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风清
岳麓书院书院
云麓宫
爱晚亭
黄兴墓
蔡锷墓
麓山风清
深秋时节,登山古城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山间迴荡着秋天清新的风。风,清新扑鼻,沁人心脾,猛吸一口,竟然感到这风中凝聚了一丝丝沉重。
云麓宫上,放眼四望。湘江北去,静静地从岳麓山的脚下流过。麓山用她胸怀里千千万万枝红枫作笔,醮着湘江碧绿碧绿的水,在青山翠屏上书写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史诗和故事。
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翘首遥望南天,衡岳若隐若现;顺湘江回眸再顾北国,洞庭水淼淼茫茫。从古城长沙过江来,置身于万绿丛中,拾级曲折而上,弯弯曲曲之中,飘过来的是古朴的风淳香的风。这风从古刹大观的琉璃瓦上流过,从碑林古墓的石块上流过,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漫长和文化的庄严。
岳麓山是一部浓墨重彩的史书,她的凝重、浓翠和深沉,在历史的回声中涤荡。哪一处胜迹不会有几篇颂辞碑文?
史碑之一为岳麓书院。
麓山东侧,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庭院深深,书声朗朗,随麓山清风飘荡了千年,清风中走过来多少俊彦杰士。远的且不细表,仅明清时节就有王夫之、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熊希龄、唐才常……他们随风飘来,又飘向神州处处。如今,古色犹新德"实事求是"巨匾高悬,如明镜以照历史;"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国训"醒目,如界石以昭后人。据传,此书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延至其后继者湖南大学,堪为世界大学之鼻祖,以年代之久远论,远远超过英吉利海峡彼岸的牛津和剑桥两所名牌大学,中华民族文化之重要一支楚文化于此发扬光大,书院故堂而皇之不无骄傲地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标榜门庭,相传数百年,日夜为麓山清风洗礼,每逢朝日东升时更灿烂耀人。
史碑之二是由志士仁人的血肉之躯垒造的。
麓山众多的坟莹便是碑文。大大小小的,煊赫的,卑微的;雕栏玉砌的,草木掩映的,谁能尽数计算得来?中国近现代史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湘军之倚靠者,乃岳麓群峰也。楚湘文化的开山鼻祖先有王夫之,继而陶澍,再者曾左彭胡诸公,均得岳麓山之润泽,受之精气神韵而成气壮山河之业绩。国民革命的先驱,凡湘人者均与麓山有缘,或学成于岳麓书院,或自麓山之侧湘江之滨放舟北去,或青山埋忠骨,最后魂归于麓山故土。
漫步麓山层林深处,青松翠竹之间掩映了数十位民国创立者的坟莹。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历次国民革命起义的领导人黄兴,武昌首义的总司令蒋翊武,再造共和的护国将军蔡锷,慷慨蹈海以醒国人的陈天华,等等等等,凡数十人,莫不均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一步一叩首,即是一篇故事,一首史诗,一曲壮歌。
麓山枫林松涛之间飘荡的风,还留存着先烈的豪言壮语,恕吼悲歌。
史碑之三是麓山侧的抗日将士公墓。
岳麓山曾是长沙会战的战场,麓山一侧陈列着无数无名将士的骨灰。麓山清风中还仿佛听得见当年嘶杀声,清风中游走着不死的民族魂。抗日战争中爱国军队在此与倭寇鏖战,血沃劲土,泪洒群峰。这些不朽的忠魂列阵中,除正规的国军以外,还有计以万数黑衣黑裤的苗胞。他们怀一腔热血,仓促组成一个暂编师,甚至以大刀长矛鸟铳土枪抵御精锐之寇,鲜血染透了山林。如今,夜风还可把星星点点蓝色莹火挂在树梢间,那星星点点可不是悲壮的文字!
麓山脚下的爱晚亭,是新时代的文章。爱晚亭取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佳句,古色古香,留下了多少动人故事。然而,赋予爱晚亭以新的活力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新一代青年,他们风华正茂时,到中流击水后,再登山揽胜,纵观四海风云。他们从麓山的清风中走了出来,是共产党人的先驱。山脚下湘江边那座并不显眼的蔡家大屋,曾齐聚了那个时代的精英。爱晚亭中的热烈争论,指点江山,描绘着新中国的蓝图。爱晚亭是一代人奋斗的见证。
深秋时节,沿着层层石阶,登上麓山之顶,穿过坟莹间的石板小道,一路倾听风声,仿佛歌声阵阵。这风声又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仿佛在翻动着一页页历史的画卷。
麓山风在我耳边轻轻拂过,清清的,是世纪的激动人心的风。
作者简介
张效雄,湖南湘阴人,写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出身的小说作家,高级编辑,湖南日报社(集团)原副总经理,以开放的视野、独特的视角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创作竞赛报告文学一等奖,著有各类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万字。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东方出版社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