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明与文化

日前看到一个以什么是科学为题目演讲的小视频,演讲者是一位头衔吓人的科学家,他一上来就先把自己的所有头衔都摆了出来,显然是想以此证明他是适合为这个题目提供答案的专家,也是想以此堵住可能出现的反驳者的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准确无误的答案,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谈到牛顿,又哥白尼说到爱因斯坦,所举的例子从几何学到逻辑,从天体运行到物理学,好像科学就只有这些。

从演讲的全部内容看,他并不想为听众提供有关科学的定义,而是想向人们宣扬科学只出现在西方,用不容丝毫怀疑的口吻坚称,在他所演讲的这个大厅里,一切的一切没有中国的一丁点贡献。中国历史上被一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科学成就都不是科学,充其量它们只能算是技术。中国历史上对天文学的贡献仅剩下二十四节气,还是只能用于种地的技术。甚至进一步援引英国李约瑟曾经有过的一个著名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显然,李约瑟只是不理解一般科技发展规律为什么在中国不灵了?但是,象演讲者一样的许多人今天重新提出这一问题虽然有不曾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的一面,更多的可能是想说明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么聪明,中国文化不适合产生科学,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利于科学的产生。这不但不能证明演讲者的科学素养有多高,反而证明他在科学问题上的狭隘和偏颇。

科学是什么?科学不仅是天体物理等自然科学,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各种现象认识、理解并得到的可以成体系的规律。既然是人类认识的结果,就一定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关,而人类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一切科学也都是历史性的。21世纪人类的认识水平显然不同于20世纪,更不同于18世纪。由于迄今为止人类世界都是以区域群体为单位各自发展的,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有千差万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环境。即使同一族群对同一科学问题的认知也一直处于不断进步之中。今天的科学结论也许明天就会被颠覆。所以在哲学上人类早已认识到真理只是相对的,人类对真理的认知也是处于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接近的过程之中。

中国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最早可追溯到夏代,有《夏小正》为证。那时中国人已经定居并开始耕作农业,需要掌握季节的变化才能不失农时。中国人为什么早在5000年前就逐步开始农耕呢?因为不耕作人们就无法维持生存,天下的动物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满世界不停迁徙觅食也不能满足维持生存之需。西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西方直到2000年前才有多少人?所以,他们可以一直以狩猎、游牧为生。中国古人那时发现并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直到今天仍在服务于人类怎么就不算是科学呢!是不是今天的各种科学100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也都可以不承认是科学了?我想这种事情大概不会发生。西方至今仍然不了解东方,不了解中国。甚至头顶上有着闪亮科学家头衔的部分中国人也并不掌握中国曾经的科学成就,对西方要求过高也就更不现实了。但是,中国人1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解西方和西方科学。西方发现的科学一旦被东方认识并理解,被掌握后,它就不再只具有西方属性而是同时具有东方属性的科学,因为东方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为科学的科学。中国人总不能因为这些科学原理首先被别人所发现就不能再认识、再发现,人类认识总是不断在前人认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同样,西方人也不会因为这些科学产生于西方而被必然掌握,不懂西方科学的西方人大有人在。所以,科学常识并不会因为古老就必然会被掌握,中国5000年前的科学成果并没有自然被现代人全部接受并掌握,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地方。

《易经》由于看上去过于难懂不被许多人所理解还情有可原,连“天人合一”也被“大科学家”讥笑着实令人愤怒。《易经》一般指《周易》,因为它是《易》的最后版本,在其之前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易经》一直以来多被理解为占卜之书,越到近代越甚,直到视之为彻底的“迷信”。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三易的本质是中国人远古对外界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深度的认知,从《连山》、《归藏》到《周易》反映了中国远古人类认识的三次飞跃。《连山易》出现最早,时代应该属于夏之前。人类认识的对象主要还是直观的自然现象,首先认识了日月星辰、上下四方、风雨霜雪、四季变化以及天地变化的特征。最了不起的还是“太极”理论,《易经》名句:“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许多人把它理解为玄学,理解为精神。古人也曾经理解为自然现象,远古之时,天地浑然不分。其实这些都不对,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类思智开化的过程。最早时人类思智未开,对自然现象完全视而不见,既不知日月星辰,也不理解四季变化,自然也不理解自身与他人。阴阳鱼太极图非常贴切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思智的逐渐开化过程,人类开始理解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接着才认识四方方位、四季更替,并把这些自然现象的存在与变化系统地归纳为一个整体,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夏后期可能形成某种形式的文字作品,虽然至今仍然没有确认夏已经出现系统的文字,但我认为应该已经出现。因为与夏有关的一些描述,在许多地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连误读也有高度一致性。说明商以后的人对夏时文字不完全理解。只是因为夏时可能只有极少数人使用,夏被商取代后,夏时的主要族群被迫迁离中原,从而导致夏文字的失传。现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中可能有些就是古老夏部分族群的后裔。

《归藏易》可能形成于夏到夏后之间。《归藏易》与《连山易》的差别主要在于《归藏易》反映的是人类对外界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已经从关注独立自然现象演进到将不同的事物按其内在本质分类区分的新的认识阶段。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的形成,就是将世界纷纭无尽的表象统统归为五行。五行之间又有相克相生,相辅相成。但是,《归藏易》又没有完全抛弃《连山易》,而是在连山易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五行理论。《归藏易》的出现显示人类的观察和思维已经不再简单、直观,而是出现了归纳和综合分析。这种归纳综合分析的对象不仅有自然现象,还有不同物质的内在性质,甚至已经开始发展到对人体生命与健康、人类社会的观察与分析。当今有些人不懂中国历史,不了解中国远古文化,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阴阳五行,错误地把金、木、水、火、土理解为五种元素,当然这种自己给自己下的“套”无论如何也是解不开的。可能是因为《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阴阳五行理论的缘故,一般都认为归藏易应属于黄帝时代。其实,黄帝时代与夏是同一时代,只是以前人们都知黄帝,现在要把夏作为一个朝代提出来而出现矛盾。所谓的“夏”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它首先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原始群体解体,逐步形成家庭和家族的时代。夏朝是夏时代的尾声,从大禹开始,这时才真正形成以区域而不是以族群为单位管理社会的时代。

《周易》由其名可知是出自于周朝,据说是姬昌被困于朝歌的牢房里时所演绎出来,后被在推翻商朝纣王时付诸实践,并成功推翻商朝。易经的最大变化在于将人性伦理以及社会群体力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加了进去。其实,三易都不是一个人的作品,都是历代许多人参与不断补充、完善起来的作品。所以一般成书的时间都晚于所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周易》还有一个特点不同于前两易,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它没有象前两易那样尽可能去归纳不同的现象或事件,而是直接使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去记录并纳入其理论系统之中。直接以某一历史事件作为某种概念的代表,没有做进一步的抽象,因此,后人读起来感觉比较难以理解。还有就是易经是将历史事件依次记录,前后由极强的逻辑关系维系,“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向回溯可知历史进程,向前看,可以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易经》是一部算卦的书。实质上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记录,也是中国人类文明的发生与进步的记录。“群经易为首”,说明中国古人对易经地位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是中国文明化的教科书。对于统治者它是教科书,对于一般老百姓也是。

中国上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从10500年前的河南李家沟文化开始)证明中国人的文明与智慧产生于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即源自中国人的共同实践。与中国明显不同,西方的文明与智慧产生于少数聪明人的头脑,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牛顿等。中国的文明与智慧更古老且产生于群体对共同生存的追求,而西方在时间上不但要晚得多,其产生的土壤是奴隶的剩余劳动,和在此基础上贵族养尊处优的闲暇中才有放飞想像力的可能。那些鼓吹科学家所需的极端自由压根就不存在,历史上不曾存在过,今天更不可能存在。即使堂而皇之地拿出普京总统与俄、德科学家的对话证明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恐怕也只是利用原本就子虚乌有的传说以“忽悠”一般民众。自从国家出现以后,政治家当然要关注作为国家行为之一的科学研究,关注科学研究的目标、成本以及后果,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既不知道科学研究的目标,也不知道所需投资成本,更不知道研究后果的情况下就给科研项目予以投资的政府。科学家应该象对待科学一样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职业自豪感的过度溢出必然成为非理性的职业傲慢,其结果与科学南辕北辙。

在此,还必须澄清许多人将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直接等同的错误观念。文明是人类对处理人与人关系中正确观念的结晶。人类文明最早发生于友情,然后发生爱情、亲情,然后才会产生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复杂家庭关系发展成家族,复杂的家族关系进而发展为对人口的区域管理。国家的出现充其量是政治文明的一个侧面,把它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不合适的。在“地球村”概念的今天,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全球事务各国共同作主才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大国欺凌小国,强国霸凌弱国,是现代野蛮。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物质领域取得的进展与能不能用其能力服务于人类和谐并不必然相关,在人类文明没有达到合理驾驭物质财富水平时,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更强大的征服自然的力量往往表现为更加残酷的野蛮,而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无缘。

文明需要历史积淀,缺少历史积淀的国家或民族不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在这个问题上独居优势。对于历史不完整的国家或民族,如果希望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多贡献,那就必须首先连接起完整的文明链条,否则,一切努力可能都是徒劳的。历史很快就会给出公正的判定。

文化是另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其实,文化的实质只是在同一时期人们所拥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虽然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时代为一群人所共同接受,但这是环境使然,随着各种环境的变化,这些文化也会以不同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演变。曾经流行的文化可能不久之后就荡然无存,或者面目皆非。回顾近100年间,中华文化演变幅度之大,是每一个稍微有一点历史感的人都深有体会的。人类正是在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逐步萃炼出人类共同的文明结晶。只有能被全人类所共同接受的才是真正的人类文明。

(0)

相关推荐

  • 《周易》,不可不读的经典!

    <周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上古人类文明流传到今的各门学科的总源,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群经之首.结合历史文化研究<周易>,就会感到中华历史之久远,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 ...

  • 浅谈《易经》风水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浅谈<易经>风水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易经>风水学作为我国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传承了5600多年,从没有间断过,虽然一波三折,但它总能复兴,并且走向世界,被国际上认同,同 ...

  • 0 中华文明的底蕴前言

    中华文明的数学底蕴前言 作为中华文明的根本和渊薮,易经及其背后的河图.洛书是公认的基本图示.<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 ...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先人易经文化

    2018年11月26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验交流大会在深圳举办,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作家梁晓声致辞,"民无魂不利,国无魂不强 ...

  • 易经文化中的科学:五行相克为何克?阴阳变异方有常!【一点资讯】

    易经文化中的科学:五行相克为何克?阴阳变异方有常! 上一篇文章,简单的说了五行相生,这篇内容就来说说五行相克. 通常来说,生更容易理解一些,一是因有此物而有彼物谓之生,比如人皆生自于父母.二来变如甲骨 ...

  • 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文化相异

    读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受益匪浅.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文化较之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在文化产生的背景上,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埃及 ...

  • 古代文明——性文化

    来自话题 #历史杂谈 2.0万篇 人类要认识自然,首先要认识自己.为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渊源.要做 ...

  • 收藏的意义| 文明与文化

    人类从混沌未开的.茹血餐肤的荒蛮时代到后工业化.讯息时代,只经历了几千年,而从猿到人则据达尔文讲经历了一千万年.人类的所谓"文明史"这一词则有修订之必要,"人类的文明野蛮 ...

  • 简单明了,从零开始欣赏远古文明奇门遁甲文化

    九天玄女 奇门遁甲,传自远古圣贤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体恤民难,遂授予轩辕黄氏奇门遁甲 轩辕黄氏 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苦未休, 偶梦天神授符诀,登坛致祭谨虔修. 注意:天神既指九天玄女 第一略:奇门遁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宗旨3

    和有社会生存关系之和,有自然生存关系之和.社会生存关系和,以自食其力为前提,大家安居乐业,没有你争我夺:自然生存关系和,空气清新.水源洁净.食物天然,没有重金属污染,没有二氧化碳的危害,绿水青山,活得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宗旨2

    人文精神的善,野性之争的恶,以生存关系的和与乱为分界,物质利益以及物质实用性文化不是分析善恶,评判人文精神,认识人性实质的依据.文化不是自然,认识和评判文化善恶,必须从文化中走出来,困在文化之中,不知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宗旨1

    我们需要认识文化精神,需要重视文化精神,弃恶从善,运用仁义道德的精神实用性文化,促进精神进化,保证物质实用性文化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具有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 文化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让人活得久.终极价 ...

  • 通晓当代所有科学文明成就——中国如何领导世界(六)

    很可喜的是,纯科学(第三代科学)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可,包括科学界众多权威的学者和专家.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刚接触时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这个我很早就意识到,也非常理解.先让一部分对该问题理解力更强的 ...

  • 认知论——人类文明的创造和传承,文明和文化的关系

    广义上的哲学就是我们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学说,这样说来,很多人都不会同意,不仅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同意,很多外行的人也不会同意:因为人类的认知包括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然在科学之外还有些学科是不包含在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