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会这些心理暗示技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别人

GIF

想要更好地把握别人的内心,先来学学这些心理暗示吧!

常见的心理暗示技法

直接暗示

所谓直接暗示,指的是有意识地向特定对象发出刺激。直接暗示适用于有明确对象的,有明确目的的情境中。比如:表白、面试、相亲、求婚、寻求支持等等。在这些情境中,你知道面对怎样的人,并且明白自己想要达成怎样的目的。为了能够让事情更加顺利,就可以应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技巧了。心理暗示的目的是,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了对你的看法,加深了对你的好感。这种暗示区别于说服,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而是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对你产生了好感。

①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之为光环效应,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抓住主要亮点,然后推测其他的品质。当你掌握了晕轮效应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让对方接纳你。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只要你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能够让对方接受你。因为在对方看来,不知道你其他方面的品质如何,只是看到你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就会不自觉地认为你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并不是欺骗别人,而是利用了别人的刻板印象,不自觉地美化了你。

②同病相怜效应

具有相同特质的人,会不自觉地产生同病相怜的效应。有时候,为了更好地掌握他人的心思,需要拉近跟别人的距离。最快拉近距离的方式,就是利用同病相怜效应。首先分析对方的处境,尽可能让对方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其次分析自己的处境,目的是让对方相信你们是一样的处境。增加了对方的信任感,然后对方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当个体对你产生依赖,那么你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对方的心思了。当然,这种暗示方式是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如果强行共情可能会被识破。

间接暗示

间接暗示与直接暗示不同,个体不会直接对特定对象发出刺激,而是借助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倾向于认为别人欺骗自己,所以对他人的观点、信念会持怀疑态度,内心也会产生排斥心理。可是如果通过他人来了解某个人,就会倾向于相信别人对这个人的看法和评价。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相信“二手资料”,却不愿意相信自己获得的“一手资料”。个体通过“二手资料”效应,可以给别人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达到包装自己的目的。其实,特定对象得到的二手资料,是你精心准备的结果。

③睡眠者效应

人们忘记信息来源,比忘记信息内容更快。为了增加特定对象对自己的好感,可是采取睡眠者效应,给对方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给特定对象身边的朋友某种刺激,让这些朋友对你产生好感,然后会不自觉的对你产生正面评价。有时候不一定非得对他们多么好,只需要给他们一点点好处,在“宽大效应”之下他们不自觉的抬高你的形象。当然,特定对象起初可能也会怀疑这些信息的可靠性,但是时间长了,信息源被弱化,信息的可靠性随之上升,特定对象就会觉得你越来越好。

④犯错误效应

如果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打听另一个人,听到的全是好话,那么他就会怀疑信息的可信度。为了更好的包装我们的形象,我们需要利用犯错误效应。犯错误的目的有两个:告诉别人自己也会犯错误,所以能够接受别人犯错误,不会过于苛责别人;别人对自己评价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一直说我好话。对于自我形象的包装,并非你刻意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让别人对你产生一种积极的印象。这一切都不是你强加给别人的,而是别人自己接受暗示而产生的判断。

反向暗示

所谓反向暗示,指的是当你给予特定对象某种刺激,却让对方产生了相反的反应,而这个相反的反应恰好是你所需要的。有些时候,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过强,你没办法通过正向的心理暗示来达到目的。因为无论是直接暗示还是间接暗示,他们从来不会在乎。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想要掌握这类人的心思,就应该学会反向暗示法。通过反向的心理暗示,利用对方自以为是的弱点,达到你想要的目的。这种方式需要个体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因为反向暗示可能会出现正向结果,这要看你站在了第几层了。

⑤逆反效应

对于自我意识较强的个体,通过正向暗示的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可以采取逆反效应。我们常见的逆反效应就是“捧杀”,把对方抬升到一定高度,让对方不得不采取符合其身份的行为。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接受正向暗示,他们不会顺着别人的意思行事。所以采取反向暗示的方法,利用他们的弱点来达到某个结果。另外一种逆反效应技法就是反向指示,意思就是你想要某人做某件事,但是却假装不要让对方做某件事,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会自己的做这件事。

总而言之,心理暗示的目的是塑造自我形象,掌控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

作者:九霄云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