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病的基本思路万病不离一个寒字...
中医治疗慢性病的基本思路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寒乃身体之敌,正气之虚,邪气必盘踞而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邪相搏)。
发烧要挂水,就是个笑谈,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深入到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
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的结果往往让内层有了寒气,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
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而目前,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
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得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气逼,放散到身体的外层。即所谓元阳外越。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寒去元气自复,元气被比喻为龙,龙要回宫镇守,是身体才能无恙。
去寒当用热,四逆汤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去脾寒,小青龙汤去肺寒,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去肝寒,桂枝干姜汤、白通汤、去心肾之寒,这些寒气被热化变成水,好像冰化为水一样。
寒气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夺路而逃,逃跑的路线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阳。
逃到脾用附子理中,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逃到阳明胃用葛根汤,逃到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越往外,身体的感觉越明显,也最难受,这个是身体自然的机理。
但是吃药的时间反而成反比,去肾寒至少3个月,脾也要1个月,后面就快了,太阳只要几副药就够了。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厥阴->少阴-> 太阴 ->少阳->阳明->太阳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
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 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实在爽。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得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中医周立华教授,觉得有用,可以给我个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要上微头条##中医来了##非常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