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饼香春风里
又到玉兰飘香的时节。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明代诗人睦石所写的《玉兰》诗,十分著名。
诗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色:春风吹来,轻柔的玉兰花瓣轻轻抖动,微微飘拂,犹如姑娘晚宴新绘的妆。亭亭直挺的枝干,细柔而婀娜,犹如姑娘纤细的腰肢,映照着宫殿的春意盎然。由浅而深的花瓣,透露出点点粉晕,在那静寂的清晨,不经意露水沾湿了零落的花瓣。
玉兰花开时,无锡人又该品尝清香的玉兰饼了。只要说起玉兰饼,无锡人的眼睛都会开始发光,变得炯炯有神起来。它到底有啥特色,令人如此神往?今天就来扯扯玉兰饼吧。
其实,玉兰饼做法比较简单。前道工序跟做汤团差不多,糯米粉包上馅心,只是到最后环节,要将汤团形的坯子压扁,然后放到油锅里去煎。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叫它油煎汤团,而要叫它为“玉兰饼”呢?原来,无锡正宗的玉兰饼,里头真的是要放入玉兰花的,就是在制作时,原料中加入了玉兰花,所以就叫“玉兰饼”。但是,知道这种正宗做法的无锡人,在解放前就已经很少了,现在还知道真正玉兰饼做法的人,恐怕就没有几个了。
无锡城里有玉兰饼卖,据说最早是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城中迎迓亭有一家孙记糕团店,到了春天玉兰花盛开的时候,把乡下农家做玉兰饼的方法,引进到店里,开始有玉兰饼卖,结果大受市民欢迎。到后来,崇安寺前寺巷口万兴斋糕团店也做玉兰饼,并且又进一步扩大品种,形成菜猪油、鲜肉、玫瑰、豆沙、芝麻等五色。再后来,皇亭里也有玉兰饼卖了,味道及品相,也都做得不错。外皮香脆,饼色金黄,内壳软糯,甜咸适口,香味溢人,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小吃和馈赠亲友的礼品。不过说实话,因为生意太好,而玉兰花开是受季节限制的,所以到了后来,卖出的玉兰饼,已经是徒具玉兰饼的虚名了。
但是,既然这样做的小吃已经被称作玉兰饼,并且已经成了家乡老百姓喜爱的美食,也就一直沿传至今。现在,它已经是家乡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但比较令人遗憾的是,玉兰饼里无玉兰。
真正玉兰饼的做法,是自古以来在无锡农村里流传的,属于一种农家时令点心,做法其实也并不复杂。将采下来的玉兰花朵,摘散成一瓣瓣,用水洗净。每朵花有九瓣,洗净后,摊开在竹匾里吹一吹晾干,此时村头巷尾家家都会传出阵阵幽香。然后把它们切成细末,与过年时预存下来的年糕粉,加湿混拌,捏成皮子,包入肉馅、豆沙馅等在内,再搓成汤团的样子,最后压扁。在做饼时,习惯上豆沙馅的饼,要捏一小尖角,可与扁圆的肉馅饼以资区别。做好后,放入油锅中煎熬,至两面皮色金黄,香喷喷的真正玉兰饼就大功告成了。
这种煎得金黄的玉兰饼,可存放十天不坏。煎好新鲜出锅的玉兰饼最好吃,一口咬开,满嘴玉兰花的清香,极其香糯爽口。这种玉兰饼的做法,与古时农历七月半过中元节的时候,用茄子切成丁,拌上米粉做成的茄饼,做法有点大同小异。所以正宗的玉兰饼是一种应时食品,只有在春天里农历二月前后,玉兰花盛开的季节,才能做出玉兰饼来。过了农历三月,玉兰花谢了,就没有玉兰饼可做了,更别说上市卖了。
玉兰花在初春二月上旬开始开花,花期约20天左右,先开花,后生叶,每一小枝条的顶端,生一花朵。白色的最多,也有少数粉红和紫红色的。未开花时的花苞,密生细毛,型如一支毛笔尖,枝条也像一根笔杆,因此玉兰花又名木笔花。白色的玉兰花特别漂亮,待到花儿盛放时,满树白玉色的花朵,如一座玉雕花山,香气袭人,高雅美观。
无锡的习俗,玉兰树大多栽在村上的祠堂庭院里。因为白玉兰花素净洁白,春天里先开花后长叶子,花开时一片雪白,根本看不到绿叶,符合祠堂庄严肃穆的氛围。而家里庭院或场前屋后边,就几乎没有谁家种玉兰树,因为家乡人认为白色是丧事的标志,种在家里不吉利的。
古时无锡农村,每到春季玉兰花开时,祠堂看门的祠丁,就会将花朵全部采下,派送给祠族各房每家一篮子玉兰花,然后家家户户都会做出一批玉兰饼。除了自吃外,还互相馈赠,品尝各家手艺。如果有城里亲友的,也会送去,让大家尝尝应时食品。
玉兰花除了切碎做饼外,还可做玉兰片。不过吃过玉兰片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因为没有哪家店有得卖的,只是民间自做自吃,知道的人也是很少很少。玉兰片的做法很简单,只要将面粉加几个蛋,调成糊状,再放入少许食盐在内,然后将肥大的鲜花瓣,放入面糊中一醮,沾得面糊满瓣,再放入大油锅中煎炸成熟,一定要用大油锅,否则炸不香。待炸成金黄后取出摊开,稍冷后,即成一味香脆松美的消闲食品。
玉兰花瓣还可晒干泡茶,在夏日火热的天气,放几片与茶叶一泡,清香醒神,是祛暑的妙品。
玉兰飘香的时节,真想吃玉兰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