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对王兆军老师作品的理解
我承认参加过的展览很多,但从未像今天王兆军先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展览这样,如此用心地去了解一幅画的创作背景。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作家靠作品说话,作品靠历史检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老师就已经凭借多部作品,获得文坛无数殊荣。事隔近三十年后,当我读到了他的《青铜树》、《拂晓前的葬礼》、《黑墩屯》,在《问故乡》找寻到了故事中提到的人物原型,都让我兴奋不已:原来作家笔下的文学世界离我如此近,近的触手可及,亲和自然。
“谁无暴风骤雨时,谁得云开见月明。”王老师是经历过风雨洗礼的人,而这样的人生哲学让他面对掌声和鲜花时往往更加平静和理性,用智慧去分辨虚实,用情感去理清思绪,从而感恩当下,努力前行。他的作品中传递出悲天悯人的情怀,通常就是以一种积极豁达的态度去辩证看待。这不是好大喜功,歌功颂德,也不是一味吹捧或者贬低来哭诉哀怨和不公,而是凭借骨子里的正气、正义、正直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温暖人心,照亮美好。
正如文学创作是非常私人化的过程,越孤独就越发安心,那么王老师把这种孤单和宣泄充分延伸到了书画领域,自成风格,现已蔚为大观。
观王老师的书法和绘画,才忽感叹,这冷硬的黑白线条间流淌的不是微风细雨、不是繁花似锦、不是溪水潺潺,而分明就是他狂傲不羁才情的放纵流露啊。他笔下的焦墨画,是墨汁中不掺杂任何水分,一蹴而就完成的作品,有着沉郁和隐忍的力量,映射出老师满腹的中西方文化积淀。
画面是以油画的光与影的透视,大色块的撞击运用,层层包裹着近大远小的笔墨,给人以苍劲浑厚不腐朽的气息,展示现代感的奔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狂放是一种难得的创作状态。具有强烈情感的人才会有的才气和傲气,藏也藏不住。所有这些,都能看到书画家“自我”意识形态统领整个画面。无论书法、焦墨画或者是油画,作家兼具书画家的多重身份让王老师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不必多说,见字如面。
“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当走过风湖秋月,岁月山河,看遍人生百态的王兆军老师,依然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不随波逐流,不随俗浮沉,忠于内心,是难能可贵的。
今日老师文学艺术作品展开幕,恰逢寒露节气。露气寒也,将凝结也。停笔静坐,万籁俱寂,于此附记一片喜悦心境,恭祝老师身体安康,再抒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