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公开课第十讲 | 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 林留根(第一课)
南博公开课上线啦!
自2016年开讲以来,南博讲坛已经迎来了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除了现场聆听大咖,看“现场直播”也广受欢迎,南博讲坛的粉丝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更快捷更方便地获取知识十分重要。从2020年起,我们隆重推出《南博公开课》,在每月发布南博讲坛推文时,将往年同期的讲座录像归纳剪辑后,以短视频的形式公布,并辅以字幕和说明文字,让您轻松获取专业知识。
<公开课10>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 林留根(第一课)
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总长3200公里,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份35座城市。2014年6月,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北京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河南到江苏的隋唐大运河,以及杭州以东的浙东运河,它不仅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的水路大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
运河申遗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国内政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际上对于文化遗产认识的进步,近二十年来,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概念,主要有文化景观、遗产运河、系列遗产、文化线路等,在这些概念中,与中国大运河最为接近的要属遗产运河和文化线路两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联合编制的《国际运河遗迹名录》中,提出了评价运河遗产的四项标准:1.是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2.在技术价值发展方面有重大影响力;3.是体现人类历史上重要阶段的建筑或特征的突出实例;4.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那么,大运河中有哪些遗产价值能够符合上述的四条标准呢?
大运河全貌
国内运河申遗的先驱者罗哲文先生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林留根先生,在源远流长的大运河中徜徉。主讲人简介 林留根
历史学博士,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持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宜兴骆驼墩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泗洪顺山集遗址、句容金坛西周土墩墓群、盱眙泗州城遗址、扬州隋炀帝墓等重大考古项目的调查与发掘,担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和京沪高铁文物考古总领队。发表《从东山村遗址看长江下游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与研究》等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印记》《梁王城.史前卷》《穿越长三角》《穿越宜溧山地》《顺山集》《吴地聚落研究》等大型考古报告和专著多部。相 关 视 频第一集运河的遗产价值