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葫、蒜、胡蒜、蒜头、独蒜头。〔来 源〕 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以鳞茎供药用。
〔成 分〕鳞茎含挥发油2%,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为一种杀菌成分。此外,尚含有微量的碘(大蒜辣素为一种无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特殊刺激性强臭,气味与大蒜相同,性质不稳定,受热及遇碱则易失效,但不受稀酸的影响)。鲜大蒜中无大蒜辣素,而有一种无色无臭的硫氨基酸,称为大蒜氨基酸,此酸经大蒜中的大蒜酶分解而产生大蒜素及两个硫化丙烯基。挥发油中尚含柠檬醛、牻牛儿醇、芳樟醇、α-水芹烯、β-水芹烯、丙醛、戊醛等。此外,尚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灰分中含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解毒杀虫: 《名医别录》: “散痈肿䘌疮,除风邪,杀毒气”。 《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本草拾遗》: “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恶邪;宜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滇南本草》: “解水毒”。
2.温胃止泻痢: 《唐本草》: “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日华子本草》: “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敷之”。《本草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膈不通”。
二、近代研究
1.抑菌作用:生大蒜、大蒜挥发油、大蒜浸出液及蒜素等在试管内对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有耐药性的细菌对大蒜也敏感〔1~15〕。对部分皮肤真菌(包括白色念株菌)有抑制作用〔16〕
2.消炎作用:大蒜中的植物杀菌成分对家兔、大鼠的感染性及无菌炎性创伤有治疗作用。对感染性创伤可以使灰色创面变为玫瑰红色,化脓现象消逝,气味消逝,上皮广泛增生。在家兔右下腹部涂大蒜、芒硝糊剂,可使其皮肤发红甚致起皰,阑尾及结肠运动增强,从而使炎症减轻或消逝〔17~19〕。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
3.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大蒜水浸液有杀灭阿米巴原虫作用〔20〕。
4.对生殖细胞及肿瘤细胞的影响:体外试验证明,大蒜中植物杀菌素可以迅速杀死大鼠及豚鼠的精子,被杀死的精子形态学上无变化。雄大鼠吸入此药,不干扰正常精子的发育。腹腔注射大蒜水浸液,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疗效。大蒜粗提取物对大鼠腹水肉瘤具有抗有丝分裂的作用。饲养新鲜大蒜的小鼠完全可以抑制乳腺瘤的发生〔21〕。
5.解毒作用: 口服大蒜可以改变铅中毒的症状〔23〕 。
6.对血钙的影响:从大蒜中提取一种凝血成分,在试管及整体试验中皆有降低血钙的作用〔22〕。
7.兴奋子宫作用:大蒜乙醇提取物有兴奋子宫及加强雌二醇对子宫的兴奋作用〔23〕。
〔性 味〕 辛,温。归心、脾、肺经。
〔功 效〕 解毒杀虫,健胃止痢,消痈止咳。
〔主 治〕 暑温及风温发热,肺劳咳嗽,百日咳,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泄泻,痢疾,肠痈,蛲虫,钩虫,阴痒,疖肿,鼻渊,顽癣。
〔临床应用〕
1.暑温风温:类似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可作预防及治疗药,单用有效,多用紫皮大蒜去皮后捣成泥状,加蒸馏水浸后,滤去渣,加白糖调味后服。
2.泄泻痢疾: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也用治肠伤寒。单用有效,可生食,浸水服,也可作保留灌肠。
3.喘咳肺劳:如大叶性肺炎、百日咳等之发热咳喘,单用制糖浆服。也可外治白喉;多捣敷双侧合谷穴。也可服入挥发油或用挥发油支气管滴入治疗肺结核及空洞型结核。
4.肠痈腹痛:如急性单纯型阑尾炎之腹痛,可用大蒜12头,配伍大黄、芒硝捣成泥状,先用醋涂阑尾部位压痛点,再敷上药,以纱布包围, 2小时后除去,再用醋调大黄粉敷12小时。
此外,尚可外治萎缩性鼻炎,神经性皮炎,痈肿,疮疖,疔肿,瘰疬,贴脚心涌泉穴治鼻出血。并可内服解鱼蟹中毒,治蛇咬伤及消化不良等。
〔用 量〕 15~30克,外用适量。
〔用 法〕 生用。
〔禁 忌〕 阴虚火旺,有目疾,口齿,喉舌及时行病后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