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宋传绣:大学生逆袭的条件支持
一、求知爱智的社会“精神环境”为逆袭提供了外在支持
所谓精神环境,简而言之就是能够让人的精神世界感到舒适的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求知”与“爱智”的环境是大学生逆袭的的一个重要条件。求知便是追求知识,即使没有类似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绝对高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必不可少;爱智便是爱好智慧,即使无法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考力,最起码要有不断思考与探索的态度。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便是学生不爱学习,许多大学生高考完便认为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涯已经结束,上大学便不需要学习了,因此一代代大学生都遵循着这个原则,即使有几个特殊的人想要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最终可能也会因为无法坚持而沦陷。因此营造一个求知与爱智的环境尤为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物质环境”,比如教育政策、社会运行机制等大环境,对于学生的逆袭并无太大的帮助。比如“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标签效应”,社会的“学历主义”、“名校情结“等,都可能对“逆袭“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相比之下,精神环境对高校学生逆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求知与爱智的社会软环境营造,任重而道远。
二、更深更高的学校教育为逆袭提供了有效途径
事实上,教育也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因素,只不过它比环境更具有主动性,更能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人”这一主体也更加突出。良好的教育是逆袭成功的最近的一条捷径,人类通过几千年乃至上万年辛勤探索所得到的科技文化成果皆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探路人为你提供良好的指导,使你不至迷失方向,同学作为陪伴者与你共同前进,使你不至半途而废。因此可以说教育为逆袭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提条件。
三、认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为逆袭提供了内在动力
无论是环境还是教育只有通过作用到心灵,使内心产生主动的动力才有可能奏效。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必须要实现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由于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培养下,我们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老师需要我们学习的内容,但我们对于为什么要学,学的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大学需要我们进行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会调动自己的知觉、注意、思维和元认知,主动地认知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所参与的活动,从而能够定位自己,实现逆袭。
逆袭并非遥不可及,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合理分析自我,亦可成为“逆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