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们是受害者,更是拯救者

“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里,无一人能幸免。”

今年的春节是记忆里过得最漫长、最冷清也最焦虑的一个春节,因为我所在的老家也是新型肺炎重疫区。

老家在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小县城,临近湖北、安徽,与武汉相距240多公里,驾车不到四个小时,乘坐高铁也就四十分钟左右。而我们所处的信阳市,是由武汉北上的必经站,也是湖北省外距离武汉最近的城市。

最初对武汉的认知,是在小时候,因为奶奶看天气预报只听武汉,大街上众多服装店的老板娘总说:“这是从武汉进的新衣服”,总听邻居亲戚提起去武汉工作……地理位置、饮食风俗上的近距离,让这里的人对武汉都有种特殊的情感,几乎所有村镇都有不少去武汉务工、居住的人。

也正是“近”,让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笼罩在这片土地之上。

1

逐渐累积的恐惧与焦虑

一开始同很多人一样,即便离武汉这么近,在武汉务工人员这么多,老家的人都没有关注、重视疫情。1月18号从广州回到老家,看到大街上人群熙攘,购买年货,一片祥和。

20号开始,钟南山院士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武汉确诊人数不断攀升,其他省份不断出现确诊病例。经常刷微博的年轻一代,首先做出了行动。

21号早上,急匆匆去药店买口罩和酒精,发现购买这些物资的年轻人居多,大街上也是少数年轻人戴着口罩。与众多网友吐槽的一样,我也遇到无法劝服长辈戴口罩、少出门的问题。他们固执地认为这是小题大做,认为疫情不会蔓延到我们这种小乡镇。

无法撼动的观念让我倍感无力,只能自己默默戴上口罩,并不断在家族群里发官方数据和通知,一如他们曾经孜孜不倦转发各种伪养生文章一样。

23号凌晨4点多突然醒了,刷微博看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瞬间毫无睡意。一边庆幸前两天让比我晚回乡的弟弟改了回家的路线,无需23号在武汉中转停留,22号直接回到了老家,一边担心这会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但家里口罩不够用,急切地打开淘宝,却发现口罩、消毒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疯抢。慌乱下了几单,期望着店家能及时发货。

23号白天,大家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武汉封城的事情,终于意识到疫情不是开玩笑的,纷纷戴上了口罩。药店里的口罩价格翻倍,但即便如此,也得买。

然而所有的防控措施仅限于戴口罩,很多人抱着“非典的时候我们这里不也没感染嘛”的心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期待着新年和拜年走亲戚。但这一情况,被之后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和网络上各种关于疫情的热点而改变。

据网络数据统计,年前几天由武汉以及武汉附近地区涌入信阳市的人员有七万多,市里也出现确诊病例。疫情的发展突破了人们心理预期,一直隐藏在暗处的恐惧被激发,谣言开始层出不穷。“信阳封城”、“凌晨大规模消毒”、“某某村的某某被感染”等等在各个群里疯狂转发,超市商店的米面、蔬菜、日用品被哄抢,有些人甚至跟当年非典一样,屯板蓝根、屯盐。年前药店的口罩、酒精以及各种网上流传的所谓能够预防新型肺炎病毒的药物都被一抢而空。

村里镇上发通知,不要出去拜年,并开始封路。26号大年初二,各个乡道被强制隔断,大街上鲜有人迹;省道、国道、高速路口设关卡,限制湖北车辆出入;客运暂停、部分火车站关闭、部分高铁停运;各村镇武汉返乡人员被统计,并进行观察隔离……

一时间,大家谈“鄂”色变,闭门不出之后的闲谈由催婚催生变成“隔壁邻居二大爷的儿子就是从武汉回来的,可不要跟他们来往了”,春节成了春“劫”。

虽然明白国家和政府正在积极应对疫情,但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说不害怕是假的。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实时疫情地图,眼看着确诊人数一路飙升,我所在的地区成为河南省确诊人数第一,倍感焦虑;不停刷着微博、朋友圈,看到各种各样负面的消息:物资告急、死亡、防护不力等,倍感无力和难过;劝说还在坚持要出门转转、聚餐的亲人们,不要挑战病毒,倍感恐惧……

被这些负面情绪覆盖后,每一天都变得格外漫长、煎熬。

2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拯救者

在这场严峻的疫情战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被感染的病人及其家人,承受着巨大痛苦和磨难;奋斗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顶着巨大压力,没日没夜忙碌;重疫区家家关门闭户,人人自危;普通人也在承受着疫情带来的连锁负面影响:开工延迟、巨额支出、生意惨淡、救命药物无法通行,甚至母婴用品都在告急。

在这个充满美好希冀的节点,因为疫情,全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封路、封区、停运、禁止聚集、延长假期等,给旅游、餐饮、物流、生产制造、服务、教育等等各类行业造成重大影响。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置身事外。但,是受害者,也能是拯救者。

面对疫情,可以从自身做起,积极防护。

与家人、亲人分享科学的防护病毒知识,并身体力行。父母辈、老人等对科普信息和伪养生信息、谣言等无法明确区分,善于使用各类互联网平台的年轻人就起到为他们分辨真伪的作用,过滤谣言,科学防护。

面对舆论,可以关注,但不必过度关注,不信谣、不传谣。

过多的负面消息和热点舆论,铺天盖地的悲愤、声讨、哀怨,强化了整个社会的消极观念,不断鞭笞着公众的精神和信念。没有了对国家、对政府的坚定信念,就无法共克时艰。因此,平衡心态,甄别网络真假舆论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相信国家和政府的绝对力量,坚定积极的信念,才是正确的应对态度。

面对未来,应该学会思考,铭记伟大也要铭记教训。

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影响。但整个国家和社会一直在努力,奋斗一线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研发科研人员、坚守岗位的机关人员、想尽办法筹措物资的社会力量,以及每个居家严守的民众们,都在为了战胜这场疫战而坚持着。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次灾难,是什么加剧了灾难,在未来需要做什么来避免重蹈覆辙,铭记教训。

2020没有好的开端,但纵使伤痕满身,也要负重前行,黑暗的尽头便是无尽光明。

愿春暖花开,疫情退散。再见亲友,定要互道别来无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