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乌台诗案”案发前,多亏他通风报信,不然苏轼结局难以预料

宋朝著名画家、驸马都尉王诜(shēn)和苏轼是好朋友,他不仅出资为苏轼印行了诗集《钱塘集》,而且在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前,义无反顾地向苏轼的弟弟苏辙通报了消息,要苏辙急速派人去湖州通知苏轼,好让他做些应对准备。

苏辙救兄心切,立即派信使赶往湖州通知苏轼,要他焚毁一切有可能产生麻烦的文字,争取落个宽大处理。

苏辙派出的信使和朝廷派出的公差分别快马加鞭赶往湖州,从而拉开了北宋历史上最大的文字狱之一“乌台诗案”的帷幕。

当时,朝廷派出的公差是太常博士皇甫遵,同行的是他的儿子和御史台的两名官吏。他们四人快马加鞭往湖州赶,沿途可以使用驿站提供的交通工具,所以速度非常快;而苏辙派出的信使始终只能骑一匹马,中途必须停下来休息和喂马,因此再怎么日夜兼程也赶不上公差的脚步,两者的距离就这样越拉越远。

就在这时,皇甫遵的儿子由于不适应千里奔波之苦,中途患病,不得不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停下来休息,因而耽误了大半天时间。正是这宝贵的大半天使得苏辙的信使超越了他们,争得了主动,于七月二十八日早晨先于皇甫遵一行赶到湖州城。苏轼当即将公事交给湖州通判暂行代理,自己则告假回家。当几个小时之后,皇甫遵一行来到湖州时,那些该处理的文字材料早已被处理得一干二净。所以后来给苏轼定罪的诗词多半是他以前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写的,近几年的诗作则很少被作为罪证,而他的罪名也因此轻了很多。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押抵东京,关押在御史台的监狱中等待审判。四个月之后,这个案子才结,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 御史台的官吏们本想置苏轼于死地,哪料想半路杀出一个王诜来,事先向苏轼通报了消息,让他早做了应对准备,否则苏轼的结局真的难以预料。只可惜那些被苏轼处理掉的诗文,后人再也无缘欣赏了,这个损失自然是无法掂量的。王诜虽然最终仍以徇私泄露朝廷机密的罪名被降职了,不过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毕竟官场升迁无常态,而友谊是无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