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意大利传教士的画,凭什么被列为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

从古至今,中国的绘画作品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品佳作。

不知何时,也不知何人,就从这成千上万的佳作中选出十件,凑成了“中国传世十大名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奇怪的是,这十幅作品之中,竟然有一幅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且作者最初的本职工作是传教士。

一个“业余”画手凭什么能PK掉众多职业画家?

这幅作品有何独特超群之处?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长,手机请横屏观看。有关作者介绍请参看我上篇文章《西方二流画家扬名中国美术史,康熙雍正乾隆都喜欢他,后宫随他画 》)

《百骏图》

这幅作品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当清朝宫廷画师时所作,名为《百骏图》。

这幅画乍一看起来像是西方的油画,有着强烈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

但细看之下,你就会发现,松针、树皮、草叶等用的是中国画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采用了中国山水画的皴擦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也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的。

其实在中国画中,马是常见题材,历史上也有不少画马的佳作。例如唐朝韩幹《牧马图》、《照夜白图》,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元朝赵孟頫的《浴马图》、《饮马图》等。

这些马画都做到了不但形似,还能把马的神态、气韵完美的表现出来。

但如果要精中选精的话,那就得看各自的特点是否鲜明、突出了。

其中,李公麟的《五马图》代表了中国画对线条的极致运用和巅峰表现,本来该它入选“中国传世十大名画”的。

《五马图》

可惜的是,李公麟偏科太严重了,尽管把白描练到了极致,但单科成绩再高也抵不过总分加起来的高。

再加上韩幹还有一幅《五牛图》,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为上上之选,综合考量之下,还是总分高的《五牛图》入选了。

《五牛图》

说起来《百骏图》真的是占了“中西结合”的光。

我们的国画要向外推广,让西方文化接受,就得有一幅西方人能够看得明白、有西方元素的代表作。

——这就像好莱坞电影要打入中国市场,也得加入中国元素或者中国演员一样。

而且,总的来看,这幅《百骏图》在融合中西画法上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你一眼看过去不违和、不突兀,没有什么不协调的地方,而且既有中国画的韵味,又有西洋画的立体和写实,特别像一个完美结合了父母优点的混血儿。

于是,意大利人郎世宁用中国画的笔墨纸绢结合西方油画的明暗透视所创作的这幅大作,就入选了“中国传世十大名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

(没有主导话语权,就只能去迎合他人,迁就西方审美,我们很多在国际上获奖的文艺作品都是如此。)

这也是迎合西方口味的作品

其实,中西艺术早在魏晋时代随着佛教的传播就有了接触,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都有西方艺术的影子。

元朝疆域横跨欧亚,欧洲的美术对元代文化的影响也比较间接,中国人仍然没有看到十分强烈的视觉文化差异。

到了明清之际,欧洲兴起了“中国热”,加上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教会曾陆续派了多名传教士来华,但大部分被清政府“圈养”起来,传教没搞成,突击培训的杂学倒是成了他们在华期间的主要工作。

西方教会就像劳务公司一样,陆续向清政府输送了意大利的马国贤、捷克的艾启蒙、德国的贺清泰、法国的王致成等美术人才,他们都被清朝统治者收为宫廷画家,奉命以中国工具材料按西画透视解剖作画,虽未得心应手,却在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结合上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法国人王致诚在给罗马教廷的信中,就表达了只能在宫廷内作画而有辱宗教使命的悲哀∶“终日供奉内廷,无异囚禁。主日瞻礼,亦几无暇晷。作画时颇受掣肘,不能随意发挥。……我不敢相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帝的荣耀。”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重视外来的艺术,但他们都和强势的客户一样,对出品有着严格的把控和要求。他们对宫廷绘画有明确的指示,宫廷画师在接受绘画任务时,必须走3个流程∶ 一是得到具体的要求,二是准备和检查所画的画稿,三是由专人审核定稿。

这样强势的客户管控下,一般很难出什么好东西的。

而且,欧洲传教士很难理解中国绘画的笔墨精华,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人)由于既不懂用油画技巧,也不知道明暗法,所以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全无美感。但他们画树木花卉禽鸟等等,却非常逼真。现在有些中国画家受了我们的影响,运用油画的技法,始能画出完美的图画。”

而当时的中国文人也认为:“(西洋画)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所以,《百骏图》能脱颖而出,实属难得。

也正因为先要有过审的底稿,因此现在传世的《百骏图》真迹有2幅。一幅是刚才一笑给大家看的绢本设色的版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幅则是给皇帝初审的线描稿纸本,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百骏图》线稿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