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吴聪:大学生健身的多重心境
一、健身关乎心理与境界
村上春树有一本作品很畅销,《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他说,“我作为一位真正的严肃作家的生活,始于开始跑步的那一天。”那是1982年,他跑步的初衷只是因为减掉因戒烟产生的赘肉。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都坚持着这一习惯:每天写作四小时,然后跑6.2英里。健身和跑步作为一种运动,都是需要毅力,有些痛苦的,因此在很多心理感受上它们其实是相似的。和村上春树一样,很多人(包括我)健身的初衷在一开始都只是因为形体上的追求,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又感受到了超越生理的改变。
二、往往始于形体目标
先来一个灵魂拷问,你的健身目标是什么?不少人会说,减肥塑型,男的练成彭于晏、美国队长,女生则是对马甲线+蜜桃臀颇有执念。而我为什么开始健身呢?当然不会出乎意料,我仅仅是为了想要练马甲线从而开始了我的健身之路。
三、开始遭遇身心俱疲下马威
仅仅以一个简单想法为支撑而付出的行动在脱力,酸痛,暴汗的压迫下显得不堪一击,无数次在火燎火燎的疼痛中想要就此放弃,那时的疲累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肌肉酸痛,在正向反馈还比较少的前期,每次锻炼完看着我依旧肉肉的腰腹,都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四、逐渐从疼痛到释放和宣泄
可能是因为不想轻易服输的心理,我奇迹般坚持下来。慢慢的,健身好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条轨迹。当我在面对学习的压力,情感的低落,以及自身的庸常的时候,健身这样的一个方法,将我所有的郁闷,愤慨宣泄在了健身上。这如同人们在心情低落时通过“摔东西、大声喊、哭一场”一样具有释放和宣泄作用, 来实现减弱或消除心理压力的目的。
五、长期收获美体和效能感
每次都在尝试与更高难度动作,更大重量对抗,在这种持续的对抗中,我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自己最初想要的形体,而这样的增长也给了自己建构一些价值感和自信心,以及他人的认可和羡慕。倘若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谈的话,通过健身,我提高了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在运动中得到了肯定、赞美和羡慕,必然会获得自我成功的认知和高峰体验。
六、达至悦己而非迎合境界
而在此同时,我也开始对我的初衷发起质疑,我和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一样,常年把我想减肥锻炼放在口头。社会大环境对女性身材体重有着不合理的期待,这也造成了我们自己对于身材的高要求,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身材焦虑”。我并不想批判这个名词有什么样的不好,但我希望我们应该是为了愉悦自己而不是迎合大众。电影《无声告白》里的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