根本没法打工。当农民?没有体力,五谷不分。当生意人?不会算账,容易亏本。当兵?表示不敢上前线。只有公务员这条路可以选择。
不但他自己坚定信念要走这一条路,他甚至还规劝过别人不能放弃这方面的追求。
曾经,李商隐有一个叔爷,名叫李褒,当过翰林学士。唐武宗皇帝执政期间,遭外放为郑州刺史,情绪低落得想辞职隐居。李商隐专门给他写了一封劝慰信《上李舍人状》(352字)。里面有几句这样写的:
况古之贞栖,固有肥遁,衣食不求於外,药物自有其资,乃可谢绝尘间,栖迟事表。傥犹未也,或挠修存。若更驻岁华,稍优俸入,向平无家事之累,葛洪有丹火之须,然后拂衣求心,抗疏乞罢。
意思是说,经济基础决定隐居质量,有钱人才叫隐居,没钱人这种操作,叫做讨口。你现在求钱没得,拖家带口的,想隐居?说些聊斋。
所以,这一次的考试,必须参加。应该考,必须考,考好,前提是要入围。
好不容易考试结果发布,李商隐载歌载舞。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没有失望,这次终于特么的过了!
本来应该是十分高兴的事情,但李商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是,他觉得这个幸福来得太迟了点。二方面,这个录取通知书,还有着很大的人情成分。
原来,这次考试,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高锴。这个高锴,和令狐綯关系,那简直就是不摆了。考试前,高锴逮住个机会问令狐綯:你的朋友中哪个最能干?令狐綯说:李商隐啊!李商隐啊!李商隐啊!连续说了三次。这么聪明的人,自然懂得起。所以,李商隐被录取了。
好生日龙的命运安排!
完全没有想到,本来想靠实力取胜的人,最终却不得不依靠运气。
五
公务员大选考试通过了,高兴归高兴。
然鹅,仅仅得到这个公务员考试的录取通知书,只是取得了上岗资格。要想真正落实工作,还需要参加中组部第二年的制举考试,考过了,才能分配正式职位。
李商隐没有忘记令狐大爷的帮忙和照顾,他特意给正在陕西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令狐楚写了一封感谢信《上令狐相公状》:
今月二十四日礼部放榜,某徼幸成名,不任感庆。某材非秀异,文谢清华,幸忝科名,皆由奖饰。昔马融立学,不闻荐彼门人;孔光当权,讵肯言其弟子?岂若四丈屈於公道,申以私恩,培树孤株,骞腾短羽。自卵而翼,皆出於生成;碎首糜躯,莫知其报效。瞻望旌棨,无任戴恩陨涕之至。
为了不打脑壳,我们简单点翻译:这次得到考试录取通知书,我高兴惨了,我没啥本事,偏科厉害,全靠老师帮忙才有今天。以前那些人混得好了根本不帮忙。我这辈子都不得忘记老师,做牛做马也无法报答。
李商隐对令狐父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商隐回家筹备第二年的考试不久,令狐楚发来电报,要他去单位打零工,帮助写材料整理档案。李商隐不好推辞,把家里事情搞得差不多后,冬天终于到岗。
不谙,令狐楚得了一场大病,很严重,已经无法起床了。李商隐到任之后,写的第一篇材料,竟然是《为彭阳公兴元请寻医表》(301字)。医生来看了,但无力回天,病情恶化。过了几天,李商隐不得不又帮助令狐楚写《代彭阳公遗表》(1287字)。老师对学生的器重,不过如此。
令狐楚的逝世,对李商隐而言,是极大的损失。不但失去了一位老师和庇护者,更是失去了一位老板。工作暂时没有着落,经济问题是硬通货。咋搞?
幸好,在朋友的引荐下,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同志这时候送来了聘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请李商隐去当书记(不要想多了,是写材料的伙计)。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却惹了一场大祸。
原来,这期间,大唐的牛李之争搞得火热。他之前结交的,全是牛党成员,而这个王茂元,却是李党骨干。于是,李商隐就被大家骂为“木有节操”“节操掉了一地”。
尼玛!完全不料,就是一个糊口的饭碗而已,咋整的这么上纲上线了呢?李商隐自己都吃了一惊。你们之间搞事情、闹意见,关我球事啊?我就是想找个工作、混点工资而已。但是,他这种辩解,根本没人听,更没人理解。
事情最后,搞得令狐綯对李商隐咚大的意见。明说,不安逸你了。
李商隐在王茂元那,工作十分顺心。王茂元十分喜欢他,竟然决定把女儿嫁给他。二十八岁的李商隐,终于结婚了。
大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李商隐离开蜜月中的新婚妻子,到长安参加职位竞争(分配)考试。考试内容还是问题不大,出考场后,李商隐听到主考官议论自己说,考得相当不错。李商隐不禁悄悄开心,写了三首诗,构成《漫成三首》:
其一: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其二: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
其三: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
第一首诗把自己比作南朝梁诗人何逊,把恩师令狐楚比作范云,并把他们分别的感情用何逊的诗来表现;第二首诗把沈约比作令狐楚,同时把说自己坏话的人比作颜延年和谢庄,说明文人间不能互相轻视;第三首说自己刚得志时有如沈约、范云的两个人赏识自己,但今非昔比,以抒感慨。
然鹅,考试结果一发布,心情如同六月飞雪。尼玛公示栏上根本没有李商隐的名字!
啥舅子原因呢?李商隐想了很久,木有答案。
后来才听说,主考官确实是录取了的,名单后来被上报到中书省,但被最后栓船的大领导把名字圈了,并说:这个人简直要不得,根本不能当我大唐干部。
这个人,就是令狐綯。李商隐想解释,但人家根本不给机会,面都不见。
几天后,官方解释是,虽然李商隐文章写得不错,但条件还不够成熟,因为对手太强了。大约算是辟谣吧。
李商隐心里说:滚你妈的,当老子傻儿?
回到临时工的工作岗位后,李商隐越想越气。不想和任何人说话,那天抑郁地独自登楼,写了一首传颂千古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好不容易又过了一年,大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春天。李商隐再次告别妻子,又到帝都参加礼部主持的职务分配考试。
李商隐的想法是,不试一下,咋知道自己行?不试一下,咋知道自己不行?管他丫的,试一试,不管结果如果,都认了。
这次考试,李商隐怀着对韩愈的纪念以及对刚逝世不久的宰相裴度的怀念,写了一首《韩碑》(426字)。最后几句是: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写完最后一个字,李商隐把笔一丢,果断走人。心理想着,这次考试,如果失败就算了,如果成功,那一定要认认真真搞事,正儿八经地为人民服务。
实施证明,一旦心情放开,反而能够成事。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次考试果断成功了!李商隐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职位。总算是穿上制服,混进了公务员队伍。这个职位是正九品上,在三十个等级中,属于顺数第二十七级,倒数第四级。
虽然级别不高,但在中央机关上班,见官高一级,位置是相当舒服的。而且这个职位不累人,很干净清爽。最诱人的,是随时可能成为翰林学士,如果皇帝开心,就很有可能升级为首席学士,那就离宰相一步之遥了。
工作压力不大,还可以看书,还有时间旅游,简直是安逸得板。啥喝酒唱歌看山水,都不在话下。我们围观李商隐的奢靡生活日记《曲池》:
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
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休灯灭烛时。
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
从来此地黄昏散,未信河梁是别离。
还有一首《春游》: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虽然年迈的老妈还在济原乡下,弟弟李羲叟还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找到工作,老婆远在泾州,两地分居还没有怀孕生子……但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人嘛,不能太多牵挂,事情总要慢慢来。眼下,简直是只有那么开心了!
六
在秘书省上班差不多两个月,突然来了一个通知,要李商隐到河南道虢州弘农县当县尉(副县长)。虽然也算是县级干部,但属于从九品上,活生生地降了两级。
尼玛!为啥调我呢?简直算是晴天霹雳。
虽然李商隐记得,当年的高适、陆贽,也同样当过县尉,但最后都混成了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所以这个县尉职务并不掉底,不会影响前途。换在上班前,到也不得让人心焦。但李商隐想到自己曾经遭人烧过壳子,总觉得这次的调动哪儿不对劲。可惜木有证据。
这个职位的工作,主要就是分管信访、司法、维稳,具体说来,就是扯皮、抓贼、捉奸、治安、关押罪犯等。对于李商隐这个文人而言,专业明显不对口。但能怎么办?工作必须做,他也很心焦。
搞了一段时间,他发现一个工作上的严重问题。那些被关押的盗贼和罪犯,很多其实是不够格的。极大比例是老百姓,因为没有及时交税交粮那种,也被捉来,关押拷打。也有一些不懂得感恩,和政府对着干,欺骗、坑害、诬告干部的真正刁民。他们在监狱里,被打得牛叫。
李商隐心生怜悯,实在是看不下去,一有机会,就免不了帮助这些被冤枉的老百姓辩护几句。
本来这是为民请命的好作为,却把陕虢观察使孙简惹毛了。
说起来,这个陕虢观察使职位,权力大得背时。管理两个州,共有十三个县。这么大的领导,亲自安排人给李商隐发通知,让他火速前往开会。李商隐不敢怠慢,打马就走。
一见面,孙简对着李商隐跳起脚脚就是劈头盖脸一顿大骂。李商隐晕了半天,才听明白是因为自己为几个囚徒说情,让他们无罪释放,乱了“规矩”。李商隐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问题,就分辨(争)了几句。谁知领导更加火冒:“你个基层渣渣,不讲政治,竟敢以下犯上?信不信我追你的责?信不信我安排御史调查你?”
你有权,你歪些。官僚主义害死人。李商隐不敢开腔。
下来后,气得半死。回到弘农县,果断给刺史提交了一份辞职报告:大哥,这工作我不搞了,心累。再这样搞下去,我迟早遭气死。
辞职报告交了几天,没有音讯。既然你不批,我就强行辞职。李商隐果断给刺史写了一首诗《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意思很简单。每天的工作没有任何价值,还要看人脸色。与其受这种窝囊气,还不如像卞和那种,虽然遭整成一级残疾,但不用在那些狗领导面前卑躬屈膝。
公章,办公室钥匙,公文,都放那,官帽、官服也放那。李商隐啥都不带,清爽走人。
回家后,对于今天的作为,李商隐越想越爽。写了一首《自贶》(普及知识,贶读矿):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正打算离开弘农的时候,却收到陕虢观察使的一封亲笔书信。他才知道,在自己辞职的当口,这个职位上已经换人了。新来的领导,是开元名相姚崇的曾孙,大作家姚合。
李商隐想起来,他们算是笔友,相互之间读过彼此的诗。
信中说:兄弟不要怄气,过去的事情就翻篇,不提了。各人认认真真回来上班,组织不会亏待你的。
面子上过不去,李商隐于是回去上班。但搞了两个月,总觉得这道坎无法迈过去。心焦得很,再给姚合辞职。盖鸡不孵蛋,姚合也面子上过不去,只好同意了。
回到帝都,到组织部办了工作交接后,他到泾州探亲。已经一年没有见到家人了,心中一肚子话要找他们说。在路上,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大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皇帝驾崩。新皇帝是他的弟弟李炎,是为唐武宗。新官上任三把火,大量轮换干部。但由于李商隐职级太低,不受啥影响。
但李商隐对国家大事,是十分关心的。国家前途如何,他一直在关注,他写了一首《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一次李商隐到帝都,还顺便买了房子安了家。资金来源,全靠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李执方。这个李执方是李商隐老亲爷王茂元的舅子(妻兄弟)。当年,李商隐能够娶王茂元的女儿,李执方起到了老黄莺的作用。李商隐曾经写过一篇《上河阳李大夫状》(654字)表示感谢。最后一段的这样写的:
伏以仍世羁宦,厥家屡迁。占数为民,莫寻乔木;画宫受吊,曾乏弊庐。近以亲族相依,友朋见处,卜邻上国,移贯长安。始议聚粮,俄沾厚赐,衣裾轻楚,匹帛珍华,负荷不胜,推让何及。
李商隐在李执方的帮助下买的房子,位于帝都三环的樊川之南。这也是李商隐之所以自名为“樊南生”的因由。对,这里是杜牧的故乡。这个时候的杜牧,正在京城担任史馆修撰。
房子是搞定了,一家人住在一起。但工作没有落实,组织部迟迟不安排新岗位。咋搞?不如耍一圈再说。于是,李商隐在洞庭湖以及江湘一带,搞了个短期旅游。
在洞庭湖,他写了一首《岳阳楼》: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一首不过瘾,顺便再写了一首,同样是《岳阳楼》: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旅游途中,他还顺道去看望了好多老朋友。第二年,正好遇到朝廷改元。大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正月,李商隐路过陕州州,被当地主要领导接待了一顿后,受托帮助给朝廷写了改元贺辞《为京兆公陕州贺南郊赦表》(439字,文采斐然)。月底,回到帝都。
这个时候,他的岳父已经由泾元节度使调任御史中丞,在帝都上班。尽管他也十分希望能够在帝都上班,但组织部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一气之下,到了华州刺史周犀名下打散工。
冬天,王茂元调任忠武军节度使,还兼任陈、许观察使。他给李商隐发了个电报,叫他过来当书记(不是党委书记,是秘书,专门管文案的)。老亲爷发话,敢不听?李商隐果断到许州上班。
干了几个月,他还是觉得不爽。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啊。
熬到大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春天,他给岳父辞行:世界那么大,我应该有我自己的事业。岳父同意了。
大唐的制度是,通过了进士考试后,不管有木有上班,都可以继续参加吏部的考试,如果考好了,就有重新分配的机会。李商隐果断报名考试,一举通过,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这下爽了,终于可以重新回到中央机关工作。
这个秘书省正字级别是正九品下,比校书郎低。距离当年通过公务员考试,已经三年。人家做官是越做越大,然而自己是越考职位越低。想到这些,愉快的心情转入了郁闷。工作激情受到明显影响,他写了一首最著名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虽然工作激情减退,但对国家的热情依然还在。他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这年秋天,组织上安排他代表单位给同为门下省二级部门的宏文馆写一首诗。他写了《代秘书赠宏文馆诸校书》:
清切曹司近玉除,比来秋兴复何如。
崇文馆里丹霜后,无限红梨忆校书。
宏文馆的位置在太极殿的东边,比秘书省更加靠近皇帝办公室。这首诗里面,写出了李商隐对于宏文馆校书郎的羡慕之情。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接近皇帝、发挥才能的渴望。
可惜,命运很皮。这首诗的愿望表达之后,接下来的剧情开始狗血了。
七
大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2年),冬天。天有不测风云,李商隐的老妈在长安病逝。
按照大唐公务员制度,家中长辈去世,儿子必须停薪留职,工资是木有的,必须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后再另外安排工作。仔细算来,李商隐这次重回中央部门工作,只有八个月左右。
现在的形势,对李商隐而言,十分严峻。
大兄弟李羲叟虽然成家,但还没有考过公务员,经济没有独立。下面三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李商隐必须关心。大姐早就去世。二姐也已去世,虽自己没有生育,但有两个侄儿作为子嗣,二姐夫在外地做官,另外结婚且有子女,所以这两个侄儿也归李商隐管。处士叔去世后,两个儿子还小,也归李商隐照顾……这个帐算下来,他自己都吓了一大跳。
这尼玛,日子还能愉快地过下去么?
但是,不管如何,日子总是要坚持过下去。他帮助人家写材料文章,打零工,甚至接受朋友众筹,终于算是熬过来。
大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来得很迟。好不容易熬过最为艰难的三年,官复原职,李商隐还是到秘书省上班。这时候的李商隐,已经是一个三十五岁的中年人,身体竟然大不如从前。他在《上李舍人状》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
前者伏奉指命,令选纪紫极宫功绩。某自还京洛,常抱忧煎,骨肉之间,病恙相继。章词虽立,点窜未工,已怀鄙陋之忧,复有淹延之罪。更旬日始获寄上。伏惟宽察。
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本来想兼济天下,却不谙条件不足。本来想腰金衣紫,却不谙只着青袍。李商隐在《有感》中,表达了自己的焦灼: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这个时期的武宗皇帝,因为迷信道教,服用了成分不明的“金丹”,已经病入膏肓。而宰相李德裕却在不停出成绩,军事上捷报频传,国家治理还算顺利。皇帝痴迷道术,提拔了一大堆道士作为领导,还批准了好几个大型的道教工程项目。很多高级干部看不下去,积极提建议,但并无卵用。
李商隐再一次回秘书省上班时,正是望仙台工程剪彩开工的时候。尽管李商隐对道教也深入了解,但他根本不相信可以得道成仙。他对皇帝痴迷道教,甚至炼丹服用的情况,深恶痛绝。现在发现皇帝竟然允许修建望仙台这样大型的道教项目,很是不爽。写了一首《贾生》表达不满情绪: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然写得直白且有道理,但是皇帝充耳不闻。皇帝越是病得严重,越是信奉道教。越是信奉道教,越是病得严重。竟然成了恶性循环。到了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终于因为服用丹药过量,疯了。坚持了十多天,挂了。享年三十三岁。
皇权旁落,竟然到了一向不大喜欢说话(内心沉稳)的皇太叔李怡手中。
皇帝驾崩,李商隐写了三首《昭肃皇帝挽歌辞》表示悼念。少不了对皇帝的歌颂,但也夹杂着批评,只是写得十分委婉。且看《挽歌辞》第三首:
莫验昭华琯,虚传甲帐神。
海迷求药使,雪隔献桃人。
桂寝青云断,松扉白露新。
万方同象鸟,举恸满秋尘。
如果皇帝不是过度痴迷道教,又咋会遭年纪轻轻洗白呢?
这一年,七十五岁高龄的白居易在洛阳病逝。而李商隐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件大事,儿子顺利降生。虽然来得迟,但足以让李商隐夫妇十分兴奋。
在之前,白居易和李商隐有个约定。白老师给李商隐说: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做你的儿子。所以李商隐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个小名,叫“白老”。大名,则叫李衮师。
大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皇太叔李怡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叫李忱,然后在武宗灵前即位,是为唐宣宗。
这位皇帝来历有点奇特。他是唐宪宗的十二子,是唐穆宗的弟弟,同时也是上几任皇帝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爷,几个侄儿都熬死后,他当了皇帝(感觉历史在反着来)。正因为这个特殊原因,他上位后,各种贬低自己的侄儿,极力标榜自己的皇权来自于唐宪宗手中。
他在正式上班的第二年,改元大中。皇帝变了,思维和执政风格大不一样。曾经位高权重的宰相李德裕被宣宗赶出了朝廷,贬职到荆南当了一个小小的节度使。过了几天,又被进一步解除职务,最后当了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算是退居二线,平稳着陆)。牛李之争,牛党开始渐渐抬头,李党则开始走下坡路。
政治局势一团混乱。每天都有人事变动,都有相互拆台,尔虞我诈,李商隐实在是看不下去。大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李商隐突然辞职,决定跟随新上任的桂州刺史兼任桂管防御、观察等使的郑亚,到桂林上班。担任观察支使,掌书记。
三月初动身。刚刚考取进士的弟弟李羲叟和李商隐的老婆孩子前来送行。这一别,让李商隐走上了飘泊天涯的人生之路。
桂林工作期间,他忙于公务,很少外出游玩。和外界朋友的联系也很少。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桂管观察使名下的昭州,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群体性腐败,导致群众集体性上访闹事,州刺史一看形势不好,竟然果断跑路。一时间,这里陷入无政府状态。
郑亚要求李商隐出面摆平。
大唐公务员法规定,如果州县主要领导干部出现空缺,可以由主管该州县的节度使安排人员代为摆平。如果搞得好,可以上报朝廷,予以转正。当然,能够认真对待这个工作的人,确实寥寥无几。
李商隐上任后,一改既往代理干部的“得过且过”风气,一方面认真听取群众的控诉,一方面深入了解民情,认认真真落实群众诉求。能解决的,百分之百解决到位,不能解决的,百分之百解释到位。花了大力气,肃清政治余毒。
一直以为就当秘书一辈子的李商隐,对这份工作,是充满激情的。且看他写下的《异俗二首》: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虽然这地方形势十分复杂,但李商隐有着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只要信念在,没有什么困难可以吓倒。
然鹅,信心和决心有了,但命运没有跟上。
在昭州上任才一个多月,郑亚调到循州担任刺史。越来越远,实际上是遭了贬职。职位也降低。后来查明,这也是受了牛李之争的影响。
郑亚通知李商隐,如果愿意,可以一同前往循州。如果不愿意,就留在昭州,等朝廷派来的新任刺史到岗后再说。
一团干事业的热情之火,突然被浇灭。李商隐一片茫然。现在这工作干起来毫无意义,所以他在郑亚离职的当口,果断走人。
他去成都,拜见了老朋友,新任的湖南观察使李回,并在他的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干了两个月,发现李回并没有跟自己签订长期聘用合同的意思(实际上,他也深陷党派斗争中,无法自保,也无能为力),再次果断走人,打算返回长安。
在途中,他有写了一首《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尼玛!果然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实际上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清明政治、和平年代的原因。否则,一旦遇到风吹草动,最终倒霉的,还是这些草民。
八
李商隐的这一程,竟然毫无收获。他的内心,一片茫然。
目前的政治生态,对干部的正常成长极为不利。即便是你认真工作,没有人提携,并无卵用。如果有人提携,你却站错了队伍,也会死得很惨。站队一边,就势必得罪另外一边。一边都不站,就必须得罪两边。真特么的为难。
他写了一首《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
青辞木奴橘,紫见地仙芝。
四海秋风阔,千岩暮景迟。
向来忧际会,犹有五湖期。
大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商隐回到帝都,正好遇到吏部的调选考试。李商隐考过了,被任命为京兆府辖区的盩厔县尉(这两字读周至,后来干脆就写成了周至)。这个地方相当于帝都的四环,位置还不错。职位为正九品下。
工作十二年,同年兄弟们都混到中央干部了,自己混到基层县尉。李商隐无法描述自己的感受。
还好,主管垂直领导首都市长京兆尹很有眼光。他看中李商隐是个人才,文章写得好,就一个调令,把他弄回京师,在他手下担任法曹参军,专门负责写奏章。这个职位对应的级别是正七品下,但有主要领导的认可,规矩还是可以变的。
李商隐在这上班的这几年,国家各种忙碌,各处都在搞事。
早些年,吐蕃入侵大唐边境,战争频发。大唐起兵镇压,效果明显,捷报频传。八月份,解放区的老百姓集体来到帝都,当面向皇帝致谢。皇帝在城楼上兴高采烈地接见群众代表。这批长时间在异族统治下的老百姓,当场脱下胡服换上汉装,高呼万岁。场面让人感动。
这种喜事,肯定要给皇帝祝贺的。这可把李商隐和他的同事们给忙坏了。
可惜,这期间的公文最终没有留存下来。这种应付性文章,不管写作的人多用心,最终都是上面大略一看,就丢在一边。他们注意的,是下面写没写,至于质量,可能并不在意。这期间倒是有一首诗《旧将军》,得以留存:
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
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
对,在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瓜分果实论功行赏的时刻,李商隐想到了曾经为国家出过汗马功劳的前宰相李德裕,现在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这人世间的冷暖,让人心寒。
这种每天写公文加班的日子,看着忙成狗,其实毫无乐趣。不会有人太在意你的成果。写的资料也不会被载入史册。即便是载入,也极少有人看。李商隐很压抑,也很苦闷。只有在家,才能享受到温暖。夫人以前习惯了李商隐长期不在家的日子,现在能够天天回家,倒也颇感欣慰。
这一年,李商隐的弟弟李羲叟被提拔为秘书省校书郎,也迁移到了长安,过来和李商隐一起住。家里一下闹热起来。看见天真烂漫的儿子和侄儿,李商隐想到自己的童年,往事不堪回首,他更对孩子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他写了一首《骄儿诗》(432字)。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
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这一年,李商隐认识了后来影响他后半生的朋友,杜牧。初次见面,李商隐写了一首《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赠杜牧: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这也开启了他们友谊的先河。
这一年五月,宰相牛僧孺病逝。牛僧孺为官多年,提拔了大量干部,很多现在已经是身居高位。他的葬礼十分隆重。到现场祭奠的自不必说,不能亲自到场的,就在本地设祭,全国几十上百处。李商隐的垂直领导京兆尹,又是牛僧孺提拔的,肯定有必要写一篇祭文。
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李商隐身上。
牛僧孺的墓碑碑文,是杜牧执笔的。为了配合杜牧的文采,李商隐的祭文也写得十分卖力。事情办成后,李商隐挨了京兆尹的一顿表扬。李商隐在《樊南乙集序》中这样记录:
是岁葬牛太尉,天下设祭者百数。他日尹言:吾太尉之薨,有杜司勋之志,与子之奠文,二事为不朽。
可惜,杜牧写的碑文现在能看到,但李商隐写的祭文却消失了(极有可能是读完之后,现场烧了)。
这一年冬天,李商隐答应了新任武宁节度使卢弘止的要求,到徐州去上班,而杜牧也请求外任,被批准为湖州刺史。两人从此分手,再也没有见面。
这次工作的变化,起因是这样的。
大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五月,驻扎在徐州的武宁军发生兵变。原来,这个地方的兵有点不日毛,不好管,曾经多次驱赶主帅。这次兵变,又把主帅节度使李廓赶走了。朝廷很生气,委派义成节度使卢弘止前往摆平,并接管军务。
这个卢领导,算下来是李商隐的远房亲戚,是他曾祖母娘家的后人。他正当用人之际,这次找李商隐帮忙,并争取到了一个节度判官、侍御史(从六品下)职位。
临别出征,李商隐不得不又和家人分别。这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支持丈夫建功立业的中国妇女的优良作风,在李商隐的妻子处,习惯性地占了上风。他一边流泪,一边帮助丈夫收拾行装。
看着在雪夜默默地为自己收拾衣服的妻子,李商隐百感交集。写了《对雪二首》:
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
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
大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冬天,趁着雪,李商隐离开帝都,到徐州,加入卢弘止的队伍。
到岗后,措施果断,很快把首要“社会大哥”查办归案,并对被胁从人员予以宽大处理,混乱得以迅速平息。公务短时间内就进入正轨,这场硬仗打完,竟然轻松起来。
这个地方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李商隐四处游历,专程去瞻仰了泗水亭,诗兴大发,果断整一首《题汉祖庙》: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但是,每每闲暇,李商隐想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暗自神伤。很多诗篇中,都有着这种情感。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推《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384字),里面后半截的句子是这样写的:
君时卧掁触,劝客白玉杯。苦云年光疾,不饮将安归。
我赏此言是,因循未能谐。君言中圣人,坐卧莫我违。
榆荚乱不整,杨花飞相随。上有白日照,下有东风吹。
青楼有美人,颜色如玫瑰。歌声入青云,所痛无良媒。
少年苦不久,顾慕良难哉。徒令真珠肶,裛入珊瑚腮。
君今且少安,听我苦吟诗。古诗何人作,老大徒伤悲。
大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朝廷提拔卢弘止升任兵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乘此机会,卢弘止提请朝廷任命李商隐为节度使判官。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卢弘止突然大病,还没有来得及出发,就死在徐州。李商隐的升官请示,被迫流产。
李商隐只好卸任回家。谁曾想,那位在无尽等待中,几乎已经耗尽生命的王夫人,此刻正躺在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
九
大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初夏。李商隐终于回到长安家中。
那位长年累月难以见到的妻子,现在已经病入膏肓,无法言语。李商隐当场惊呆。在精心服侍妻子十余天后,这位年仅三十出头,几乎从未过过一天幸福日子的王夫人,溘然长逝。
李商隐泪如雨下。
如果说,十四年前,李商隐和王氏的婚姻,是他从顺境走向逆境的原因,那么,王夫人的病逝,则是李商隐诗歌风格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李商隐以前的诗歌,虽然沉闷,但还带着生活的希望,也有豪迈的一面。诗歌里面的李商隐,活脱脱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生活再苦再难,他也能找到闪光点。而此后的诗歌,却处处笼罩着时不我与、老大无成的哀伤。家庭的悲痛,前途的失望,在他这里,凝聚成了凄凉阴冷。
且看李商隐的一首《房中曲》,这是他给妻子写的第一首悼亡诗,充斥着无比悲痛的情感: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妻子逝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李商隐感到无比的孤独和落寞,他始终无法释怀。情绪在心中郁结,最终都迸发成了凄婉的诗句。他写过一首《西亭》:
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李商隐身边一大群兄弟朋友,担心他过度悲伤,郁结成疾,抽空过来看望他,劝慰他,并请他喝酒唱歌,打牌钓鱼,旅游散心。李商隐用一首《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一概拒绝:
谢傅门庭旧未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这期间,朝廷提拔李商隐为太学博士。这是正六品职位,也是他进入体质内担任公务员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职位。但李商隐对这职位,毫无兴趣。
李商隐仍然沉浸在失去相濡以沫妻子的悲伤中,他写了一首流传最广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大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李商隐收到新任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书法大家柳公权的侄儿)送来的征求意见函,询问是否愿意去他那担任掌书记。
李商隐果断放弃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太学博士职位,答应了老柳的邀请。他将孩子寄养在长安的亲戚家中,独自前往梓州上任。
辗转走到十月,终于到达梓州。柳仲郢和李商隐见面后,改变了自己之前的主意,向上级帮助李商隐申请了检校工部郎中职位,这是从五品上职位。这,多少让李商隐有了些许感动。
对于李商隐来说,似乎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
在梓州,李商隐一共生活了五年。直到大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柳仲郢被提拔为吏部侍郎、盐铁转运使,李商隐才跟着他一起返回长安。
冬天,李商隐启程离开。临别之际,他给单位的同事写了一封辞别诗《梓州罢吟寄同舍》:
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
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
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这首诗,可以看出李商隐已经基本从低落中走了出来。
大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春,李商隐终于回到长安。柳仲郢奉命上班,李商隐暂时闲居在家,等待工作安排。这个时候的政治生态,李商隐十分心痛。皇帝唐宣宗碌碌无为,一班官僚蝇营狗苟,国家大事,都是避让不及。领导家属已经成为发展的严重阻碍,到处都是关系户,改革举步维艰。藩镇割据越发严重,土地兼并十分疯狂,逃税漏税十分严重,搞得群众负担极大。
国家上下乱作一团,李商隐十分惶恐。即便是他去欣赏风景,看见的景色都与常人不同。他写有一首《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还有他的《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年十月,柳仲郢兼任御史大夫,并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他知道已经46岁的李商隐一直没有上班,就推荐他去担任盐铁推管,主要负责稽查淮南、扬州一带的盐铁商务。
大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李商隐开始正式上任新岗位。行程中,他特意去了洛阳,到了老丈人故居,凭吊已经去世六年的妻子。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悲从中来。他写了一首《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首诗,是李商隐最后一次在这所宅院住宿所作。他一边工作,一边漫游,留下了丰富是诗篇。
大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柳仲郢被提拔为刑部尚书。而他之前兼任的盐铁使职位,由兵部侍郎夏侯孜顶替。新来的领导,要安排自己的人。李商隐身体条件不好,退职回到老家郑州。
大半辈子在幕府之中工作,寄人篱下的李商隐,现在算是落叶归根。但他的心并未退休,仍然无法正视自己没有实现的政治抱负。他写了一首《幽居冬暮》: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第二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李商隐又写了一首《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这个世界,对于李商隐来说,就是一个梦。一个长长的梦。他经历的时代的盛衰,也经历的亲人的离合,更尝试的生活的辛酸。他的内心,却仍然不能成为一潭死水,总是在挣扎。生命在逐渐消逝,但却给他时间,让他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大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四十九岁的李商隐,没有走完这一年的春天。几个月之后,唐宣宗李忱驾崩。新上任的唐懿宗李漼,对宦官的指令言听计从。十六年之后,黄巢起义爆发……大唐风光不再,日薄西山。
一位李商隐的年轻粉丝,名叫崔珏(读绝),在朋友圈发了一首关于李商隐的悼亡诗《哭李商隐》: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不需要更多的文章。这两首诗,对李商隐的一生,进行了简要总结,也表达了最深沉的哀婉,算是对李商隐最好的悼念。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