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六年级第1课:老舍京韵散文《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及评点 | 诗画实录
广东省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 特级教师
肖绍国/执教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研训中心 特级教师
盛新凤/评点
1.正确读写并理解课文中“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逛逛庙会、骑骑毛驴、赛赛骆驼”等词语所体现出来的北京韵味,体会老舍语言京韵十足的特点;
2.随着文字的进程,在感情朗读中,让画面立起来:闻闻腊八的浓香,尝尝小年的麦芽糖和江米糖,听听除夕的鞭炮声,逛逛初一的庙会,看看元宵的花灯,还有正月十九的残灯末庙,感受老舍笔下好一幅北京《春节序曲》图景;
3.感受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的风俗美,品味老舍语言俗白美妙的独特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
起 于节点转换中点出“京韵十足”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课文,题目叫——
生:(齐)北京的春节。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和作者的名字。
图片/来自网络
师:(边板书边念叨)春节,一个多么温暖的节日,老北京的春节肯定充满着浓浓的北京特色!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老舍身在北京,长在北京,了解北京,熟悉北京,他的文字带有浓郁的北京韵味。来,咱们来齐读课题和作者的名字,预备,读——
生:(齐)北京的春节,老舍。
师:注意那个“京”,后鼻音到位。再读——
生:(齐)北京的春节,老舍。
师:关于这个课题,有这样两种朗读。你听一下(教师读:一种是平滑而过的感觉,一种是把重音和节奏落在“春节”上的感觉)哪种比较合适?
生:第二种。
师:显然老舍会把笔墨集中在对春节的描写上,所以读这个题目,那个感觉,那个味道,落在“春节”之上。来,再读这个课题,就读一个课题。预备,起。
生:(齐)北京的春节。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读了几遍?
生:读了三、四遍。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再读一遍课文,这篇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特别我刚才说了,老舍的文字带有浓郁的北京风味,有很多儿化、有很多轻声、有些词平翘舌很难处理,要力争把它们都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老舍写北京的春节,是抓住哪几个时间点展开的?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开始读课文,开始——(师生共读课文)
师:孩子们,刚才读课文读得非常投入,我看见有两个男孩子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喳喳嘴巴,看来,你们被老舍的文字给吸引住了,好像自己正品尝着那纯正风味的北京年菜和小吃,正看着老北京的庙会呢!是吧?
生:(齐)是。
师:好的,还是那个问题: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他是抓住哪几个时间点来写的?我们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来说。第一个什么时候?
生:腊八。
图片/来自网络
师:是的。(板书:腊八)
师:第二个呢?
生:腊月二十三。
师:那是什么?
生:小年。
图片/来自网络
师:那就是过小年。(板书:小年)
师:这是第二个,第三个?那女孩你说——
生:除夕。
图片/来自网络
师:除夕,是的。(板书:除夕)
师:接下来是——
生:正月初一。
师:初一。(板书:初一)
师:最后一个男孩你来说?
生:元宵。
师:(板书:元宵)
师:还有一个时间点,最后的,请短发的女孩说。
生:正月十九。
师:嗯,十九。(板书:十九)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通过初读课文,迅速地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啊,很显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生:(齐)时间。
师:老舍他骑着一头时间的毛驴儿,优哉游哉,像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老北京过年的画面。是吗?
生:是。
( 点评:由“老舍抓住了哪几个时间点”一问牵引,提纲挈领,梳理了文脉。这是长文短教的关键,“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点评:由“老舍抓住了哪几个时间点”一问牵引,提纲挈领,梳理了文脉。这是长文短教的关键,“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承 于词段对应中摩挲“京韵十足”
师:现在请你回味一下,你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或者说你刚才在课堂上再次读完这篇《北京的春节》的时候,你觉得老舍写北京的春节,在语言的味道上、在内容的描述上带给你最浓的那个味是什么味?
生1:是朴素的。
师:好的。什么味?
生2:直白的。
师:直白的,什么味?
生3:朴实的。
生4:耐人寻味的。
师:什么味?到底是什么味?
生5:让人容易理解的。
师:还有?
生6:通俗易懂的。
师:你说,你说——
生7:老北京的。
师:老北京的那种什么味?京味,是吧?
生:嗯。
师:老北京的味通俗易懂的、让人很容易听懂的,那种感觉其实就是那个男孩子说的,那是一种——京味、京韵。(板书:京韵)
师:而且这个味道在我们感觉到那真是十足得很呐!(板书:十足)
点评:“文章的语言表达给你留下什么味?”聚焦学生最原始的读文感受,引导学生把原生态的阅读感受说出来,找准了学生的阅读起点。
师:好的,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拿出一支笔来找一找,你认为老舍笔下哪些描写北京春节的词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或写吃的,或写玩的,或写看到的,或写听到的,或写大人的,或写小孩的……哪些词语一读上去就有京腔京韵的感觉,就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开始。
(学生浏览课文,画画词语,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画了很多,你画了哪几个?哪些词语带给你京韵十足的感觉,或者说老舍哪些京味十足的词语给你很纯正的北京味的感觉,说一说。不要说理由,就说词语。
图片/来自网络
生1:杂拌儿、零七八碎儿。
生2: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还有吗?还有很多——
生: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师:逛庙会、逛天桥、听戏。那是啊,北京味。
生:麦芽糖、江米糖。
图片/来自网络
师:麦芽糖、江米糖。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你看这词多有京味呐!还有吗?
生:赛骆驼。
师:赛赛骆驼、赛赛骑马,其乐无穷!
生:走马灯、宫灯、纸灯、纱灯。
师:都是灯,属于老北京的过年时候的东西。
生:骑毛驴。
师:骑骑毛驴、赛赛骆驼,还有骑骑白马的,最后那个孩子,你站起来大声说——
生: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师:我说词,你说的是一个句子。
师:好的,我发现你们关注的词语或从入口的食品中体现京味儿,或从入眼的色彩中体现京味儿,或从入耳的声响中体现京味儿,从入鼻的气味中体现京味儿……一个词,那真是——
生:(齐)京韵十足!
师:老师还特地把大家伙儿刚才谈到的这些个儿词语筛选了一下,排成了六排,这些都是老舍笔下描写北京春节的词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韵,为什么要这样排?横着看,一排、两排、三排……请你联系板书,两厢对照,发现什么奥秘?
(课件出示六排词语:第一排,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第二排:天一擦黑、麦芽糖、江米糖、又甜又黏;第三排:红红对联、各色年画、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第四排:逛逛庙会、骑骑毛驴、赛赛骆驼、娴熟技能;第五排:张灯结彩、红火美丽、有声有光、美好快乐;第六排:残灯末庙、过了灯节)
图片/来自网络
生:都是按时间顺序。
师:大白话,地球人都知道!
生:第一排都是写腊八的,第二排是写小年的,第三排是写除夕的,第四排是写初一的,第五排是写元宵的,最后一排是写正月十九的。
师:哎,是的,一一对应,现在我请六个孩子分别来读一读这六排词语。
生: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
师:好的,你那个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的感觉很好,腊八粥也可以儿化的,(师范读:熬腊八粥儿、泡腊八蒜儿)。
生:(模仿读)熬腊八粥儿、泡腊八蒜儿。
师:腊八粥是怎样熬成的?你知道吗?
生: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的。
师:那些干果有杏仁、有核桃仁、有莲子、有荔枝肉、有葡萄干、有花生米、还有菱角米等等,所以老舍说,那不是粥,而是——
生:(齐)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熬,这个字,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要写好它有点难,我们拿起笔来,在“熬”这个字旁边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个。先写两横,第三横要往上走一点,“方”这个部件,特别是这一撇要对牢上面这一竖,一口大锅稳稳当当放在沸水之上,你就熬呗!
生:(书写一个“熬”字)
师:写好了吗?第二排谁来读一下?
生:天一擦黑、嚼麦芽糖、啃江米糖、又甜又黏。
师:那个“黏”读得真好!那个“嚼”和“啃”是老师加进去的两个动作词,加进去特别有味道,师:(范读)嚼麦芽糖。
生:(跟读)嚼麦芽糖。
师:(范读)啃江米糖。
生:(跟读)啃江米糖。
师:(范读)又甜又黏。
生:(跟读)又甜又黏。
师:告诉大家,在有皇帝的时候,在老北京,小孩到腊月十九就放假了,放年假一个月,孩子们有时间吃这些吃零七八碎儿,甜不拉基,黏不拉基的,好吃!这是第二排,第三排谁来读?
图片/来自网络
生:红红对联、各色年画、灯火通宵、日夜不绝。
师:很显然这四个词语是属于除夕的。第四排,谁来读。
生:逛逛庙会、骑骑毛驴、赛赛骆驼、娴熟技能。
师:“毛驴儿”加个儿化。
生:骑骑毛驴儿。
师:庙会,就是寺院对外开放,小贩们就是在庙外门前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其中要数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和南城外的火神庙最为有名。第五排,那小姑娘,大声读。
生:张灯结彩、红火美丽、有声有光、美好快乐。
师:是的,这四个词,是属于哪个时间点的?
生:(齐)元宵佳节。
师:最后一排,你读一下。
生:残灯末庙、过了灯节。
师:这两个词当然属于——
生:(齐)正月十九。
师:真有意思,六排词语,京韵十足,而且跟板书中的六个时间点一一对应,让我们了解了那么多的老北京过年时的逸闻趣事,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这六排词语。用心听,透过词语,你仿佛看到老北京春节哪个时间点上的一副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六排词语)
师:你仿佛看到老北京春节哪个时间点上的一副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除夕的时候,在一个地方,好多人在赛骆驼。还有的在给自己的骆驼加油呐喊。
图片/来自网络
师:孩子,你看到的那不是除夕,是初一的庙会之上。好的!你看到的?
生:我看到的是腊八节的时候,各家人都在家里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好的,你还闻到了腊八的浓香。
生:我看到了小年。所有的小朋友都在那里吃麦芽糖、江米糖。
师:嵌在牙齿缝里,又甜又黏,小孩子剔牙缝的模样你看到了。
生:我看到了在除夕的时候,到处都是红红火火,又热闹又好玩。
师:除夕的夜晚,一般人家都不出门,你这小女孩跑街上去看下,够野的哦!
生:我在除夕的夜晚,看到家家都在做年菜。
师:那种香味,你闻到了。好的,你再讲——
生:我看到了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欢乐的景象。
师:你看到了小孩子在屋里玩灯了吗?
生:看到了。
师:好的,把手放下。非常有意思。透过六排词语,我们闻到了腊八的浓香,尝到了小年夜的麦芽糖和江米糖,听到了除夕的鞭炮声,还看到了初一热闹的庙会,走马观花夜游元十五的花灯会,一转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好一幅老北京的《春节序曲》图啊!
点评:从词语切入,体会老舍作品语言的“京韵十足”,可谓精准。那些带儿化的词语,在学生的诵读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浓郁的北京风味。
转 于花灯花海中品味“京韵十足”
师:好的,孩子们,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老舍这种语言的京腔京味,如果就停留在对词语中感受这种语言的味道和韵律,那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来读一下?
(大屏幕出示: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曹禺)
生1:读句子。
师:再请一个孩子读,慢慢读。
生2:读句子。
师:哪一个词语最吸引你?
生:华丽。
师:还有吗?
生:美不胜收。(板书:美不胜收)
图片/来自网络
师:我正纳闷呢?为什么“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还“常常美不胜收”呢?咱们赶快到字里行间去感受一番。我们选一个时间点去感受吧!这么多时间点到底选哪个点?你们最喜欢老舍的哪个时间点上的描写?你喜欢哪个?
生1:除夕。
生2:元宵。
生3:元宵。
生4:小年。
生5:初一。
……
师:好的。你们猜猜老舍他自个儿最喜欢哪个时间点上的春节?别猜了,你猜不到的,呵!老舍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人都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呢,处处张灯结彩,红火与美丽。”看来,是哪个点?
生:(齐)元宵。
点评:问学生最喜欢哪个时间点上的描写,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的基础上,抛出作者的态度。此处是学生、教师、作者三者对话的融合转换。
师:赶快到 “元宵上市”那个片段中去感受一番,是哪两个自然段?
生:11、12自然段。
图片/来自网络
师:好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元宵上市”的这一个片段,第11、12段,看一看哪个地方让你活灵活现地感受到这一片红火与美丽,你就把它多读几遍。自个儿读,读出声音来。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去倾听,屏幕出示: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师:哪些地方让你活灵活现地感受到那片红火与美丽,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原来“重复”是一种美
生: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请注意这句话中老舍一共用了几个“有的”?
生:四个。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灯很多。
师:看来得及吗?眼睛会花吗?你把这四个“有的”读好,把有几百盏灯在你眼前摇晃的感觉读好。
图片/来自网络
生: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姑娘,你到了老北京,看到这么多的灯,你会“有的——”(师模仿慢条斯理的速度)“有的——”“有的——”这样的节奏吗?应该是“有的——”(师模仿急促的语调)“有的——”“有的——”,来,再来!
生: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这会有点感觉了,挺好!这个句子这样读还不够,真不够!现在听我读,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句子的每一个“有的”的分句上,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你听一下。
师:范读。
师:谁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生:每一个节奏都越来越快,越来越有激情。
师:节奏是读出来的,我说的是老舍的文字留给我们的。你发现什么?
生:“一律”这些词表示全部。
师:你把这些相似的词全部找出来。有吗?
生:有。“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
图片/来自网络
师:被你发现了,而且这个男孩子说的,这些都是表示“多”的词语。那这是简单的重复吗?写文章这么啰嗦还行啊?如果这样我把重复的词语全部抠掉,你听一下。
师:(范读)“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感觉怎么样?
生:很少。
师:味道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多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有眼前晃晃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与原句比,节奏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走马观花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有看都来不及的感觉吗?
生:没有。
师: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吗?
生:没有。
图片/来自网络
师:把这些感觉融进去,读好这个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预备起——
生:齐读。
师:原来“重复”是一种美!(板书:重复)
师:原来这就是曹禺所说的——美不胜收。
师:(民乐《步步高》响起)来,我请几个孩子和老师一起,读好这一段话。
师:如果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孩,元宵夜,你到前门的广场看花灯,你看见——
生: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请问你这个地道的北京小孩,此刻的心情怎样?
生:很开心。
师:如果你是一位出差到北京的南方人,元宵夜,你到前门的广场看花灯,你看见——
生: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请问,你这位小南方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兴奋。
图片/来自网络
师:如果你是一位常年在北京留学的外国朋友,元宵夜,你到北海公园的夜市看花灯,你看见——
生: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请问,你这位小老外,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师用外国人学中国话的腔调打趣说)
生:很激动。
师:你的普通话比我还准呢!真有意思!不管是老北京人、还是南方人、还是外国人,你们的心情是那么激动,那么开心,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点评:“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种重复的写法,在师生反复朗读体会中,表情达意的效果自然显现。这是本文语言的第一大秘妙之处。
原来“简洁”是一种美
师:你还从哪个地方的描写让你活灵活现地感受到那片红火与美丽?
生: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师:这个句子也写“灯”。但是和上句写“灯”,很明显的区别在哪儿?
生:它就是没有很多的样子。
师:最明显的特点是——
生:这个句子写得很简朴。
师:很简——
生:洁。
图片/来自网络
师:好的。很简洁。不说重复才是一种美吗?是吗?那么这个句子也加进重复的东西,你听一下:
师:(范读)家中也有灯:有的全是走马灯,有的清一色宫灯,各形各色的是纸灯,还有的无数的纱灯,里面有无数个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叮叮地响。
师:味道好吗?
生:不好。
师:感觉好吗?
生:不好。
师: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这个真没有!是吗?
生:是。
师:原来“简洁”是一种美,原来这也是曹禺所说的美不胜收!(板书:简洁)
师:让我们读出小孩子玩灯的快乐、天真、潇洒。我们一起读——
生:(齐)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点评:重复是语言的堆砌,简洁是语言的俭省,把两种截然相反的语言现象放在一起体会,语言本身的张力带给学生很大的冲击,这是本文语言的第二大秘妙之处。
原来“留白”是一种美
师:那天还必须吃元宵吧。元宵什么样的?写了吗?
生:没有。
师:元宵什么陷儿的?写了吗?
生:没有。
师:元宵什么味的?写了吗?
生:没有。
师:大人吃元宵,还是小孩吃元宵,写了吗?
生:没有。
图片/来自网络
师:这又是什么写法呢?这在写作上叫什么写法呢?
生:概括。
师:有点难,没关系。都是六年级的孩子,快要读初中了,我得告诉大家,看过中国画吗?
生:看过。
师:齐白石画虾你看过吗?斗大的一张宣纸上,就在右下角画两只虾,好了,其他地方全都白在哪里,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在国画里,叫——
生:留白。
师:呦,你知道啊!
生:留白。
师:对,这个真叫留白。(板书:留白)
师:老舍虽然没有写,你却好像看到了什么?(教师打趣:此处省略128个字!哈哈!)
生:看到了元宵。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人们吃元宵。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怎么样的元宵。
图片/来自网络
师:你连做元宵都看到啦?原来“留白”又是一种美!这也是曹禺所说的——
生:美不胜收!
师:原来“留白”是一种美。
点评:从“重复”到“简洁”到“留白”,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对文字的精雕细琢。何时该减,何时该堆,何处该空,没有半点含糊,一切都是恰到好处。老师对这种语言的秘妙清晰地挖掘,无痕地传递,妙!
合 于铃儿叮叮中续写“京韵十足”
师:(民乐《紫竹调》起)真好!那天,小孩子们是最快乐乐的,因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但是,小铃啊,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响的,它什么时候响呢?赶快写一写。(媒体出示: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当……的时候,纱灯里的小铃就叮叮地响,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生:(练笔,耳畔响起《紫竹调》)
师:什么时候响的,说一个,说两个都可以,我倒看看小铃什么时候响?
生1:当欢乐的时候,当大人们在其乐融融交流的时候,当全家人一起吃元宵的时候,纱灯里的小铃就叮叮地响,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师:元宵甜甜,小铃叮叮。多美好!
生2:当天一擦黑,当鞭炮齐鸣的时候,当一家人吃元宵的时候,纱灯里的小铃就叮叮地响,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师:鞭炮声声,铃儿叮叮。多么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生:当一家人在桌上其乐融融吃元宵的时候,当无数的灯飞向深蓝的天空的时候,当灯儿飘上天际的时候,在夜空中,在风儿的吹拂之下,小铃叮叮,多么美好、快乐!
师:“紫竹”声声,铃儿叮叮。多么快乐!
点评:此处练笔,看似补白,其实在唤起学生对春节美好生活的回忆,对老舍笔下老北京春节生活的遐想。这是一种情趣化写作,是一种在文字浸润下的情绪、情感的自然倾泻,美!
原来你本来就很美
师:那么在老舍的笔下,还有一些时间点,比方说: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九肯也定别有一番“浓浓的京味”在笔头,下节课再欣赏吧,等你都欣赏完了,面对京韵语言,你会由衷的发出一种感叹——你真的本来就很美!
师:下课!
总评:
两次聆听肖绍国老师的《北京的春节》,觉得很有味道,这种味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年味”与“语味”的巧妙融合。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年味很浓,不论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还是逛庙会、骑毛驴、赛骆驼,都透露着老北京过年时浓浓的年味,读老舍的文章,如同跟作者一起,享受了一次在老北京过大年的欢欣。
肖老师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如同领着学生在语言的密林中美美地感受年味。此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了一个“年味”与“语味”融合的点,这个点就是“京韵十足”。这个词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张力。
在起课时,肖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让学生说出直觉感受——老舍语言的“京韵十足”。“京韵十足”一词聚合了文章的“文味”与“情味”。
在咀嚼京韵十足的“文味”的时候,老师领着学生对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文字细细磨砂,这种文字的磨砂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从感受出发,肖老师领着学生在语言的密林中游历,层层深入,进入语言的核心,去触摸老舍语言的内质——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玩味语言的无限的贴切:
那份不惜笔墨的重复;点到为止的简洁;引人遐思的留白。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言语表达的特点,不是由老师直白的告诉,而是一个“引生入胜”,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读、品、议、写等言语实践活动。特别是写话练习“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当……的时候,纱灯里的小铃就叮叮地响,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学生想象画面,再去应和文本的画面,写出了融“语味”与“情味”于一体的“京韵十足”。
当然,在咀嚼“文味”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字背后的“情味”。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之所以文字这么美,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老舍一生都在书写北京:北京的茶馆、北京的车夫,乃至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在老舍笔下,如同一幅幅画卷,充满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北京的春节,过春节时的那个味,在老舍眼中心中都是无比美妙,这种美妙的感受就这样自然地融入了他的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里,从那么多的带“儿”的词中,那么多带北京年味的名词中,读到了老舍心中的北京年,读到了他对生活的挚爱。
所以,这种文字也就有了格外的情味与韵味。肖老师在细读文本时,显然已读到了这一层,故在他的课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干巴巴的语言训练,而是一种融合了“情味”的言语实践活动。
如词语板块学习时的资料渗透,媒体的适度渲染,教师导语的有机导向等,把这个年味、情味传递给学生。语文课要抓住语言的根本,要教语言,但语言的教学要融合内容,融合语言背后的情感,只有融合,学生学到的语言才有灵气,有韵律,是立体的语言。
这样的语言,才能滋养学生的言语生命。在融合了“情味”的言语实践过程中,老北京的“年味”在课上轻轻弥漫,“年味”与“语味”融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课境。
读老舍文,会让人感觉:北京的春节很美,老舍的语言更美;听完肖老师的课,让人感叹,磨砂语言的语文课更美!
“统编教材”点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