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这种手术不如不做
一位69岁女性患者,从1983年开始就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房颤发作时有心悸感,但程度不重。那个年代也没有射频消融手术,在不同医院用过不同的药物。多年来可完全正常工作。退休后,与老伴一起出国旅游,国内也自驾游,到过云南、西藏……,退休后的生活充实愉快。
近年来,国内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发展如火如荼,几乎没有“不适应证”,只要是房颤,就射频。同时近年来手机网络的普及,从网络上传出大量关于房颤的可怕信息,不仅有公认的血栓栓塞,而且扩大到心力衰竭。患者还看到一条广泛传播的信息,是北京大专家在视频上说的:房颤如不及早手术,左心房大到一定程度手术就做不了了。
2015年患者与老伴找到我。我详细了解了病情,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症状,建议患者无需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根据是:任何疾病要不要治疗,用什么治疗,目的有两个,一是控制症状,二是管控风险。首先这位患者房颤发作多年,症状不重,基本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房颤的风险是血栓栓塞,患者年龄接近70岁,女性和高血压(坚持用药,控制很好很稳定),可以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
房颤是心房的疾病,心房仅是一个存血并向心室输送血液的“水库”,真正体现心功能的是“泵”—心室。左心室收缩,把血氧泵向全身,满足全身对血氧的需求。只有控制好房颤的心室率,没有持续存在心室率过快的房颤,不会发生心力衰竭。
这位患者适当用药,保持现状是最合理的选择。
2016年,患者在各种混杂信息的干扰下,尤其是左房过大,手术就无机会了。各种信息又过度夸大射频消融手术的根治神奇效果。在与老伴商量后,去了北京一家心脏专科医院,挂了专家号。见到专家后,专家既不看患者之前的病历与检查结果,也不问患者的症状,立即开了住院条,说住院做射频消融!患者老伴问了一句:“能不能不做手术,保守治疗呢?”专家回答:“不做手术你会死的很惨的!”患者老伴感到医生的说话有些“粗鲁”,感到不快。患者劝老伴说,医生说话是不大礼貌,但总的也是为咱们好,最终住进了医院。不久,患者被送入手术室“导管室”,手术进行近两小时,医生告知患者和家属,手术非常成功,从此就告别房颤了。患者与家属一度感到高兴。可好景很短,患者在从导管室向病房转送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剧烈心跳、出大汗、胸闷、濒死感。当时医生做的心电图显示为心房扑动,心室率160次/分。
心房扑动(房扑)比房颤的心房率慢,但心室率明显更快,症状更为严重。
医生建议患者再次手术。但与她同时手术、住院的4位患者,出院前房颤或房扑都复发了。患者与老伴商量决定不接受再次手术。
出院后5年来,症状越来越重,房颤或房扑越来越频繁,咳嗽一下、打喷嚏、吞咽动作都能诱发出房扑或房颤。吃馒头时需掰成很小一块,搓成团,轻轻慢慢咽下,才能减少房颤或房扑发生。睡眠变得极差,甚至通宵不眠。饮食明显减少,食欲很差。
患者甚至怀疑自己吞咽动作稍大会诱发房颤是否医生烧坏了自己的食管,到医院做了检查,又去另一家做手术多的医院找专家看病,才确认食管没被烧坏。
我给患者的建议是先抗焦虑治疗,加上坚持口服抗凝药,先恢复到手术前“容忍”房颤存在,但能正常工作生活的状态。后继再规划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患者完全同意我的建议。精神心理科医生又为她制定了抗焦虑治疗的方案,并留下我们的微信,及时与她互动随访。
随着焦虑的情况好转,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了,发作时的症状也逐渐减轻。
好在这位患者住在北京,如住在上海,遇到那位“发明”“一站式服务”(实为一站式创收)的X医生,她就更加不幸,把左心耳封堵术也用上了。
我接连不断地接诊因不恰当过度的医疗干预导致心身全面创伤的患者,痛切感到需要改变医疗的现状。一要铲除医疗逐利的祸根,从根本上解决公立医院运营发展和养医生的模式;二是行业内要规范医疗行为,牢牢守住不伤害患者的底线。
张煜医生揭开的肿瘤药物治疗领域显露的冰山一角,引发了网人的热议。他讲了真话,触到了医疗体制导致的共性伤疤。管理机构发言人借用不知何人的“专家团”封口,显然是知真情,却说假话的演戏,这是更可怕、更可悲的现状。
如果不从根子上铲除医疗逐利的祸根,不从行业内产生规范医疗行为,合理确定技术的适应证、非适应证与禁忌证,守好不伤害患者的道德底线,仅集采大幅降价,有效但治标不治本,斩草未除根。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充分落实非医疗干预,全面落实个体化的五大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睡眠、戒烟限酒。
胡大一健康口诀
饭吃八分饱、日行万步路
胡大一慢病健康的五大处方
药物处方
运动处方
营养处方
心理(睡眠)处方
戒烟限酒处方
胡大一健康三字经
管住嘴 迈开腿
零吸烟 多喝水
好心态 莫贪杯
睡眠足 别过累
乐助人 心灵美
家和睦 寿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