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葡萄牙近代史】西班牙、葡萄牙近代历史大事年表资料文化介绍

  印度事务院

  一译印度等地事务委员会(指西印度)。西班牙王室掌管殖民地的最高统治机构。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西班牙的对外殖民扩张,西班牙王室处理的有关殖民地事务日益增多。1524年8月1日,国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Ⅰ,1500—1558)正式成立“印度等地事务委员会”,以主持管理美洲殖民地事务,成员最初只有四五人,后增至十八九人。它不受政府的控制,只对国王本人负责,要遵照国王个人的意志行事,以王室利益为依据,把殖民地变为王室的私有财产。它是西班牙所属美洲各殖民地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理殖民地的立法、司法、行政、财政、军事、商业和教育等各项事务。西班牙政府为了加强和巩固殖民统治,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并于1681年把先后颁布的四十多万条法令,精简为六千四百条,编成《印度事务委员会法律汇编》。这个汇编后来成为英、法、荷等国制订殖民地法令的范本。印度事务委员会设在首都王宫内,每周集会三次,由国王亲自主持。它存在了三百年,直至大多数拉丁美洲殖民地建立起独立国家之后,才于1834年被撤销。

  西班牙一八○八——一八一四年资产阶级革命

  一称西班牙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和反抗法国侵略的革命运动。1807年,法国基本上控制了西欧和中欧,拿破仑一世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主要的劲敌英国,防止英国商品从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Peninsula)渗入欧洲大陆,便决定征服葡萄牙和西班牙。1807年10月27日法、西两国在枫丹白露签订了瓜分萄葡牙的秘密条约。1808年初法军借穿过西班牙北境,向葡萄牙进兵,占领了北部许多战略据点,并向马德里(Madrid)推进。西班牙国王惊恐万状,广大人民一致要求罢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宠臣戈多伊(Godoy)。 3月17日西班牙朝廷所在地阿兰惠斯(马德里郊外)人民发动起义,首都马德里人民积极响应。3月19国王查理四世被迫退位,把王位让给太子斐迪南,称斐迪南七世(Ferdinando Ⅶ,1784—1833)。5月2日马德里人民起义,遭到法军残酷镇压。不久,拿破仑废黜了西班牙波旁王朝,派其兄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国王。各地人民纷纷成立革命“洪达”(委员会)抗击入侵之敌,其中萨拉戈萨(Zaragoza)和安达卢西亚(Anda-lucla)人民的斗争最为激烈。9月中央“洪达”成立,号召人民开展反法游击战争。拿破仑一世为挽救败局,亲自指挥西班牙战争,12月再次攻占马德里。但是,1810年西班牙革命者在加的斯(Cadiz)附近雷翁岛召开立宪议会,(1811年议会移至加的斯),先后颁布一系列法令,废除封建义务和特权;取消什一税;把荒地和公有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取消异端裁判所。1812年3月19日立宪议会通过《一八一二年宪法》,宣布成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人民游击队在英军援助下,解放了大片国土。1813年法国被迫从西班牙撤军。翌年3月,斐迪南七世从法国囚禁地返回西班牙, 5月在封建贵族和反动僧侣的支持下,宣布废除《一八一二年宪法》和1810—1813年议会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法令。至此,旧的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复辟,革命成果遭到破坏。西班牙人民的六年抗法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军。

  马德里人民五月起义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Madrid)人民反抗法国侵略和波旁王朝背叛祖国的斗争。1808年3月19日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在法军入侵和阿兰惠斯人民起义的压力下被迫让位于皇太子斐迪南,并哀求法国侵略军援助。在法军操纵下,查理四世于3月21日又宣布退位诏书无效。这不仅加剧了国王父子之间的矛盾,而且也造成西班牙国内局势的混乱。马德里人民对国王的背叛行径怒不可遏,于5月2日发动大规模起义。法军总司令缪拉特(Joachim Mu-rat)调遣二万五千法军进行镇压。西班牙政府由于害怕人民革命运动,没有调动卫戍部队援助起义人民。数千名缺乏组织和武器的手工业者、工人、知识分子、职员和小店主与全副武装的法军浴血奋战一天,终因力量悬殊,被血腥镇压,上千人阵亡,数百人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两天后,西班牙王室亲族在法军的严密保护下被送往法国。缪拉特出任西班牙政府“洪达”(委员会)主席,随后拿破仑一世正式废黜查理四世,推举其兄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国王。马德里人民五月起义成为西班牙全国范围内民族起义的信号。

  一八一二年宪法

  西班牙1808—1814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制定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宪法。1810年9月在革命力量控制的加的斯城附近雷翁岛召开一院制的立宪议会,1812年3月通过宪法,并颁布实施。这部宪法共三百三十四条,其基本内容是:①宣布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国民的原则,给予人民普选权(家庭奴隶除外)。②规定一院制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议员每两年用普选方式选举一次。③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严格限制王权,各部大臣不对国王负责,而对议会负责;国王与外国签订一切条约,经议会批准方能生效。④议会每年3月1日在首都举行会议,根据国王的建议,确定陆海军人数,审核财政收入与支出。⑤为防止宫廷奸臣对国王的影响,设枢密院,其多数成员由议员中任命,不得接受国王的恩惠,由议会发薪金。此外,允许地方政权自治、征收累进税、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和普遍兵役制等。这是一部进步的宪法,后来成为西班牙一切进步力量和南欧各国革命者的旗帜。但宪法保留了君主制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统治。

  西班牙一八二○——一八二三年资产阶级革命

  一称西班牙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反抗斐迪南七世为首的复辟王朝的革命运动。1820年1月集结在加的斯的西班牙远征军,因不满赴拉美镇压独立运动,由上校里埃哥(Rafael delRiegoy Nunez,1785—1823)率部起义,解放雷翁岛,与流亡在那里的几千名革命者会师。起义者宣布成立革命“洪达”,恢复《一八一二年宪法》,并在安达卢西亚和雷翁岛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同年2月北方加里西亚地区科隆尼亚也爆发起义,得到圣地亚哥、萨拉戈萨、巴赛罗那、瓦伦西亚等城市人民的响应。3月7—9日,首都马德里人民举行示威游行,包围王宫,高呼“打倒暴君!”“1812年宪法万岁!”等口号。斐迪南七世迫于形势,宣誓效忠《一八一二年宪法》,决定成立新政府。同年7月在首都召开新的议会,在议会中主张与国王妥协的温和派占据多数。由于议会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在1820年末至1821年间,南方加里西亚、安达卢西亚的农民纷纷起义,夺取地主土地、抗缴地租,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1822年3月在议会选举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激进派获得多数席位,其领袖里埃哥被选为议会主席。 7月激进派粉碎反革命叛乱,软禁斐迪南七世,8月建立新政府。西班牙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惊恐万状。1822年11月神圣同盟在意大利维罗纳开会,决定出兵镇压西班牙革命。 1823年4月法军侵入西班牙,各地人民奋起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5月法军侵占首都马德里,扑灭了西班牙革命烈火,斐迪南七世恢复专制统治,废除革命时期的一切法令。西班牙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意大利、希腊等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一次卡洛斯战争

  1833—1840年间西班牙波旁家族间争夺王位的战争。这次战争与西班牙1833—1843年资产阶级革命交错进行。1833年7月国王斐迪南七世决定以三岁女儿伊萨伯拉为王位继承人(后称伊萨伯拉二世,Isabel Ⅱ,1843—1868年在位)。同年9月斐迪南逝世,皇后玛丽亚·克里斯蒂娜(Maria Cristina, 1806—1878)自称摄政女王。10月国王之弟唐·卡洛斯(Don Carlos, 1788—1855)自立为王,称查理五世。摄政女王下令剥夺卡洛斯的一切特权,并没收其财产,结果双方兵戎相见,战争一直延续七年之久。这次内战,不仅仅是一次王位之争,而是反映了封建天主教分子和自由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卡洛斯代表着经济落后地区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最反动集团的利益,企图在西班牙恢复封建专制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他们利用农民的宗教迷信、宗法观念和自治要求,开展游击战争。克里斯蒂娜虽然笃信天主教和君主专制,但是为了战胜王位竞争对手,只好依靠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她凭借革命中建立的国民军终于打败了查理五世的军队。1839年8月双方缔结和约,卡洛斯逃亡法国,但仍在加布雷拉率军顽抗至1840年。这次战争既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又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西班牙一八三四——一八四三年资产阶级革命

  一称西班牙第三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与第一次卡洛斯战争交错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运动。1833年卡洛斯战争爆发后,皇后克里斯蒂娜为消灭劲敌,保全摄政王位,不得不同以资产阶级为首的进步势力结盟。1834年1月组织新内阁,实行改革, 7月颁布保守的《王国宪章》。是年夏季,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反教会运动,南部和东部许多城市爆发人民起义,建立革命“洪达”,要求恢复《一八一二年宪法》。克里斯蒂娜迫于形势,于1835年9月任命自由主义者门狄沙巴尔(Juan Mendizabal,1790—1853)执政,严厉打击天主教会,封闭寺院,没收其财产,廉价出售其土地,废除什一税。1836年8月克里斯蒂娜被迫承认《一八一二年宪法》。1837年召开议会通过新宪法。这部宪法是《一八一二年宪法》和《王国宪章》的折衷产物,它虽然扩大了选举权,却保留了国王对议会的否决权和解散议会的权力。第一次卡洛斯战争结束后,克里斯蒂娜因不再需要自由派的支持,便竭力倒转历史车轮,取消过去颁布的进步法令和措施。1840年各地人民相继发动起义,要求废黜摄政女王。同年10月克里斯蒂娜逃离西班牙。翌年5月进步派领袖埃斯帕特罗(Baldomero Es-partero,1793—1879)摄政,实行独裁统治,未能巩固革命成果。1842年人民群众再次发动革命。当时流亡在法国的保守派军官纳瓦尔艾斯率部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登陆,1843年7月攻入马德里,埃斯帕特罗逃亡英国,政权落到土地贵族手中,革命遭到失败。

  西班牙一八五四——一八五六年资产阶级革命

  一称第四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由军事政变演变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当时西班牙由于宫廷腐败、财政危机和专制统治,激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1854年6月驻马德里的军事将领杜尔塞和奥当奈尔发动军事政变,企图夺取政权。他们为了争取群众,发表政纲,主张清除宫廷奸佞,减轻赋税,建立国民军,保证各省自治。于是全国各地工人和农民纷纷起义,建立革命“洪达”。巴塞罗那工人组织“阶级同盟”(工会联盟),有的城市工人举行总罢工。在革命形势的压力下,女王伊萨伯拉二世任命进步共和派领导人埃斯帕特罗为首相,召开新议会。1855年1月新议会通过了自由主义宪法;2月颁布没收并出售教会土地的法令;翌年又通过将村社土地出售给农民的法令。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不仅引起一切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而且使自由派惊恐不安。在自由保守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和自由派地主利益)和进步共和派(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利益)的斗争中,埃斯帕特罗首相未能依靠左派扩大革命力量,反而一再向右派让步。1856年7月自由保守派首领奥当奈尔暗中勾结女王,将埃斯帕特罗免职,使自己当上首相。奥当奈尔依靠军队解散议会,镇压马德里和外省的人民反抗斗争,致使革命以失败而告终。这次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班牙一八六八—一八七四年资产阶级革命

  一称第五次资产阶级革命,是西班牙人民推翻伊萨伯拉二世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运动。19世纪60年代,西班牙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1868年9月18日驻加的斯港的海军起义, 9月29日首都马德里人民起义,各地工农群众纷纷响应,9月30日伊萨伯拉女王逃亡国外,波旁王朝被推翻。10月3日,代表自由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联合派和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进步派建立了以塞拉诺将军为首的临时政府。1869年2月召开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确定西班牙为中央集权制的世袭君主国。1870年11月16日推举意大利国王的次子、萨伏依家族的阿马德奥(Amedeo,1870—1873在位) 为西班牙国王。这时西班牙国内王位觊觎者发动了第二次卡洛斯战争;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成立各州自治的联邦制共和国;人民则要求成立普选制的共和国。1873年2月9日阿马德奥因遭到来自左、右两派势力的进攻而被迫退位。在共和派和人民的压力下,制宪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派组成临时政府,后制宪议会通过联邦共和国宪法,赋予各州广泛的自治权。但所谓“不调和的共和派”和巴枯宁派的无政府主义者,为了把西班牙变成瑞士型的各独立州的集合体,在各地发动起义,成立独立的州政府,结果遭到中央政府的镇压。革命派内部的冲突,也给王党分子以可乘之机。1874年1月3日驻马德里军事长官塞拉诺将军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12月29日反动军官康波斯再次发动政变,拥戴伊萨伯拉的儿子阿尔丰斯为西班牙国王,称阿尔丰斯十二(Alfonso Ⅻ,1874—1885在位)。至此,波旁王朝再次复辞,第五次资产阶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卡洛斯战争

  在西班牙1868—1874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爆发的波旁家族内部争夺王位的战争。第一次卡洛斯战争失败后,逃亡到法国的卡洛斯分子,自立小朝廷,于1845年封唐·卡洛斯·路易(Don Carlos Lui,1818—1861)为查理六世(1845—1861年在位);1868年7月又封唐·卡洛斯·马利阿(Don Carlos Malia,1848—1909)为查理七世。1868年革命爆发后,卡洛斯分子窜回西班牙在北方各省多次发动暴乱。1873年2月萨伏依家族的阿马德奥退位后,卡洛斯分子发动内战。1874年卡洛斯分子在北部各省不断扩大势力,其军队人数多达十万。1875年1月新继位的阿尔丰斯十二发表宣言,答应大赦卡洛斯分子,要求和解。8月阿尔丰斯十二调动十五万大军,镇压卡洛斯分子。1876年2月政府军攻占卡洛斯派“首府”埃斯太利亚和唐·卡洛斯·马利阿的大本营驻地托洛萨,马利阿本人逃亡法国,数千卡洛斯分子向政府军投降,第二次卡洛斯战争结束。

  爱尔·巴尔多公约

  一译《豹宫公约》。西班牙保守党与自由党关于两党轮流执政的协议。1874年波旁家族的阿尔丰斯十二世在西班牙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1875年在西班牙统治集团中形成两个政党,一个是由首相康诺瓦斯领导的保守党,代表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一个是由萨加斯塔领导的自由党,代表城市资产阶级利益。1885年11月25日二十八岁的阿尔丰斯十二世逝世,其妻玛丽亚·克利斯蒂娜身孕四个月。当时,她在爱尔·巴尔多宫召开由各党派领袖、大臣、将军、王族参加的扩大会议,商讨如何保住王朝和避免国内发生动乱的问题。经过协商签订了所谓《爱尔·巴尔多公约》,要求各党派“神圣停战”,中止彼此间的争斗,以便共同维护君主立宪制度,直到王子诞生(阿尔丰斯十三生于1886年5月17日)。玛丽亚·克科斯蒂娜在康诺瓦斯的劝谏下,任命萨加斯塔组织自由党内阁,以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此,保守党、自由党轮流执政,使政局稳定长达二十五年之久。

  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

  一译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在西班牙工人运动中社会主义一派所建立的早期工人阶级政党。1871年保尔·拉法格在西班牙创立第一批社会主义组织。1879年马德里、巴塞罗那和瓜达拉哈拉等地的社会主义者联合组成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从1886年起该党出版机关刊物《社会主义者》周刊。1888年该党在巴塞罗那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纲。党纲规定:①要求把政权转交给劳动者。②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公有制。③在经济联邦的基础上建立协作组织,以保证工人充分享受劳动产品和免费接受普通、专业教育。④由社会供养病弱和年老者。大会选出党的全国委员会,由巴勃罗·伊格莱西亚斯担任主席。1890年该党在毕尔巴鄂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确定了社会主义政党参加资产级级议会选举的方针。90年代该党先后召开三次代表大会,到1899年党的地方支部发展到五十五个,有二十几种省级机关刊物。该党一面加强对本国工人运动的指导;一面加强国际联系,曾派代表参加第二国际历次代表大会,后来发展为改良主义政党。

  劳工总会

  一译工人联合总会。西班牙工人阶级的工会组织。1888年拥护社会主义运动的工会组织在巴塞罗那召开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二十六名代表,代表着拥有三千三百五十多名会员的二十九个工会。大会决定成立“劳工总会”,选出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选举安东尼奥·加西阿·凯希多(1856—1927)为主席。劳工总会的宗旨是争取改善西班牙无产阶级的劳动条件;并和国际工会运动保持联系。至1899年劳工总会在北部工矿企业曾多次组织罢工斗争,1890年在毕尔巴鄂地区发动二万多工人参加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十小时工作日制。20世纪初,劳工总会积极向农村开展活动,在雇农和小农中建立农业工人协会,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领导核心。但这时劳工总会逐渐丧失其战斗精神,走上改良主义道路,主张用妥协或仲裁的方式解决劳资纠纷,结果把日益觉醒的广大工人推向无政府主义派别势力。

  西班牙地区劳工联盟

  西班牙无政府主义者建立的工会组织。1881年原属巴枯宁派分子在巴塞罗那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起西班牙劳工联盟。大会宣言指出,该组织是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和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纯经济组织,声称联合起来的目的是把现有的法律和国家形式转化为一般的经济职能,以自由生产者自由协会的自由联盟来代替法律和国家形式。该组织主张经济斗争,反对参加政治斗争,要求消灭一切特权和一切垄断。19世纪80年代,无政府主义在西班牙工人和农民中间盛极一时,尤其在卡塔卢尼亚、巴塞罗那和安达鲁西亚地区有广泛的社会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会运动中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影响逐渐加强。1911年在西班牙地区劳工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全国劳工联盟。全国劳工联盟把各行业工人的经济罢工、总罢工、个人恐怖行动、怠工和抵制作为斗争的主要手段。它在从事工人运动的同时,注意在农村开展活动。当时,全国劳工联盟与劳工总会成为两个对立势力,经常处于公开斗争和相互竞争状态中,从而分散了各地工农运动的战斗力,有利于统治阶级各个击破。

  巴塞罗那流血周

  20世纪初,西班牙工人罢工斗争中发生的流血事件。1909年西班牙政府对摩洛哥发动殖民战争。由于战事不利,西班牙政府发布关于后备役动员令,借以补充兵源。以此为导火线,西班牙人民群众掀起抗议殖民战争的浪潮。7月26日卡塔卢尼亚首府巴塞罗那(Barcelona)工人群众举行总罢工,并进而发动武装起义。起义群众捣毁、焚烧寺院和教堂,使巴塞罗那陷入火海之中。7月27—29日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展开巷战。工人运动迅速波及西班牙许多省城。西班牙政府在全国实行戒严,并从外地调来军队残酷地镇压了起义。7月26日成千上万人遭到逮捕和流放,著名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家弗朗西斯科·费雷尔被捕,10月被枪决。这次事件从7月26日至31日,历时六天,史称“流血的一周”。

  麦特温条约

  1703年英国强迫葡萄牙签订的奴役性通商条约。因起草条约的英国驻葡萄牙大使约翰·麦特温(John Maiteon)爵士而得名。条约规定:英国政府降低葡萄牙酒类进口税,而葡萄牙则允许英国的呢绒和其他毛纺织品免税输入其本土及其殖民地。条约有利于葡萄牙的拥有葡萄园的大地主,而不利于工商业者。英国商品大量进口,使葡萄牙薄弱的民族工业遭到破坏。葡萄种植业的兴起,排挤了谷物、橄榄业和养蚕业等传统农业的发展。葡萄牙在经济上对英国的依附性,加深了它在政治上对英国的隶属关系。

  庞巴尔改革

  18世纪中叶葡萄牙的资产阶级改革。当时葡萄牙由于封建贵族的横征暴敛,教权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对英国的依附关系,而陷入贫穷落后的境地,引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在1750—1777年间国王若瑟·艾曼努尔一世(Jo-se Emmanuel Ⅰ)统治时代,以“开明专制”为基本特征。1770年被国王赠予庞巴尔(Pombal)侯爵称号的卡瓦略·埃·梅洛 (Carvalho E·Meilo)先后担任外交大臣和首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①反对教会干预政治,于1759年驱逐耶稣会士出境;没收教团财产;减少修道院;降低支付给罗马教廷的“赠礼”和捐税;设立世俗学校,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为世俗教育奠定了基础。②加强中央集权制,打击封建大贵族势力,镇压阴谋暴乱者,废除长子继承权借以摧毁大贵族的经济基础。③发展民族工业,创立贸易公司,奖励毛、丝、棉等纺织业手工工场,保护关税,禁止工业原料大量输出。④奖励农业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禁止把良田变为葡萄园和牧场,以保证国家对粮食的需求。⑤加强军事力量,用新式装备武装陆、海军,以巩固国防。庞巴尔侯爵的改革,打击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促进了葡萄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77年若瑟·艾曼努尔一世死后,封建反动势力发动政变,罢免、流放卡瓦略·埃·梅洛,废除大部分改革措施。

  枫丹白露条约

  1807年10月27日法国与西班牙在法国的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签订的关于瓜分葡萄牙的秘密条约。条约规定,将葡萄牙北部数省赠给西班牙卡洛斯四世(Carlos Ⅳ)的孙子伊特鲁里亚的少年国王,并封他为北卢济塔尼亚国国王,将葡萄牙南方的阿连特和阿尔加维赠予西班牙国王宠臣曼努埃尔·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1767—1851)并封戈多伊为阿尔加维国王;葡萄牙中部归属问题将留待最后签订和约时解决。这是西班牙勾结法国分割弱邻领土的侵略条约。

  一八○八一一八一四年葡萄牙人民抗法战争

  一称葡萄牙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807年6月法国决定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巴荣讷集结三万军队,8月法国要求葡萄牙若奥(Joao)王子与英国断绝一切关系,封闭所有对英国贸易港口。10月葡萄牙表示拒绝参加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11月朱诺(Junot)将军率领的法国军队假道西班牙北境侵入葡萄牙,并于29日占领首都里斯本。葡萄牙王室及其臣僚仓惶逃往巴西殖民地,留下来治理国家的政务会议也投降了法国侵略军。在此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波尔图、布拉加及北方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抗击入侵之敌。1808年6月人民反侵略浪潮席卷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革命“洪达”(委员会),在奥坡托成立了中央“洪达”。8月英国派遣陆海军在波尔图登陆,和葡萄牙军共同抵抗法国侵略军。1810年英、葡联军从特茹河到大西洋沿岸修筑托里希——佛德腊希防线,粉碎了法国侵略军的进攻。1811年英、葡联军把法国侵略军驱逐出境,战争转移到西班牙境内。1813—1814年英、葡联军已跨过比利牛斯山脉,向法国的波尔多进军。葡萄牙人民虽然赢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但由于追随英国参加反法同盟战争,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失,几年中人口减少一百万,农业、畜牧业和鱼业遭到破坏,对外贸易锐减,而且英国军队继续占领葡萄牙,奴役当地人民。

  葡萄牙一八二○—一八三四年革命

  葡萄牙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立宪运动。在19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革命的影响下,葡萄牙不满封建专制主义和英国总督统治的各阶层人民在自由资产阶级领导下,开展了争取立宪运动。1820年夏季波尔图人民率先起义,首都里斯本和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自由派资产阶级于8月4日成立临时政府,并于1821年1月召开制宪议会,通过自由宪法。此宪法仿效1812年西班牙宪法,宣布主权属于人民;建立一院制议会,行使立法权;行政机构独立于国王,仅对议会负责;废除封建特权和义务;撤消宗教裁判所,出售教会地产。但是,自由资产阶级害怕革命向纵深发展,没有发动农民打击封建势力。因此,国王若奥六世从巴西回国后,反动势力抬头。1823年5月,国王次子唐·米格尔发动政变,以其父若奥六世的名义成立了新政府。1824年唐·米格尔企图废除宪法,恢复君主专制,再次发动政变未遂。1826年若奥六世逝世后,其长子佩德罗虽然颁布了贵族审议的大宪章,但为保全巴西的王位,决定将葡萄牙王位让与七岁幼女玛丽亚,暂由其弟米格尔摄政。1828年米格尔在奥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下,在旧等级的基础上召开议会,宣布自己为葡萄牙国王,致使国内封建势力猖獗。以帕尔梅拉(Palmela)为首的立宪派站在玛丽亚一方,同米格尔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立宪派在亚速尔群岛建立武装力量。1832年佩德罗率领援军来到该岛。同年6月佩德罗所部在英军支援下,攻占波尔图,翌年7月占领里斯本。1834年5月米格尔被迫退位,离开葡萄牙。同年9月玛丽亚从巴黎回国继承西班牙王位,称玛丽亚二世(Maria Ⅱ,1834—1853在位)。玛丽亚二世依靠英国和立宪派的支持,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打击了封建教会势力,从而哲时稳定了葡萄牙政局。

  葡萄牙一九一○年革命

  葡萄牙共和主义者推翻布拉干柴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葡萄牙封建教权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对英国的依附关系,使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加之佛朗哥独裁政权的高压政策,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共和主义运动重新活跃起来。1908年2月国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Ⅰ, 1889—1908在位)和王位继承人路易斯(Luis)在王宫广场遭到枪击身亡,佛朗哥政权随之垮台。新继位的国王曼努埃尔二世(Manuel Ⅰ)还不到十九岁,没有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维持这个濒于灭亡的君主政体。1910年10月4日,共和主义者、烧炭人协会主席安东尼奥·桑托斯在海军的支持下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布拉干柴王朝的反动统治,年轻的国王和母后逃亡英国。10月5日革命者宣布成立葡萄牙共和国(史称第二共和国),组成了以布拉加(Braga)为首的临时政府。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葡萄牙近八个世纪的君主政体,实行了一些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未能触动封建的土地制度和消除对英帝国主义的依附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