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茶笔记第20篇】寻访一个古老的村落
《1》
去了一个古老的村落。
一个太姥山深处的小山村,S师傅的老家。
那里,还是一个纯朴的地方。
在白茶之风甚嚣尘上这些年,那里的人们,还顽固地坚守着一份朴素的内心,过着一种朴素的、也许就是太姥山上的原住民千百年来延续着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男主外,女主内。
年轻人在外打工,中老年人在家种茶采茶。
这里不像太姥山上的其它地方,在这六七年来早已经商业化,茶厂一间接着一间地建起来,民宿一间接一间地修起来。
这里还保持着畲族山村的纯朴风貌。
有不绝于耳的鸟叫,有不停歇的山风,有尽情倾洒的阳光,有单纯的见到你就笑开颜的村民。
素不相识的茶农,见到我们拍他,不躲不闪,很坦然的微笑。
茶农带来的小孙子,顶着一张脏稀稀的脸蛋,两朵健康的红晕在颊上,抱着一包小零食,瞪大了溜圆的黑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
有红砖的房子。
有晒在墙头的菜干。
有煮饭的炊烟,有挂在门前的雨衣。
这是一个没有商业味道的,单纯的,小村庄。
《2》
我坐在村子中间的一块空地上。
那里有一条用三块木板拼起来的长凳。
阳光从头顶无遮无拦地洒下来。
一扭头,看到的是碧蓝的天空,黛青色的远山,以及碧绿的种满茶树的近山。
空气里是清新的植物的味道。
我舒服地伸手向天,闭上了眼睛,做深呼吸。
李麻花戴着大墨镜,斜睨着我:这里是不是你的精神原乡?
我惬意地说,喛,我做梦都想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有山有水有人,有一间大屋,有前院有后院,前院晒茶后院种树。
东厢房里有狗有猫有鸡有鸭。
农妇,山泉,有点田。
正倘佯在精神鸦片里,李麻花一声断喝,打断了我的浮想连篇:这里有蛇,有蚊子,有时候会停电,最主要的是,手机停号不好,估计宽带信号也不怎么样。
她掏出手机,移动的信号,只有两格。
我的脸上,憧憬做成的发光面具,瞬间开裂。
《3》
我喜欢这里,多过喜欢S师傅现在居住的村子。
那个村子,太商业化,太有钱的味道。
那里的路边,原来就是普通的石壁和田地。现在,种上了城市里才有的绿化带,有万年青,有桃树,有玉兰树,有山茶树。
还修建了环山栈道,有喷泉,有精致的人工景观。
是一个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小镇。
那里的村民,住着修葺一新的房子。村里有街,街上的店铺,有统一设计安装的招牌。
村里前几年全是老年人,无所事事地坐在榴房门口晒太阳。
而现在,所有的一楼,全改成了店面。
村里多了三分之一的年轻人。还有年轻的小媳妇,推着婴儿车,在街上行走。
这是一个新生的,正在商业化,正在奔小康的地方。
就像老班章,去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会感觉到那里是一个山区的村落。
那里的居民,谁家的车库里没有停着几辆好车?好几户人家,基本的出村代步工具,是“猛禽”。
就像天心村,更是充满了钱的气息。
尤其在茶季的时候,走在村道上,哪里还闻得到茶香,李麻花说,她闻在鼻子里,全是人民币的气味——这些茶,不久就会出厂,变成一张张粉红色的毛爷爷。
在这些村子里呆着,你会觉得热血沸腾,只想去战斗。
而在S师傅老家的这个原生态的小村庄里呆着,我只想当一个懒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看朝阳升空,看月明星稀。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4》
在太姥山上,曾经,我最讨厌的是牵电线的工人。
在每一个转角,在每一个海阔天空的地方,在每一个风景绝佳的山坳,在每一个你想按下快门的位置,总会有一条电线,蜿蜓而来,无遮无拦地,扑入你的镜头。
或许,是一根电线竿,横空出世 ,杵在你眼睛里看出去最美的那块地方。
把你构思好的美妙画面,切成两半。
这些年,无数次,我望着那些美景之上的电线,遗憾莫名。
然而,从S师傅老家的村子里出来的时候,他指着路边的电线竿说,这些电竿,是当年,由他妈妈,带领着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一根一根从秦屿镇上抬上山来的。
那时候,还没有村村通。就算有什么政策,也是外面那些交通发达的村子先得了去。他们这种深山里的村落,什么都是排在后面的。
于是,他妈妈就主动去筹资,说破了嘴,跑断了腿,才买下来这些电线竿。
但是运费很贵。于是,就发动村里的劳动力,自己抬。
一根电竿,要8个人才能抬得动。
大清早,人吃了饭,走路下山去。在山下吃过中午饭(基本上就是自己带的干粮),再抬上山来。
抬到傍晚,就抬到山上了。
就这样,一根又一根地抬上来电竿,再请来电业局接线,村子里才通上了电。
S师傅的妈妈今年七十一岁,看上去五十出头,除了眼睛有皱纹,脸上其它部位的皮肤光滑得一点不像上了年纪的人。
站在茶园里采茶,任是风大露重的天气,也能采上一整天。
这样硬朗的身体,也许,就是因为为村民谋福利,才得来的福报吧。
《5》
听完电线竿的故事,我突然不再讨厌那些牵电线的人了。
也许他们有自己的难处。
也许,在那些看似破坏风景的电线布局之下,正是为了节省一根或者两根电线竿——要知道,在那个交通不方便的年代,从山下抬一根电竿上来,有多费劲。
这个世界上的事,在你不了解的时候,总是只能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
误会,也从此而生。
村姑陈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一直呆到天黑才舍得走。
我还是喜欢这样原生态的地方,喜欢这种商业气息不太重的地方,喜欢这种朴素的人际关系。
人和人见到了,不是问,你今年做了多少(业绩)?
而是问,你家今晚吃什么?
吃什么,比赚了多少钱,更让人温暖。
想当年,雄才伟略的毛爷爷,每打一场大仗之前,朴素惯了的他,也只是想改善一下伙食。
“叫厨房,给我做一碗红烧肉”。
(想了解更多关于茶叶的知识,也可以搜索关注视频号“小陈茶事”)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1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陆续播报中
……
第18篇:阳光灿烂的一天,抛荒白茶迎来了采摘旺季
第17篇:那些不应该属于白茶的利益之争
第16篇:太姥山的雾与露
第14篇:大家盼望的倒春寒,终于来了
第13篇:春雨惊春清谷天,六个字写尽春白茶的一生
第10篇:菜茶为什么不能做银针?
第9篇:寂寞空庭春欲晚,方大师今年不开门
……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