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古牌坊,述说着一个家族百年的沧桑
黄山脚下的樘樾,是以牌坊群闻名于世的古村落,在国内的古村落中独一无二。棠樾牌坊群是徽州的代表作,也是徽州三绝之一。走进樘樾那条沿石板铺成的路,迎面看到的是一个个高大的牌坊。这里从明至清,绵延数百余年,闪亮出一道道牌坊的灿灿风景。
说到牌坊,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贞节牌坊。其实,牌坊并非只有贞节牌坊,其共有四种,分别为忠字坊、孝字坊、节字坊、义字坊。牌坊的建造必须是主人死后才能立的,有着“盖棺定论”的意思,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褒奖。
牌坊的等级共有四种,最高等级为“御制”,是由国家拔款建造的,其他依次为“圣旨”、“恩柔”、“懿旨”。“圣旨”是上书朝廷经皇帝批准颁诏建造的;“恩柔”是皇帝主动下旨建造;“懿旨”是遵皇后的旨意建造。除了“御制”坊,其他三种牌坊的建造费用都是由牌坊主人的家族自筹。
牌坊,古名“绰楔”,开创于唐代,它是中国古代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方面的先进人物,由朝廷批准在这些人物的故里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民众以此为榜样效忠朝廷。但牌坊也不是人人都能建,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建造。
一是要有“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典型,二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三是朝廷里要有人帮助。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才可提出造牌坊的申请,再由朝廷颁布诏书“敕建”、“御制”或“旌表”,方可建造牌坊。
棠樾牌坊群全部采用质地优良的青石建造,这种青石牌坊坚实挺拨、气宇轩昂、恢宏华丽,其建筑上既无一钉,也无一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历数百年不倒不败,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棠樾牌坊群的主人都是安徽歙县鲍氏世家,7座牌坊的排列程序也很独特,中间一座是义字坊,以义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义的前3座为忠字坊、孝字坊、节字坊,义的后三座仍为忠字坊、孝字坊、节字坊,这样,从牌坊的两端向中心数,都是“忠、孝、节、义”。
棠樾是鲍氏家族的核心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出现了众多忠臣、孝子、节妇。这里的忠孝节义被以树立牌坊,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这种封建礼教的儒家伦理道德,成为了棠樾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当走进棠樾牌坊群时,眼前是一溜排开的牌坊跨驻于大道之上,让经过的人翘首仰望,以炫耀主人家的高贵与荣耀,彰显被立坊者的事迹和美德。这些牌坊静静地在风雨中矗立了数百年了,无言地诉说着家族昔日的辉煌。
棠樾牌坊群本来有10座牌坊,最早的3座立于元朝,经过日晒风吹的侵蚀,加之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于民国初年轰然倒塌。现存的七座牌坊中明朝的有3座,清朝的有4座。
牌坊群的7座牌坊都是四柱三间三楼的制式,古朴庄严,器宇轩昂,顺着石板路一字排开。所不同的是,在鲍氏祠堂“敦本堂”前的2座牌坊为卷草型纹头脊式,而其它5座牌坊则为冲天柱式。
牌坊群中有3座牌坊为东西向排列,随后4座牌坊则拐了一个弯,向偏北方向排列。在拐弯处建有一座青瓦粉墙、单檐尖攒的“骢步亭”,因亭的顶部形似古时的官帽,也被称为“官帽亭”。骢步亭居牌坊群之中央,还可以供游人小憩。
此亭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是为纪念西汉御史鲍宜而建,鲍宜祖孙三人俱为御史,鲍直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常骑青骢马出巡,亭因此得名。骢步亭恰好在7座牌坊的拐弯处,起到了承接作用,加上亭下流水淙淙,亭外满目葱茏,使这个建筑群更加美丽丰满,自然流畅。
走近每座牌坊,都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7座牌坊昭示了鲍氏家族中孝子、节妇、乐善好施者中的杰出代表人物,给本人以风光和荣耀,给后人以启迪和楷模。对于历史,对于建筑艺术,对于徽商,对于探寻其中的美丽故事,是有感慨和感受的。
慈孝里坊:是为旌表鲍宗岩、鲍寿孙父子而建,是牌坊群中唯一由皇帝亲批“御制”,由国家出资建造的牌坊。此坊记载了宋末元初时,鲍氏家族不平凡的一段慈孝史实。因为鲍家世代为盐商,财力雄厚。当时有叛军掳走鲍家父子,胁迫二人交出钱财供给军饷。鲍氏父子,效忠朝廷宁死不屈,不肯答应。叛军威逼先杀一人,让这对父子自行决定先杀谁。岂料二人竟争相要求先杀自己,以保全对方性命。二人的行为感动了叛军,而放了父子二人。后来明成祖朱棣知道了鲍家父子的事迹,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听到这故事后,拨银将牌坊重新修缮。两个不同朝代的皇帝加封同一座牌坊,实为罕见。
鲍象贤尚书坊:鲍象贤是朝廷忠心耿耿的大臣,历任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他曾远赴云南,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鲍象贤秉性亢直,卑视权贵,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朝廷。他死后,皇帝非常惋惜,赐给他一座代表最高荣誉的牌坊,以旌表这位战绩显赫的功臣。
乐善好施坊:两淮盐运使鲍氏世家的鲍濑芳,家中富甲一方,为了流芳百世,想建一座义字坊。嘉庆皇帝知道后,就允许其有条件地造一座义字坊,其交换条件是鲍氏盐商为朝廷拨放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军饷,修筑淮河八百里河堤,并在发生洪灾时捐小麦四万担、大米六万担。得到恩准的鲍漱芳,在嘉庆二十五年建成这座“乐善好施”坊。
牌坊群中以“孝”立的牌坊有两座,其分别是鲍灿孝行坊和鲍逢昌孝子坊。鲍灿孝行坊:鲍灿非常孝顺母亲,他母亲两脚得了疽病,医治多年无效。鲍灿日夜服侍母亲,还持续吮吸母亲双脚的血脓,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由于鲍灿的曾孙子鲍象贤是工部尚书,并为皇帝屡建战功,明嘉靖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又因为鲍灿教育子孙有方、并“荣封三代”。经请旨建造此坊。
鲍逢昌孝子坊:是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时期,外出多年都无音信,14岁的鲍逢昌沿路乞讨,千里寻父,终于在千里之外找到了生病的父亲。鲍逢昌为治好父亲的背生疽,伏在父亲的背上吮脓疗疮。当扶着父亲回到家中时,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鲍逢昌徒步到富春山攀崖采药,使母亲身体很快康复。为旌表鲍逢昌治愈俩老的事迹,皇帝下旨建了这座孝子坊。
值得一提的是牌坊群中的2座贞节牌坊。在徽州,女人多书香门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传统文化中都是倡导相夫、教子、持家、守节,受这种民风习俗的熏染,也就有了汪氏和吴氏“立节完孤”的故事。这两个女人都年轻守寡,却始终深爱自己的丈夫,用无语的深爱尽心抚养幼子,侍奉孝敬公婆。数十年来一直守候丈夫的亡灵,直到离开人间。
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牌坊额上刻有“立节完孤”、“矢贞全孝”。鲍文龄妻汪氏,25岁守寡,在守节岁月里,她孝顺公婆,含辛茹苦把儿子培养成人,当儿子取得功名后,年仅45岁的汪氏积劳成疾而亡故。为了尽孝,儿子多次向皇帝上书,请求皇帝批准给其母亲汪氏立坊。乾隆皇帝认为汪氏确属立节守志的完美人物,便下诏书同意建坊。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25岁嫁入鲍家的吴氏,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儿子视如亲生,尽心抚养。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在她老年时,她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出,维修鲍氏祖坟。吴氏的举动感动了鲍氏家族,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要求朝廷给予立坊旌表,朝廷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吴氏得此厚爱,但牌额上“节尽三冬”的节字,还是表现了继妻的地位不能和原配平等,节字的上下两部分是错位雕刻上的,这是一座最令人感概牌坊。
站在这两座不知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而昂首挺立的贞节牌坊前,我感到的只是凄惶与不安,心与脚步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徵州虽说有着灿烂的文化,但是这文化中却饱含着徵州女人太多的辛酸和血泪。在徵州境内仅明清两代,守节的女子就达数万人之多,这些可怜的女人们,付出了青春和生命,只为死后得到一座贞节牌坊。
我原本以为,只要守了节,就能得到牌坊。其实不然,能否得到贞节牌坊还得看这位节妇是否培养出官居要职的儿子,还得看她的家里是否拿出足够的钱财,否则即使守住了节,也只能是白守。在那令人诅咒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束缚下,每一位守节女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即使皇恩浩荡给她立了贞节牌坊,她又能得到什么呢?
“寂寞重门深院锁”,落寞孤寂的青春寡妇,每当夜色来临时,身置空旷大院,面对冷月残灯,将孤独长夜中悲伧的伤神与哭泣留给了自己。这就是古代棠樾女子的命运,而牌坊无疑则成了她们用心血筑成的一个苍白的象征。徽州的女人在历史中,除了任劳任怨,克守所谓的妇道之外,支撑她们的也只是封建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