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学,非史官,一介山林穷儒,如何为天下树传?

在中国古代,修史是一件非常繁复的事业,修史之人不仅需要有广博深奥的知识储备,还要求具备专注如一的精神,沉浸其中几十年方可成书。

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无一不是这样。

但不得不说,他们修史也都有其优势,他们或出身史学世家,家学渊源;或为朝廷修史,有大量资源可供支配……

而以个人的力量编纂史书的情况,十分罕见。

但福建兴化,就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史学大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几十年如一日,在家乡读书、教书和著书,走上一条与科举考试相反的自学成才之路。

他就是世称“夹漈先生”的郑樵。

郑樵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北宋覆灭后,金军抢走朝廷三馆四库所有图书,历代收集的大量珍贵书籍在运送途中狼藉一地。

立志读遍天下书的郑樵,目睹家国巨变,连书籍也不能幸免,痛心疾首,决意要以一介布衣的微薄力量,为动荡不安的国家编修一部鉴古知今、集天下书于一书的通史。

然而修史历来由官方主办,必需的文献资料更是数量庞大,家境贫寒的郑樵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幸好兴化城的藏书当时在全国首屈一指。私家书楼林立,光是藏书万卷以上的“万卷楼”就有十多家。

为了能够借阅、抄录到修史需要的书籍,郑樵便一家家登门拜访。

由于穿得实在太寒酸,他常常被拒之门外。遇到这样的情况,郑樵也不气馁,一次被拒绝了,就多跑几次。

凭借着这股子执着劲儿和对书的痴迷,终于感动了主人,主人最终让他进去读书。

就这样,郑樵用了十年时间,求书近千家,抄书数万卷。

正是因为郑樵对读书的这份执着,后世评价郑樵“惟有莆田郑夹漈,读遍东南八分书”。

抄书的历程结束了,但著书的路才刚开始。为了能够安静地著书,郑樵作别妻儿,一个人搬到了荒无人烟的夹漈山居住。

山上一到冬天便是寒风刺骨、霜雪遍野,郑樵在四面透风的草屋里执笔不休、诵记不绝。

三十年过去了,他终于完成长达两百卷、五百多万字的史书《通志》。这部完全以个人力量编修的史学巨著,汇集历代典章制度和科学文化于一书,贯通中国数千年历史。

郑樵的《通志》是继汉代《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志》中展现出的“总天下之大学术”的文化视野、“成于一家之学”的会通史观使之在中国的史书著述史上自成一家,有其不可埋没的史学贡献。

修史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大部分现代人来说,或许没有必要,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够认定一个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十年求书,三十年著书,这样的执着奋进、持之以恒的精神,乃吾辈之楷模。

【本期编辑:石香云】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