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第二课——古籍修复基础技艺实践课程
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
教学成果展示月
“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
CLASS 02
“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第二课——古籍修复基础技艺实践课程,由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国内古籍修复专家黄正仪老师教授,指导2020级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硕士生修复残破古籍。
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本次公开课仅开放有限的团体观摩名额,发布当天就已约满,本次前来观摩的团队来自于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
中国古代书籍的破损类型在《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有11种,对于不同的破损需要运用不同的修补方法,古籍修复的基础技法主要包括补、洗、托、衬、接、镶、挖等7种方法。
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成四组修复不同类型的破损书籍,其一为和刻本,纸质强韧,但书页上有较多污渍,因此黄老师教授同学们尝试无患子蒸煮液的方法清洗书页;另一种是《论语》,同学们通过接书背的方法修复因书背较窄,无法完全翻开的古籍;而二级破损的《地理辨正疏》由于纸张薄脆、缺损较多,所以采用挖补的方式来加固;最后一种的《景岳全书》四周污损,撕去边缘污损部分后做成金镶玉装帧,美观大方。通过黄老师的悉心指导,大家逐渐学习着如何有针对性地修复古籍。
黄老师表示:古籍修复没有捷径,对这些技法的学习关键在于积累和运用,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真正修复一本古籍时,并不是对技法的单纯叠加,还需要结合书籍的具体情况来运用。每一本书的破损情况都不尽相同,修复者要根据纸张的厚度、色度、强度、材质等因素来决定修复方案,技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浆水的厚薄要随势调整,衬纸可以随着书页形状裁切,清洗书页时要考虑是否洇墨……这都要求修复人员静下心来慢慢学习,非一页、一书、一时的修复就能掌握,需勤思苦练,日积月累,非五至十年不可达成。
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黄老师也强调要有敬畏之心,遵守最小干预原则,使用合理的技法延续书籍的使用年限,这才是修复者的使命担当。
来自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特藏部的馆员郝春红,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接触到一些破损的文件、手稿,报名参观此次活动正是想了解一些修复技法,在观摩了同学们的操作并与老师交流后,她表示使用无患子蒸煮液清洗书页的方法对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补洞的技法也可以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
PS:
“我在复旦学修复”教学成果展示月在整个6月还将有一系列的公开课活动,期待大家踊跃报名参与哦!
图文来源:张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