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故乡千年的温馨
故乡庆阳,地处陇东, 以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黄土原面董志塬为中心,黄土塬、黄土残塬逶迤相连,沟、壑、川、梁此起彼伏,纵横交错,具有独独的地形地貌及人文风物,庆阳先民依山就势,凭仗黄土层深厚坚韧的特性,掏穴而居,垦耕传家,祖祖辈辈就寄居在塬面周边依山而掘建的窑洞里。
庆阳是窑洞的故乡,窑洞是庆阳先民休憩繁衍的温床,史载庆阳窑洞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周人先祖10多代在庆阳生存发展,“陶复陶穴”更加增速了庆阳窑洞营造技艺和结构优化的多样性,让挖建的土窑洞遍布庆阳山塬谷地,密密层层,窑洞村庄鳞次栉比。
从北向南,自东往西,庆阳的窑洞形式繁杂,各有特色,几乎容集了中国窑洞的各种类型和特征。
环县北部地广人稀,许多人家都独居大山,但环北的窑洞却似乎并不及南部的窑洞明朗,首先就是缺乏那种圆弧状轮廓分明门窗漂亮的装饰性山墙,门有些窄小,窗就更浓缩为洞孔,不做粉饰的山墙就更多与天然的山体融色于一起,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架构更俱有密闭性,可以很好的预防沙风的侵袭。
华池多箍窑,而林镇、南梁一带接近陕北,还拥有众多特色砌造结实美观的石箍窑,或是倚山,或是平地砌造,一溜三孔或五孔,窑面的砌石都做了精细的打磨,大门大窗,给人以厚实稳固的敞亮感觉。这些石箍窑的历史并不悠久,应算是时代经济文明的产物,继承了传统土箍窑的构筑方式,用材却更坚固耐久,装修也越来越精美新潮。
庆城周祖陵脚下成排成行的架板庄子,可以说是庆阳窑洞的经典,架板庄子多依山傍水而建,以“之”字形排列,间或有直通的胡洞或村道,形成一个个族人或村众生活的部落;庆阳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大塬优越的种养环境集聚了庆阳大多人口,所以在各条塬面的周边,架板庄子密集,密密层层的窑洞依山(塬畔)而造,之字形的道路蜿蜒连结,直通向通往外界的大道。这种造价成本低、节省空间,又可密切互联互帮的分层穴居,是数千年窑洞文化演绎的经典,是庆阳多地村居村落的标准结构模式。
在架板庄子密集的村落里,窑洞的形式却依然可以分多类,向阳的称为明庄子,比较隐蔽的称为暗庄子,直接开辟庄基手工挖掘的叫手打窑,掘出巷道如箍建涵洞般一圈圈箍建的叫手箍窑。在塬面宽阔平担的坳心,因为条件所限,除了依胡同建造村庄,另一种典型的窑居就是地坑院。西峰区的寨子巷可算是胡同式窑居的经典,而数年前的商业街周边,还曾存在着好多家地坑院,因为没有天然的地势落差,架板庄子无法营造,胡同式窑居与地坑院的窑居形式就成为窑居的另一种形式,在平整的早胜塬、董志塬等黄土塬中心区,这种窑居形式曾一直是先民的主流家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窑洞做为庆阳人居住的休养生息之所,在各类住宅中占比高达80%以上,那时庆阳各地的楼房极其鲜见,人字梁土木结构房厦也极少,一些镇街的办公场所也多是厦房和手箍窑,而且因为受当时的经济环境制约,砖的成本还相对较高,所以砖箍窑也极少见,更多是用胡基(土坯)箍建的土箍窑。
在那个年代,高楼大厦这一字眼在庆阳人的心目中仍特别奢远,只有在暇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期望时,许多人才会脱口而出,说“四个现代化”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那曾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愿景呀?无数的老人都认为那是扯淡,在这块祖辈穴居的黄土地上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数千年的窑居历史,让庆阳人对窑洞生活感到惬意,有着厚重的依赖和亲切感。窑洞构造简单,冬暖夏凉,基于其特殊的构造和黄土层天然的保温隔热性能,窑内冬夏温度保持在15-2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35%-50% 之间,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古人诗语道:“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地,可爱冬暖夏又凉”;那种温馨如故的窑洞情结至今在许多庆阳人心海里久久回旋。
手打窑并无特殊的技艺参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每人都有一把镢头,当生存生活需要的时候,依山起土,平整出一声庄基,把庄面子(窑洞的前面墙)掘的又平又直,精巧的人还会在基本洗平的庄面子掘出一些水波纹状、一镢倒、乱镢子类的纹理,接着定线,掏挖窑洞,扎山墙、装门窗,一步步打造出理想的窑院。
地坑院建造与手打窑几无二异,只是工程量更大,这种窑居方式的建造,首先就是在平地上挖一个四、五分地甚至数亩见方的深坑,坑的长宽往往在十多米甚至数十米,深度也在五至十米之上,然后在深坑的四面挖窑和修路,挖建这种下沉式的地坑院是一项土方量相当大的工程,在纯手工年代,这种以纯人工构造挖建的居所建造相当费时费力,使用铁锨、镢头、双齿锹等简单工具不断的掏挖修整,挖坑挖窑挖胡洞(出路通道),一边挖一边把挖出的土运到别的地方,往是手挖肩挑一干就是几年,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完善和修缮。。
箍窑就不再只是简单的气力活了,一个具有良好造技的窑匠,不仅会挖窑箍窑,还会砌火炕、砌灶台、挖烟囱,包括灯窑的定位,透光通气的天窗的格局,防犯放哨的高窑构建,逃生的地道的挖掘等等,都讲求设计和风水学的指导,一孔窑洞的好坏,不仅在结构上力求美观大方,更包括炉灶与土炕的通风、保温、节柴等诸多项,象现代人家居本配三室二厅的结构一样,一个独立的旧窑院绝不会是一孔窑,在拥有了可依赖生存的主窑洞(如厨窑、客窑),主人们还会修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存贮和养殖窑,诸如柴禾窑、牛窑、磨窑等,地坑院里还必须挖很深的贮水坑(俗称渗坑),以应对雨涝时的排贮水,健全的窑院里通常还掘有水井,一个大点的窑院往往功能完善,可供一个几十人口的小家族或数家人起居。
正宁县五顷塬乡南邑村的寺村塬革命纪念馆(习仲勋旧居),应算是架板庄子的典型代表,亦曾是1937年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是一处独立的院落,依塬临沟并排着数只窑洞,窑窑暗室相通,地道直通数百米外的林莽,就连水井里也设有避难室的逃生通道。百度百科的窑洞词条里还介绍了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也算得庆阳窑洞的典型代表。
现代人的家居讲求舒适、新潮,追逐考究的装潢和家电安装,以提供便捷优质的生活,而在自给自足的窑居时代,先民们更讲求实用、安全和便当,从前的窑洞里没在冰箱、洗衣机和壁橱,存放粮食的条囤却必不可少,存水的大缸,放面的面柜,腌菜放米的坛坛罐罐……都无不见证着一个家庭的贫富与安详,许多人家都有着成排的大缸,有放米醋的醋缸,存清油的油缸,更有酿醋的糟缸,发酵酒的酒糟缸,甚至有存放灰水(草木灰制,代食用碱)的灰水缸。
窑洞的温馨必包容窑洞里的诗意生活,窑洞里的石磨、大锅大灶,从窑洞天窗透射进的阳光,甚至是揭锅瞬间氤氲飘溢的水气,都无不透身着那个年代的快乐,而且只要提说起窑洞,就无人能避开盘踞在山墙边的土炕和土炕上曾经的话题。
可以说,窑洞只是一方遮风挡雨的空间,而炕,绝对是窑洞的核心或说是内核,炕不仅是安定温暖的主体,可以安歇疲累的身体,可以养精蓄锐,繁衍生息,更凝聚了先民所有的幸福与希望。在北方,从历代的皇宫到民间陋室,炕都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根基。旧时代箍窑的窑匠,乃止建房的木匠,包括如今乡间越来越多盖小楼房的建筑技工,都无不继承了砌火炕的技艺。
在传统的堆砌技艺里,火炕的搭建方式通常有两种,所砌的火炕庆阳乡下一种称之为“基子炕”,一种叫“搭泥炕”,无论建造那种炕,首先都需要砌炕墙,炕墙就是用扎墙的小基子或砖石砌一个有出烟通道和进柴禾炕洞口的方墙,庆阳人称火炕上进柴生活的洞口为炕洞门,通烟的通道就叫做烟囱。
砌基子炕的基子一种约一米见方的方形土坯,都是在砌炕前预先加工好的,土坯结合处设置有炕墩,相当于支柱,以草灰泥粘抹填缝密合,涂抹平整即成形;“搭泥炕”则是在预先做好的炕墙内填满土,然后在上面敷上厚厚的早泥层,等泥炕面干结半月甚至一月成为完成一体后,再通过炕洞门把里面填充的填土全部刨除,其建造工艺似乎有点类同于今天平房建造的楼板封顶和现浇。
一方建造良好的火炕,要满足通风利,升温快,保温强,经久耐用等许多指标,为了保证需求,传统的火炕不仅设计有封火板,许多还连着炉灶。在庆阳,正宁、宁县一带窑洞烟囱的多在山墙边,出烟口也相对较低,封挡板多在窑内或烟囱墙上;而西峰、镇原一带的许多窑洞烟囱都直通窑顶,还配以杠杆原理的封盖,院子只留一段可以拉开闭合的拽绳,就可以控制烧炕或是保温。
火炕总是与山墙相连,炉灶如果不独立,就定会在火炕之内,炉灶与火炕连接的部分要隔断,就必须设有隔断的槛坎(杆),槛坎有土台式和栏栅式,槛坎不仅仅是一道安全防护的坎,一道保持清洁的卫生屏障,在那样的年代却并没有杜绝民间一些孩子从槛坎爬过进沟锅的悲剧,槛坎还可以兼作灯台,在解放前的赤贫年代,甚至有些贫寒的家庭买不起碗,在自家的槛坎上凿足够多的小坑,让孩子们爬在槛坎上用餐。
槛坎的一边是灶台,一边是火炕,而炕台只建在厨窑,火炕却是每孔窑里的必备,火炕在旧时庆阳乡间并不只是睡觉的地方,更是生产生活休闲饮食的场地,一方织编精良的苇席,一方用陇东特产黑山羊绒擀制的黑毡,包裹了火炕的土,储纳了柴禾的热,温暖了冬夏土炕休息的时候是床,吃饭的时候是桌,待客的时候就是客堂,如果方便,在炕上摆个炕桌,围坐烤火盆、吃火锅、打麻将甚至是织布、养蚕、脱玉米粒等劳作,火炕不奢华、不考究,包容而温暖,妇女们坐在火炕上纺线织布拉鞋底,男人们坐在炕头抹花子谝闲抽旱烟,天色暗了,点一盏清油灯,蚊子来了,燃一支家家齐备的野艾蒿绳,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无数的民谣口课,无数的民间故事及乡约传说,悉数包罗在这一方土炕中。
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对母亲生产的场景写的细腻入微,上下五千年的故乡,又有多少的新生不是在土炕上呱呱落地,旧时代新生命的成长极其艰辛,人们对童婴的保护更是要求严格,一位待生产的孕妇,在生产前就由家人在炕边上砌起一道炕墙,封闭起一方小小的空间,隔邪风,阻鬼祟,有新生儿的窑门上通常都挂有一块红布,任何外人来访看到了都得回避,或是先到旁窑里暂停,以便于一道又一道的门神对其净身,把不良的东西都拒之门外,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习俗,老家村子某户人家孩子满月时,众客为一睹宝宝稚容而碰到了炕墙,孩子因墙倒不幸夭折,而理智的主人并没有叫停满院子吆五喝六的猜拳行令声,强忍着悲痛招待了所有前来庆贺的来宾。
我小时候居住在安兴城里头,周边都是典型的窑洞集群,包罗了各种窑洞类型,那些窑洞大都经年历月,有着深远的历史,二爷爷家居住的圪崂院,是一种半地坑院结构的窑洞群,全院有通塬路的斜胡洞,有十余只窑洞沿东、北、西列布,北面朝南的窑内,石磨下还建有通往沟壑口逃生的地道,西边井房旁的窑洞顶上还有瞭望避难的高窑,院子里有水井,有小的池塘,临沟的西南面有土墙围院,墙下埋有排水的条石渡槽,窑院分内院外院,完整完美,没人能说得清这个院落的历史,老辈人只知道这个窑院是清同治末年农民起义村庄蒙难后,老辈人自丁姓人家购买的,至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这或许也正好可以阐释那句古话:“有百年的窑洞,没有百年的房。”那时候安兴村巩氏家族的窑居很集中,整个老城里头无一杂姓,书房院、染房院、油房院……许多旧居都保持着原有的名称和职能,所以一提说起某人住在某院,一些外村的老人们也能说出具体在那个方位,是怎么样的几孔窑洞。
其时我还小,自家的窑洞就是屹崂院窑背的北面,屹崂院的窑背上其时还是二爷爷几家的打碾场,也是自家院门前的空旷场地,土场东畔有一棵很大的国槐树,小孩子几人都抱不过来,每年夏天槐花落的满土场都是,南面的一棵杏子树亦年年硕果累累,路过的人谁都可以去摘折,场畔下的胡洞是下山沟沿沟壑出城的通道,也有着悠久的名字叫“街道”,在某个久远的年代应是车行交易的繁华之所,街道边的老窑里很深的车辕坑孔就可以证明,街道的东面同样是个地坑院,住着八老太爷一家,而地坑院再向东,却是与碾房相接数家相连的明庄子。路与路相通,家与家相连,鸡犬之声相闻,人与人之间互敬互亲。
那时我家住的是两只胡基(土坯)箍窑和一只手打窑,这个小院是父母憋足干劲奋斗数年修建的宅院,凝聚了父母年轻时的梦想与奋斗的历程,笔者记事的时候母亲在院子及窑背上栽的许多果树都已开始挂果,有杏子、山桃,有麦果和核桃,还有几株花椒。树下的杂花杂草林林总总,地附子、艾草、洋姜……每种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家贫穷而温暖,一方土炕与土炕前的灶台演绎着家的味道。
父亲说起窑洞的修建史,说是应感谢那一年爷爷偷偷开荒地收下的二石高粱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种缺吃少穿的窘境里,合作化的大环境让人们食不裹腹,父亲却在这个时代成家,迫切需要寄居之所,幸亏村邻亲友的帮忙,众人的力量促现了父亲的理想,父亲说那时候村邻们一有空就都来忙干活,许多人一干就是数天,没有一分钱的酬劳,劳累一天所有的回报就是吃两餐高梁面饸饹,这不仅仅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清苦,同样映衬出乡情的纯朴与浓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想在窑院的东面搭建一所柴棚,以改善雨天无干柴生灶烧炕的窘迫,于是全家合力,拉土架板在院东夯起了两堵土墙,继而请人打胡基准备封墙罩顶,因为没钱买砖,就准备使用土基子(老家人称作胡基),胡基比砖大很多,一块几乎有五块砖的体积和重量,打胡基的模具是一个木格子,把土装实用锤子锤平打光,晾干硬化即可作为堆砌建材,打胡基不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特点就是用土要适量,着力要均匀,胡基坯四个角用土必需到位,解框及凉晒方不至于缺角掉边,箍窑建房才结实耐碰磕。
那年父亲请人打胡基,全家人都铆足了劲,给胡基匠端茶送水,提坯整垛,可谁知天不作美,不久遇上了梅雨期,那年的雨季绵长,经久不息,打好的胡基垛最终一排排倒下,留下不多的几百胡基后来因为族里过事砌灶也被挪用了,建柴棚的想望最终成为泡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庆阳百姓的经济生活日渐改善,土木结构的新房就逐渐成了住宅的另一种形式,房子相对窑洞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从顶到地板每个地方都可以修建为直角,更大的拓展了空间,便于物品的堆积存放,在现代家私的装置下更为洁净阳光,整齐漂亮,深得新一代年轻人的青睐和向往,但对许多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大半生生活在窑洞里,一种习惯已形成,老年人普遍觉得窑洞更接地气,更适宜居住,窑洞宽敞,一孔抵得几间房,冬暖夏凉,给人的感觉更亲切。我前两年去环县,司机说他要寻租个窑洞,因为他的父母住不惯楼房,没有窑洞住就不进城。而在环县城,租窑洞比租房更难,租金也不菲。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家居文化一步步推进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庆阳窑洞民居一步步溃退,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旧的窑洞不断被现代人所鄙弃,许多的架板庄子被退居还田,平整为梯田,如今的庆阳,尤其是南部的塬区,已极少有住窑洞的人家,一些与窑洞相关的石磨、石碾之类,一些囤、瓮、风箱、铡刀、面柜之类的旧家具生活用品,也纷纷淡出历史,除却一些艺术化的窑洞宾馆和改建的农家乐大院,群众建窑的历史已成为个例,那些曾经以建窑为生的老窑匠也相继作古或转业,窑洞文化在庆阳的历史遗存也越来越少。
相关链接:
故乡的火炕
安兴与安兴城
本文曾收录于个人随笔集《岁月留痕》,西峰区北大街新华书店、正宁县新华书店、个人微信微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