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守住纯朴“道心”,消解纠纷,才有心安之后的福报
道德经:在人生进取的同时,仍然保持内心平和,才是福气之源。
01
《道德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五色、五味、五音,这三者对于我们的感官产生刺激之后,就会撩动内心的欲望,而人生祸患皆因欲望而起,欲望起来了,内心定然不会平静,自然祸患居多。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是一种以道心修身治世的道理,不崇尚贤才功名,让民众没有争名夺利,不把难得的奇珍异宝当做贵重之物,民众便不会偷盗做坏事,不让民众看见可贪的功名利禄,民众内心就不会有邪恶和动乱的念头。
对于世俗来说,很多祸患和矛盾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对于物质的贪求,对于名利的渴望,当世界欲望太多,贪欲太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小人背离法律和道德,行使坑蒙拐骗之手段的行为。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世界在人们面前塑造了“诱惑”,撩动了贪欲,便有了违背底线而企图达到争名夺利的念头,这些都是背道而行的卑劣行径。
庄子说过这样一段话:
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这段话意思就是说:你万万不要束缚人心,人心受排挤就会压抑,受到表扬就会高昂,上下起伏不定就会使人焦虑不堪,长久以后势必刚强会被柔弱征服,棱角必然会因雕琢而消磨,热起来如同娇火,冷下去如同寒冰,他安稳时渊深而寂静,他激动是高悬在天,傲慢而不可约束,这就是人心啊。
“人心排下而进上,更会受到外物撩拨,如娇火如寒冰。”
所以,人总是想往上爬,因为利欲熏心,因为名利煽动,自己内心平静的欲望早已波涛汹涌,甚至互相碾压,厮杀不已,人心一乱,时代也就乱了。
而且世俗之中,小人的邪恶,通常都是建立在“人心排下而进上”的情境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式,就是去除自己的功利心,消除外界对于自己内心产生的纠纷和烦扰,才有内心平和之后的福报。
《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有道之人治理政事的时候,会净化人们心灵,满足人们温饱,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心,强健人们体魄,永远使人们没有伟大的心智,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
02
人心最难得的就是淳朴,不被外界的利欲熏心所诱惑,仍然保持一种平和。
就好像在曾经原始时代的时候,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没有不均和平等,更没有诱惑,人们的生活作风淳朴,没有尊贵卑贱这概念,营造的是和谐的景象。
但是有了名利地位之后,就有了争抢,也就有了想拥有富贵和争名夺利念头。
但是,人生真的因为“争”而变得更好了吗?
在我们不断追求外物的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当我们拼命敛取外物,期望通过外物来满足幸福的同时,或许只收获了内心的煎熬与焦灼。
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之中,原始部落的首领说:
“文明,什么时候让人生活的更好?反倒让他们看见自己有多贫穷了。”
进步永远不是一种错,文明也不是祸患根源,但是人心受到蛊惑之后,就因此失去底线,使本该平和的内心翻江倒海之时,才是人生的灾难。
所以《道德经》正是站在这一高度来审视社会现象,并且提出了“无为”的智慧,让天下人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欲望,保持一种淳朴和心安。
在追求文明,保持进步的同时,能守住内心的质朴,让一切适度,这样的人生境界更值得去追求。
文|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