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军事地理,为何是古都的首选之地?
西安,古称长安,其所处的关中沃野,被险峰川泽等天然的地理屏障所环绕。战国秦时,“扼秦楚之交”的武关、“川陕咽喉”的大散关、“崤函锁钥”的函谷关和西北屏障的萧关并称为“秦之四塞”。
关中四塞
函谷关位居今河南灵宝以北15公里处王垛村,自古就是战马嘶鸣的沙场。不知多少悲歌豪情在此上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当属其真实写照。函谷关的谷道起自函谷关关城,其特点是谷道两旁壁立千仞,崎岖狭窄处仅容一车通行,真可称得上“车不分轨,马不并鞍”。
凭函谷关之险,秦国曾数度退却诸侯袭扰。前247年,韩、赵、魏、燕、楚合纵伐秦,大破秦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区域),后虽乘胜进驻函谷关外,然终不得破关而入(下图2——函谷关模拟图)。
而另一条西入关中的险道属武关把守。武关的战略价值在于“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东下南阳,中原的阔野沃土尽是坦荡通途;西抵蓝田,则险隘尽失,关中震动)。当年刘邦即自武关入关中,致使秦王子婴奉天子宝玺而降(而项羽则是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后,攻破刘邦军占据的函谷关后入关中的)。
萧关曾是关中西北方向抗击游牧民族袭扰的前哨,位居今宁夏固原东南。自陇右入关中,主要经渭水、泾水等穿切而成的河谷低地,而倚险而立的萧关即扼守此通道。
安史之乱后,唐与吐蕃嘶鸣的主战场已自西域、河陇等地东移至今宁夏、甘肃东部地区,帝都长安的西北威胁骤增,763年时甚至一度失守。765年叛唐的仆固怀恩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数十万军自贺兰山东麓破萧关南下。然唐军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并离间吐蕃、回纥关系,待其退却后在灵台大破之,歼灭蕃军五万余。而萧关在北宋时也是同西夏党项对峙的前沿。
除绵延的险隘群山,固守关中仍需依托晋西南的黄河天险。此段区域看似正面宽大,然优良渡口却相当有限,从北到南也就龙门渡、夏阳渡、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等几个渡口。风陵渡地处黄河大拐弯,称得上“鸡鸣一声听三省”。慈禧西逃时即从这里西渡黄河“巡幸”西安的。
秦岭古道
西安所在关中平原南缘横亘着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秦岭千崖竞秀,河谷纵横,南北绵延百余公里,可谓绝佳的护卫屏障。其间开凿有数条惊险刺激的羊肠小道,时至今日,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历史积淀。
1)子午道
话说汉高祖刘邦在就蕃汉中时,走的就是子午道,即“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该道常供策应之用,以配合自潼关、武关西攻长安的主力部队(子午道南端新线开凿于六朝)。
2)tǎng傥骆道
因南口为汉中洋县傥水河谷,北口至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是连通汉中和关中最快捷和最险峻的古道。257年姜维趁魏将诸葛诞叛乱之际,出傥骆道,因魏军坚守不出而经久对峙。
3)褒斜道
沿渭水支流斜水和汉水支流褒水穿行,历史最为悠远。《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司马错伐蜀时,即由此道入川。
4)陈仓道(北口临近陈仓县)
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闻名遐迩。前206年蛰居汉中的刘邦遣樊哙等修复褒斜栈道,此举麻痹了受封咸阳以西的雍王章邯。刘邦得以如神兵天降般自陈仓突袭关中,仅三个月间,即消灭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辖咸阳以东)和翟王董翳(辖陕北)。自此刘邦以富饶关中为根据地,东出潼关而与项羽争雄。
西安拥有“高屋建瓴,俯瞰河东”的绝佳地缘政治优势,故被汉唐等封建王朝定为国都。对西安所处关中形势可总结为:阻三面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依托渭水、黄河通达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以建瓴之势足以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