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省平凉四十里铺庙庄出土一...

1999年,甘肃省平凉四十里铺庙庄出土一件青铜器,令考古学家困惑的是,当时没有人能破解这件青铜器的用途。后来,经查询资料和考古深入研究,这个谜团才逐渐的解开。

这件神秘的青铜器被考古专家确定,它是二千多年前“行走的电灯”。专家命名称“鼎形铜行灯”。

从这件青铜器的造型上看,很多人会误认为这是一件青铜鼎,而且有三足鼎立。其实,这就是一件鼎造型的“神灯”,并且分为三个部分,底部是圆形的鼎身,口径有11.3厘米,中间是半圆弧形的支架,长约13.5厘米,支架与鼎耳用铜销相连,收放自如。最上面是圆形鼎盖,上设圆鋆,与支架相连。

专家解释说,这是2000多年前的“行走的电灯”,它是贵族们外出时随身携带的“行灯”。

行灯的圆鼎内可贮存燃料,鼎盖则是燃具。在使用行灯时,把鼎盖旋转下来,然后竖起支架,将支架两端插入鼎盖的圆銎里,再向鼎盖里注入燃油照明。而当不用时,收起支架,盖好燃具盖子,用鸭首将鼎盖扣住即可。

行灯的发明,大大方便了出行的需求,在灯笼还没发明的战国时代,行灯是方便而又实用的照明工具。它小巧玲珑,可以装在包袱里,携带起来非常方便,可以说,行灯的发明,完美地解决了人们出行对光明的需求。

这件青铜行灯的制作,反映了古代匠人高超的设计理念,即科学实用,又独具艺术匠心。直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件青铜灯具仍能开合自如,而且密封性良好。这不禁让人猜想,在长途跋涉的黑夜里,青铜灯跳动的火苗,给了多少人光明的需求和温暖的希望。

中国铜灯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战国铜灯造型上一般做成动物形、人物形和植物形。例如绍兴出土的“战国青铜人型灯”、河北出土的“战国十五连枝铜灯”、山东出土的“战国青铜雁足灯”等都是战国时期典型的代表作,而甘肃平凉战国墓中发现的鼎形铜灯,更是具有代表性和独特风格的一件古代杰作。

目前,这件珍罕的“鼎形铜行灯”被甘肃省博物馆珍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