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身处红尘的祸患,皆因自以为是的“机心”妄为
道德经:身处红尘的祸患,皆因自以为是的“机心”妄为。
《红楼梦》被奉为四大名著之首,此书讲述了世事沧桑,隐含着爱恨情仇,弥漫着浓郁烟火,每一个人物都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角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王熙凤。
人们都惊叹王熙凤无与伦比的理家才能以及应付各色人等的处事技巧,一方面感慨她的智慧,但是一方面又叹息她的结局。
《聪明累》之中有这样一首诗,总结了王熙凤的一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一首诗刻画的就是王熙凤的一生,王熙凤这样一个集智慧与魄力于一身的女子,但是最终却因自己的机心过重,遇到悲惨的结局。
然而反观世俗中,有多少个人都如王熙凤一般,因为自己的机关算尽,反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让自己落得一个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结局。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面前放着一个广阔的天地却无法看见,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内心狭小的圈子之中,时时刻刻的提防伤害,把心思放在人生的小事之上,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一种失败。
《菜根谭》说:
利欲未尽还行,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名利和欲望,未必能够伤害自己心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死抱着偏见才是伤害心灵的毒虫。淫乐美色不一定会妨碍一个人的品德,自作聪明,目中无人,才是影响道德的障碍。
在这世间生存,遵循外界的一切,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评判万物,便在无形之中释放了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狭隘的内心圈子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生无形之中会收获一种释然,更避免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
在道家思想中,“道”为智慧之源,而由“道”而体现的智慧,便是“无为”。
正所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以无为处世,不发号施令,让万物自然的去发展,而不去强加自己的意志,人生自无祸患,不据为己有,自然也不会失去。
“无为”就是抛开自己主观的自以为是,以无心去适应外物自然的发展,不添加自己的心思,人生无祸患,也无灾祸,更无失去。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 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 之谓入于天。
运动静止、死亡生存、衰废兴亡,这六种情况全部出自于自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治理是人们遵循本性和真情的各自活动,忘掉外物,忘掉自然,那么就会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很多时候,主观的情绪都是人生糟糕的根源,因为主观情绪的掺杂,让自己有了想要占有之心,有了排斥之心,而此产生了欲望,心有求,有得而有失,而未得更有痛苦。
人生一切祸患,不正来源于这一切吗?
所以“无为”的智慧,正是解决了人生纠结和祸患的智慧根源。
遵循世间万物衍生出的一切现象,无论生命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状态,都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定和妄为,而是抛却机心,顺乎自然,忘掉自身,忘掉外物,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会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