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务府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内务府里面真的都是太监吗?
从清朝灭亡到现在,中国人始终对皇宫有着莫名的兴趣,尤其是在皇宫里面发生过的事情。像现代的清宫戏,大部分都是围绕着皇宫的生活展开的。
确实,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的统治阶层,皇族的生活显得有些神秘,人们也是非常希望能了解他们的生活,在皇城里面,有一个机构经常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内务府。
看过清宫戏的人都知道,内务府是负责皇宫里面很多事务的机构,无论是皇帝,皇妃们的生活,还是底下皇子,王爷们的生活,他们都有权管理。而内务府里面的人,好像都是皇宫里面的太监,那么真正历史上,内务府里面真的都是太监吗?内务府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1、内务府并非全是太监
内务府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构,全盛的时期,职员已经超过了三千多人,甚至朝内六部这些机构,职员的数量也是远远不如他们。这么庞大的机构,肯定不能全部都是太监,这点也是被影视剧误导了,像内务府总管就是朝中二品大员,太监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职务。
通常内务府的高官是由满人担任,设立之初,就是从宗室王公,朝内满族大臣,或者是近身侍卫中选拔合适的人来担任。
内务府里面肯定是有太监的,但内务府里面其他的人员,主要都是从正白、正黄、镶黄这种上三旗中选拔。这些人员,都被称作是包衣,也就是皇帝的奴仆,他们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也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
2、内务府的权力有多大?
清朝入关之后,顺治帝开始设立了内务府,而在康熙年间,内务府进行了一番改组,形成了七司三院的基本结构,内务府的权势也比想象中要大,皇帝的衣食住行都归他们管理。
此外,内务府还有很多的附属机构,这些机构又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权势,像皇宫里面的宫女,太监,这些也都归他们来管理,主要是通过内务府下属的敬事房去管理。与皇帝相关的事情,他们都有权干涉,像皇帝的马匹,甚至还有一些军械的制造,这些也都归他们来管理,而皇帝的宫殿园林,无论是故宫,圆明园这些地方,还是在外面的行宫之类的,各类的事情他们都是有权来管理的。
除了这些权力外,上三旗的刑事案件,还有皇宫的书籍文案之类的,统统都是归他们来管理,皇帝是天下的主宰,掌握着天下的权力,而皇帝在很多地方还受内务府节制,可见内务府的权势到底有多大。
清朝是历史上集权做得最好的王朝,为何清朝敢让内务府有这么大的权势呢?其实内务府看起来管理得非常多,职权很大,甚至都可以干涉皇帝的很多事情。
实际上,内务府是无法直接威胁到皇帝统治的,他们是依附着皇权而存在的,皇帝没有权力了,内务府的利益也就会受到影响,内务府其实是可以影响到外官的,像哪个大臣要见皇帝,要了解皇帝的心情喜好,通过内务府是非常方便的,外地向皇帝进贡,甚至还有一些盐政,也都归内务府来管理。
但内务府是无法干涉朝政的,内务府变得越来越强大,对皇帝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大的。为何清朝像康熙这些皇帝,不仅没有限制内务府,反而还不断发展内务府呢?
其实这也很简单,清朝初期,内务府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权力就取决于自己的财力,一个没有钱的内务府,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更无法威胁到皇帝。
3、内务府是如何聚财的?
皇帝们设立内务府,也是为了能让自己的皇权变得更强,内务府就等于是皇帝私自开设的一个皇家公司,清朝初期,国家的财政确实是不太好,即便是康熙这样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到处作战,有很多的大事情,国家的税收不是非常好,国家的财政,还有皇帝的内库都是依靠着户部来打理的,而内务府的进项就是依靠着打天下过程中搜刮的财富。
还有皇帝划出来的皇庄,牧场,内务府帮助皇族打理这些地方,依靠着这些进项来给皇帝提供更多的钱财,而内务府的收益还要上缴给户部,从而尽可能给国家财政带来一些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务府的进项就越来越多了。
经过雍正的改革,改变了国家的税收制度,国家的财政变得越来越强,内务府的财力也越来越强,在原有的收益基础上,还增加了盐税这些收入,他们还会去放贷,变卖房产,人参这些珍贵药材。最主要的进项还是盐税,这也是清朝主要的税收来源。
税收变得越来越多,内务府的权势也就很大,但他们与户部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因此内务府没办法彻底威胁到皇帝,而以户部为主的外廷,也没办法进一步压制皇帝,这也让皇权变得越来越强,一直到晚清,这些机构都没办法凌驾于皇权之上。
内务府一开始需要把自己的收入交出一些给户部,然而随着收入越来越多,他们就不太愿意把钱交出去了,还有各地缴纳的税银,这些银子都太吸引人了,换了谁都不愿意把银子交出去,内务府与户部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双方的冲突也变得更多,在朝内外都没办法变得更强大,可在乾隆之后,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那么这个内务府究竟是个干什么的机构?它到底有多肥呢?
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也差不多是规模最大的机构,职官三千多人。下辖“七司三院”,“七司”分别是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三院”是上驷院、武备院和奉宸院。每个部门各司其职,打理皇家的各项事宜。说白了就是皇帝从生到死的所有衣食住行都归内务府管。
内务府办差的大多都从上三旗的包衣里挑选,皇帝觉得这些人身份低微,老实听话,好使唤。
然而实际上这些奴才们可是把皇帝忽悠的够呛。
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道光皇帝出了名的勤俭,裤子破了不换新的,要打上补丁继续穿。而根据《春明梦录》的记载,内务府给这块补丁的开价是三千两。这一块补丁的成本几乎没有,就是白宰皇帝三千两银子。
光绪皇帝被宰的更狠。光绪爱吃鸡蛋,每天要吃四个。当时鸡蛋一个也就几文钱而已,内务府却开价三十四两。光绪某次拿着鸡蛋问翁同龢,“此种贵物,翁师傅可曾吃过?”翁同龢一看就明白了,但也不敢戳穿。只好说:“这东西这么贵重,老臣家里怎么吃得起?只偶尔逢年过节买一两个尝尝滋味罢了。”内务府每年只鸡蛋这一项,就宰光绪一万多两。
这还只是平时衣食上的小事,若有工程项目,更是贪得无厌。
齐如山先生的《清宫史话》里提到了内务府办的两项工程。
一是光绪大婚之前,正巧太和门被意外焚毁。重修的话,时间来不及。就有人出主意要雇佣一批棚匠,扎一个“太和门”出来,然后刷上油漆,可以以假乱真。内务府奉旨照办了,的确效果不错,几天功夫,一座“太和门”就成了,若是不说,没人想得到这是扎出来的。然而这项工程内务府报账是七十多万两,这个价钱,重修几座真的太和门都绰绰有余了。
还有一件,更是厉害了。西陵门外一座石牌坊,年久失修,已经歪了,要重新修缮。内务府报价三十几万两,实际上雇几个工人就可以,人工费相当便宜。更绝的是,内务府办差的人拿到钱之后,居然根本没干活,就随便找了几根木头,在歪斜的地方支了起来,就算是完工了。几根破木头杆子就掏出来三十几万两,可见这些人心有多黑,手有多狠。
讽刺的是,一直到皇帝都下岗了,内务府的这些奴才也没下岗。因为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是根据“皇室优待条例”,他还住在紫禁城里,内务府就还得为他“服务”。直到1924年,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搬入北府,才算是真正的断了内务府的“财路”。
4、内务府开始腐败
内务府的贪腐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而皇帝们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了,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道光想吃肠粉,反而被内务府给讹了一笔,后来光绪帝办了一些内务府的官员,可没多久这些官员就复职了,可见内务府的权力。然而内务府一直无法真正威胁到皇帝,满清的政策还是非常有效的,满清皇族的统治一直比较稳定,内务府也只能是一直为皇族服务。
看起来内务府总管的权势是最大的,这绝对是一个肥缺,在当时的清朝,只要能进入到内务府里面,就能赚取不少的钱,大家挤破头都想要进入内务府,可是只有得到皇帝的允许,才能进入内务府的,不过大多数内务府的总管,并不是实际的职务,很多总管都是兼任这个职务,大部分的人并不负责具体的事情,这么大的机构一个人是根本管不过来的,这样的安排就让内务府无法独大。
清朝这么做,也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明朝皇帝受到大臣的压迫比较严重,主要是钱财大部分都掌握在户部的手里,皇帝就试图利用宦官来分权,但户部名正言顺就能管理财政,皇帝家事也很难自己去管理,他信任的太监,也无法更有效节制户部。
有内务府这样庞大的机构,还是以上三旗为主的机构建立的,他们的背后就有着满清贵族这个阶层支持,户部也无法压制他们。这样的分权手段就更加合理一些,清朝能把集权做得这么到位,也是由于皇帝的制衡手段更加高明。可是皇帝们对于内务府的监管也不是非常有力,内务府的贪腐皇帝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内务府是为皇帝做事。
朝廷机构也没办法去查内务府,这个事情涉及到皇帝,确实没几个人敢管,皇帝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要是内务府都穷了,他们的生活就不会有什么保障了,因此皇帝也希望内务府收入更多一些,清朝在改变盐税政策之后,国家的收入变得更多,这也让乾隆这些皇帝可以尽情去享受,甚至到了清朝末年,慈禧这些人也可以过着奢侈的生活,内务府也一直都能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